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書娟,李演軍
(蘭州理工大學圖書館,甘肅 蘭州 730050)
信息獲取與分析能力已成為衡量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2015 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總則第三條明確規定圖書館的主要職能是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并在第六章指出圖書館應重視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信息素質課程體系建設。文獻檢索課是信息素質教育最重要的陣地,為了適應新的社會背景與需求,研究者們在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王錳[1]提出“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楊玫[2]提出文獻檢索課應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過程,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需求,分階段進行教學。鄧浪[3]等發現微課對課堂教學效果有極大的提升作用,有助于師生互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和學生碎片化學習。這些研究成果為教學模式改革拓寬了思路,為建立文獻檢索課學習平臺奠定了應用基礎。
隨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與圖書館相關的各種業務系統不斷被開發出來,相關的數據也被完整地保存下來,經過多年的發展,圖書館人員與資源的交互數據逐漸完整,數量也日趨龐大,這些數據為大數據研究、用戶畫像、知識服務提供了基礎,在這種環境下智慧圖書館應運而生。智慧圖書館中的一些技術可以很好地支撐文獻檢索課的發展,如用戶畫像技術,可以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科熱點和興趣愛好有所了解;智能回復技術可以便捷地為學生答疑解惑。反過來,文獻檢索課平臺在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也為智慧圖書館提供了計算依據,從而促進智慧圖書館的發展。
文獻檢索課通常采用“授課—實習—考核”的傳統模式,部分高校由于師資力量有限,不同專業的學生組織在同一課堂學習。這種方式導致了泛化文獻檢索課內容的現象[4]。這種泛化現象存在以下弊端:
(1)沒有與學生的專業掛鉤。文獻檢索課作為方法課與其他學科有著很強的交叉性,各個學科所使用的信息來源、檢索工具、檢索策略等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現階段由于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文獻檢索課的授課內容多集中在這些共性上,忽略了特定專業的需求,導致文獻檢索課與專業課程的聯系并不緊密。此外,還存在文獻檢索課的老師對其他課程的內容缺乏了解,對學生的信息需求定位也可能出現偏差,因此,授課內容與學生的需求脫節,導致課程空洞、乏味、難以理解,最終的結果是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降低。
(2)上課過程中的參與性不強。查找使用信息的過程是一個實踐過程,分為輸入信息、加工信息、建立體系、內化知識4 個階段。通過實際操作不斷優化檢索策略,強化信息相關理論知識,從而達到提高信息利用能力的要求。因此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是學好文獻檢索課這門方法課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部分高校在授課中缺乏主動性與參與性,沒有經歷建立體系和內化知識這兩個重要階段,因此,學生動手能力差。
(3)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這門方法課的作用。文獻檢索課多在低年級開設,學生對信息素養的認識高度不足,對信息需求的目標也并不清晰,學習過程中目的性不強。
基于以上三個問題,筆者設計出一種基于智慧圖書館的文獻檢索課學習平臺,該平臺有4 個特點:
(1)高低年級分段采用不同模式。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是文獻檢索課基本概念和知識點,采用“翻轉課堂”的授課模式。高年級學生采用在線檢索報告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在線檢索報告融入了智慧圖書館的智能回復系統和智能推送技術[5]。教師根據高年級學生的不同需求(如期刊論文寫作、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設計等),設計出不同的檢索報告格式及內容,并對學生可能會碰到的常見問題(如怎樣確定關鍵詞、如何判斷參考文獻質量、參考文獻格式、EndNote 的使用等)做匯總,提交到學習平臺,學習平臺會把這些問題提交給智慧圖書館的智能回復系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需求自定研究課題,完成在線檢索報告,在完成檢索報告的過程中,學生如果有問題可以使用智能回復系統查找答案,如果沒有相關答案,學習平臺會把該問題提交給教師。智慧圖書館也會根據學生的專業和研究課題,通過智能推送系統推送數據庫和文獻,協助學生完成在線檢索報告。由于高年級的學生有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要求,對文獻需求有很強的目的性,因此,通過這種線上輔導的方式讓學生正確地查找文獻,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知識內化。
(2)“翻轉課堂”模式。低年級的學生授課采用“翻轉課堂”模式,分成“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做題”三段式完成學習內容。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完成知識點和概念的學習,學習形式以微視頻和做題為主,學習平臺會對學生的課外學習情況做統計分析后把結果展示給教師和學生。課堂則是老師與學生互動的場所,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已經對相關知識做了一定的儲備,會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老師通過對學生自學情況的統計和評價,對課堂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加以總結,思路更為清晰。課后通過做題訓練,鞏固知識內容。
(3)課外學習內容聯系專業。智慧圖書館的熱詞分析和借還書統計功能將被納入到學習平臺。這些功能可以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所使用的檢索詞以及借閱的圖書做熱詞統計、主題分析、熱門圖書統計等。分析結果將為教師了解學生的專業和熱點主題提供參考。教師掌握了這些數據后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有針對性地制作微課視頻和試題,做好的微課視頻和試題需要按照知識點、難度和專業進行分類。教師還可以定義試題難度分布和數量。學生在進入學習平臺預習和完成作業時,平臺會根據學生的專業、課程知識點和教師定義的數量、難度等自動推送預習微課、習題。
(4)教師與學生可以互評。教師可以對學生做評價,督促學生發現并改進問題,也可以回答學生的提問。學生可以對視頻和試題做評價,也可以向教師提問。
文獻檢索課學習平臺的結構如圖1 所示,總體構架由數據存儲層、邏輯分析層和應用層三部分組成。
應用層實現人機互動界面,按人員劃分為2 個模塊,教師模塊和學生模塊,下面又分為若干個子模塊,主要子模塊功能見表1。

