王朝平,石 楠,孫 烜
(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蘭州大學創建于1909 年,在110 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堅守在西部、奮斗為國家,走出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進之路,構建了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先后入選“211 工程”“985 工程”建設高校,2017 年,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 類)。
學校秉承“頂天立地”的科研觀,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將地域的比較劣勢轉化為基于自然稟賦的比較優勢,推動西部經濟社會優化發展。學校是我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高校;現有47 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5 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1 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型,1 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型,涵蓋了12 個學科門類,是具有學位授權自主審核高校之一。有21 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8 個國家重點學科,2 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草學4 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地球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環境和生態學、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物學、農業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總論等13 個學科進入ESI 全球前1%,其中化學學科進入ESI 全球前1‰。
科學基金是蘭州大學基礎研究的重要支撐和科研經費的主要渠道之一,在鼓勵原始創新、人才培養、成果產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和財政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同時,隨著蘭州大學基礎科研力量的不斷積累增加[1],“十三五”期間蘭州大學科學基金項目獲批數和資金總數保持穩定增長。
“十三五”期間蘭州大學共申報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 200 項,獲批項目957 項,獲批總經費6.93億元,平均資助率為22.79%。2016—2020 年,科學基金的申請數、資助率、資助資金總體呈上升趨勢,2019 年達到最高,申請項目數首次超過1 000 項,獲批項目數首次突破200 項(表1、圖1)。

表1 蘭州大學2016—2020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與資助情況

圖1 蘭州大學2016—2020 年科學基金申請與資助情況
蘭州大學獲資助項目類型豐富,基本涵蓋了科學基金項目類型,各項目類型占總數比重與科學基金各類項目資助分布大體一致。2016—2020 年,學校獲批科學基金項目共涉及13 個項目類型,以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為主,占總獲批項目的82.97%,資助總數分別為479 項、315 項,其中面上項目獲批最多,占50.05%;其次是青年基金,占32.92%。有5 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2 人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5 年來,獲批重大項目1 項,重大課題3 項,重點項目18 項,重大研究計劃9 項(其中集成項目1 項),聯合基金13 項,國際(地區)合作研究/交流項目18 項,專項項目8項,應急管理項目11 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1 項,見表2。整體來看,在重大、重點項目凝練和整合上仍比較薄弱,在聯合基金和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的選擇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繼續挖掘與蘭州大學優勢學科有更多契合點的項目。

表2 蘭州大學2016—2020 年科學基金資助類別分布
2016—2020 年,蘭州大學獲批科學基金項目涵蓋了基金委全部8 個科學部,學科分布較為集中,主要集中在地球科學部、生命科學部、化學科學部和數理科學部,共占資助總數的3/4,體現出蘭州大學在基礎研究中的優勢。其中,地球科學部和生命科學部分別占21%左右,化學科學部和數理科學部分別占16%左右,醫學科學部獲批數近兩年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占資助總項數的14.52%。
2018 年,蘭州大學第一醫院、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成為獨立依托單位,自2019 年起可以申請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019 年,蘭州大學的科學基金申請數和獲批數均達到歷史最高,醫學科學部獲批項目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校醫學學科的科研競爭力。工材科學部、信息科學部、管理科學部獲批項目數較少,相關學科較薄弱(表3)。這一分布總體符合蘭州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學科特征,對學科發展和人才引進方向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今后需加大工材、信息、管理學科的建設力度,促進各學科協同均衡發展。

表3 蘭州大學2016—2020 年科學基金資助學科分布
2016—2020 年,全國青年基金、面上項目申請數逐年大幅提升,資助數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隨著科學基金申請競爭日趨激烈,全國青年基金、面上項目資助率下降趨勢明顯[2]。蘭州大學青年基金、面上項目資助率始終高于全國平均資助率,在全國逐年下降的趨勢下,青年基金資助率略有提高。青年基金平均資助率為27.33%,面上項目平均資助率為23.74%,青年基金和面上項目資助率變化趨勢相同,均在2017 年達到最高,分別為29.28%和25.72%,2018 年有所降低,近兩年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圖2、圖3)。

圖2 蘭州大學與全國2016—2020 年青年基金資助率情況對比圖

圖3 蘭州大學與全國2016—2020 年面上項目資助率情況對比圖
2016—2020 年,蘭州大學獲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負責人年齡顯示:30 歲以下的占9.09%,31~35 歲占34.90%,36~40 歲占23.20%,41~45 歲占12.54%,46~50 歲占7.00%,51~55 歲占8.36%,55 歲以上占4.91%(表4)。蘭州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面上基金、重點基金項目負責人平均年齡分別為32.11 歲、41.98歲、50.88 歲。蘭州大學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平均年齡為39.36 歲,40 歲以下青年教師已成為獲得科學基金的主力軍,這體現了青年教師獨立主持科研項目和進行科研創新的能力,也彰顯了基金委和學校對青年教師人才的大力支持。

表4 蘭州大學2016—2020 年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年齡分布情況
為做好科學基金申報工作,提高申請書質量,保障資助率,蘭州大學科研院(以下簡稱科研院)提出“強化輔導、穩量提質、突出重點”的基金工作思路,對各部門職責及時間節點做出具體要求,各部門各司其職,緊密配合,共同做好科學基金的申報工作。科學基金申請準備階段,由各二級學院對本單位科研人員進行動員,對于申報人才類項目及重點級別項目進行提前摸底。
科學基金申請組織階段,科研院組織校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輔導會”,總結上一年科學基金申請資助情況,詳細解讀基金委當年新政策,邀請專家進行申請書撰寫輔導,并向二級單位及相關人員發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
科學基金申報階段,科研院根據指南要求對每一本申請書進行審核,并組織多輪形式審查,保證初審通過率,對于人才類項目及重點級別項目,組織專家論證,并提出修改意見。
科學基金答辯前階段,對于進入答辯的優青、杰青及重點類項目,科研院組織預答辯,邀請校領導及同行專家幫助申請人完善、修改答辯內容,爭取順利通過答辯。
蘭州大學在科學基金項目過程管理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借助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科研院制定科學基金管理工作計劃表,按照時間節點開展相關工作,嚴格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條例和管理辦法進行項目過程管理,按時組織提交項目計劃書、中期報告、年度進展報告以及結題報告等,實現項目全過程精細化管理。
學校充分利用院系科研管理人員,建立二級科研管理隊伍,賦予其獨立的科研管理權,使二級學院自主地開展科研活動,形成“科研院—二級學院—項目負責人”三級管理模式,通過二級科研管理紐帶連接學校和科研人員。在科研管理信息化方面,利用“學校科研—財務—人事信息”全面對接的科研管理系統,實現科學基金的立項、入賬、執行、信息查詢等一系列功能的線上操作,將信息化融入管理過程中,提升管理效率。
為了進一步落實國家“放管服”改革政策,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根據2016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蘭州大學印發了《蘭州大學科研經費管理辦法》,該辦法對科學基金預算管理、開支管理、決算管理、外撥管理、間接費用的管理以及績效支出的比例等做了明確規定。辦法規定間接費用由科研管理部門統籌使用,用于科研人員的績效支出及科研業績津貼、科研工作獎勵、科研人員培訓、重大科研項目的培育、基層單位的科研活動支出等,績效支出為間接費用的50%,以合理補償間接成本,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2019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啟動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的試點工作。學校財務處與科研管理部門協商,制定了《蘭州大學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管理規定》,項目經費實行項目負責人承諾制。科研院配合財務處,積極宣傳新的資金管理文件,并根據上級部門或基金委相關政策及時修改或制定相關財務制度,保證科研人員知悉經費管理辦法和規定。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內在要求與前提,是營造良好科技環境、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基金委多年來形成“教育、制度、監督和懲罰并重”的科研誠信建設體系,為科學基金事業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3]。
為推動學風建設,優化學術誠信環境,樹立良好學風,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和優良健康的科研生態,蘭州大學科研管理部門協同紀檢監察、學風委等部門,建立和完善科研誠信管理制度,出臺完善了《蘭州大學學術不端行為查處規則及處理辦法》《蘭州大學學術誠信方案》《蘭州大學研究生學術道德規范》等相關辦法,規范學術行為,強化監督檢查,嚴肅查處學術不端行為。在科學基金申請過程中,對科學基金科研誠信要求進行廣泛宣傳、積極教育,開展科學基金科研誠信培訓,嚴禁提供虛假信息、夸大不實、弄虛作假。在科研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出現違反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及時發現,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原則,報告相關部門并配合做好后續處理工作。
蘭州大學在“十三五”期間,科學基金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科學基金申請、獲批數、獲批資金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2020 年,全國青年基金資助率為16.22%(蘭州大學資助率為28.28%),全國面上項目資助率為17.15%(蘭州大學資助率為23.15%),但是,也存在一些明顯問題。
4.1.1 蘭州大學科學基金與甘肅省整體情況分析
2020 年,甘肅省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50項,獲批總經費29979.93 萬元,總資助率為15.48%;蘭州大學獲批項目數占甘肅省獲批項目總數的30.62%,直接經費占甘肅省總經費的38.78%(表5)。

表5 2020 年蘭州大學科學基金與甘肅省整體對比情況表
從各項目類型看,蘭州大學獲批面上項目占比50.26%,青年基金占比38.22%,地區基金項目因只能由附屬醫院申請,故獲批較少,占比9.43%;在重點項目及杰青、優青項目方面,蘭州大學在甘肅省表現出一定優勢(表6)。

表6 2020 年蘭州大學科學基金各類項目與甘肅省對比情況表
4.1.2 雙一流A 類高校青年基金資助率對比情況分析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蘭州大學青年基金項目資助率分別為29.28%、24.79%、26.98%,在“985”高校中排名分別為23 位、30 位、19 位。2017 年、2018 年、2019 年青年基金資助率排名第5 位的高校分別為46.61%(北京理工大學)、45.38%(華東師范大學)、41.45%(哈爾濱工業大學),排名第10 位的分別為41.85%(西北工業大學)、38.69%(北京航空航天大學)、37.59%(天津大學),排名第20 位的分別為30.79%(中山大學)、29.81%(電子科技大學)、26.05%(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9 年,資助率排名與蘭州大學相近的高校分別是中國農業大學(17 位)、重慶大學(18 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 位)、華南理工大學(21 位)。
4.1.3 雙一流A 類高校面上基金資助率對比情況分析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蘭州大學面上項目資助率分別為25.72%、20.35%、22.39%,在“985”高校中排名為分別為36 位、37 位、30 位。2017 年、2018年、2019 年面上項目資助率排名第5 位的高校分別為38.82%(北京大學)、34.60%(北京大學)、32.89%(南京大學),排名第10 位的分別為35.26%(天津大學)、31.76%(華東師范大學)、30.41%(北京理工大學),排名第20 位的分別為29.89%(湖南大學)、27.44%(復旦大學)、26.51%(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9 年,資助率排名與蘭州大學相近的高校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28 位)、華南理工大學(29 位)、四川大學(31 位)、重慶大學(32 位)[4]。
(1)蘭州大學是一所具有傳統學科的綜合性重點大學,學科門類齊全,除傳統優勢學科外,其他學科發展相對薄弱,部分學科領域缺乏引領型科學家,導致科學基金各科學部發展不均衡。
(2)高層次青年科研人才儲備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青年科研人員競爭力較缺乏,引進的青年科研人員處在科研積累階段,還未體現出明顯的科研競爭力,青年基金資助率偏低。部分青年科研人員在獲批青年基金后,向面上項目的跨越較難實現。
(3)部分科研人員對科學基金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積極性,需提升申請書質量,以提升青年基金、面上項目資助率。
(4)學校引領型高層次人才缺乏,在高層次項目的設計與競爭過程中比較劣勢明顯。重點級別項目、重大級別項目以及高層次團隊項目獲批少。
(5)學校、二級學院、學科在組織模式上還有欠缺,在頂層設計、項目組織、輔導過程中對科研人員發展階段與科研項目的協同匹配度上關注不夠。
4.3.1 落實法人單位主體責任
科學基金改革深入推進的新時期,需要高度重視并切實發揮法人單位主體責任,在引導科研人員提出高質量申請書、加強過程管理、推動改革精神落實、落地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首先,要扭轉“重申請、輕管理”“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以提高申請書質量為目的,在提高資助率上下功夫。在科學基金申報時,應形成“學校—學院—申請人”三級聯動機制,堅持全員覆蓋、精準施策、分類指導,持續提高申請書質量,進而提高資助率,推動學校科學基金申請管理工作。在項目管理過程中,要按照基金委各項條例和管理辦法進行項目的過程管理,科學規范地服務項目和項目負責人,避免重視項目申請、輕視資金花費、忽略結題總結[5]。
落實法人單位主體責任,要強化工作職責,樹立科學的評價標準和用人體系,優化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破除“四唯”,堅持憑能力、實績、貢獻評價人才,避免科學基金項目異化使用。要協同財務部門通過完善項目資金管理制度,加強預算、決算管理,優化報銷管理,不斷創新工作理念,按照“放管服”改革精神,確保各項要求落實到位,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6]。
4.3.2 注重科研隊伍培養
科研人員的自身實力是根本。學校要繼續堅持“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工作理念,構建引進、培養、穩定有機結合的工作機制,重視科研人員職業規劃,注重發展階段與科研項目的協同匹配,構建以人為本的基金組織模式,提供量身服務。
各層次科研人員要精準化培養服務。對于本土培養和引進的青年人才,注重培育,挖掘科研潛力,通過校內培育基金提供科研起步“種子”基金,支持前期研究。對于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通過學校構建平臺、組建團隊的方式,協同校內外資源,穩定發展環境,爭取留得住、用得好。對于高層次人才分層次匹配重點類型項目,進行點對點溝通,提供精細化服務,重點、重大研究計劃、聯合基金等項目對標指南領域匹配優勢人員組織申報。聚焦學校最優勢的領域和頂尖科學家,組織重大類型項目及高層次團隊項目。對于其他教師通過職稱晉升、績效激勵等多種手段,保持基金申報連續性,保持科研活力,蓄積發展潛力。
4.3.3 加強學科體系建設
學校繼續按照“興文、厚理、拓工、精農、強醫”的學科發展思路,不斷整合學科資源,深化綜合改革,強化人才梯隊建設,著力構建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要繼續保持在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草學4 個一流建設學科和地理學、力學、核科學與技術等優勢學科的競爭優勢,也要爭取在材料與工程、信息科學、管理學科的項目獲批上尋求突破。
4.3.4 提升醫學科研競爭力
通過分析,目前蘭州大學科學基金最有效可行的增長點就是醫學部相關基金項目。醫學科學部項目及經費占全基金委近1/4,但蘭州大學此類基金資助情況較弱[7]。
醫學科研隊伍力量薄弱,醫學項目有較大發展空間。2018—2020 年蘭州大學獲批醫學科學部的項目數分別為21 項、45 項、38 項,醫學科學部項目資助率分別為9.17%、10.69%、11.76%,獲資助項目少,資助率總體偏低。附屬醫院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為主,近兩年地區科學基金資助率僅為14%。
學校需要繼續加強各醫學學院人才隊伍和科研實力建設,壯大醫學類科研隊伍,推進醫學學科發展,增強醫學領域科研實力。
對于附屬醫院,需加強指導與服務,幫助培養優秀科研團隊,提高附屬醫院整體科研水平。在項目申報過程中,加強互通,協助輔導,優化申請書水平[8]。
4.3.5 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學科交叉融合是未來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加速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基金委于2020 年11月成立交叉科學部,體現出國家對交叉科學的重視及發力交叉科學的決心。
蘭州大學具有學科門類齊全的自身優勢,應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立足區域資源條件,圍繞特色優勢學科,構建資源環境、物質科學、生命與健康、融合科學等交叉領域學科;通過組建學科交叉平臺與研究團隊,強化形成學科交叉融合的環境,鼓勵并支持教師開展跨學科、跨學院的教學科研工作,積極涉足新領域,開展研究;持續舉辦學科交叉論壇,引導和鼓勵科研人員凝練交叉科學問題,激發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