表1 應用層模塊功能
邏輯分析層用于處理分析數據,將數據進行分類、分析、對比、排序后,將其轉換成符合特定含義、滿足特定需求的數據。其中5 個模塊來自智慧圖書館,可為學習平臺提供接口。
(1)身份認證:用于系統登錄的身份驗證。
(2)智能回復:輸入問題后,通過對比算法找到最佳答案,發送給提問者。
(3)智能推送:根據專業及檢索詞和檢索歷史,推薦數據庫和文獻。
(4)熱門圖書統計:統計出某個專業或年級的熱門圖書排行。
(5)熱詞統計分析:統計某個專業或年級的熱門檢索詞。
其余4 個模塊來自平臺本身,需要平臺自主開發。
(1)習題推送:根據學生的專業、課程章節、教師預設的數量和難易程度,對題庫中的數據進行篩選對比,選出滿足要求的習題。
(2)微課視頻推送:根據學生的專業和課程章節,選出滿足需求的微課視頻。
(3)完成效果分析:按班級對某一課預習的效果(視頻完成率、習題對錯率)做統計分析;按學生個人對某一課預習的效果(視頻完成率、習題對錯率)做統計分析。(4)瀏覽及檢索:可以按檢索詞查詢學習平臺中的數據,亦可以瀏覽平臺中的數據。
數據存儲層主要是對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其中用戶庫中包含學生及教師信息。微視頻庫、題庫采集教師制作的電子課件。這些電子課件包含了專業、檢索課體系分類(電子課件所屬的章節知識點及專業)、難易程度等信息。教學計劃庫采集課次安排、課次知識點、授課時間、預習時間、作業時間等。檢索報告庫采集檢索報告框架信息和學生完成的內容。評價庫采集學生及教師的評價信息。常見問題庫存儲教師收集到的學生在完成檢索報告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文獻檢索課學習平臺根據不同時間段學生的需求采用不同模式,低年級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高年級采用在線檢索報告模式。
翻轉課堂模式的流程設計如圖2 所示。教師填寫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包括班級、總課時、每課次的知識點、授課時間、預習時間、預習題量、作業時間、作業題量等[6]。學生根據教師填寫的教學計劃做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系統會把學生的預習效果和問題匯總給教師,教師可以根據預習情況調整課堂內容。

圖2 翻轉課堂流程圖
在線檢索報告模式的流程設計如圖3 所示,教師根據高年級學生的不同需求輸入不同的檢索報告,并匯總學生常見的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完成相關的檢索報告。在完成過程中如果存在問題,可使用智慧圖書館的智能推送或者智能回復系統解決問題,如果未查到解決辦法,可以將問題提交給教師[7]。

圖3 在線檢索課流程圖
用智慧圖書館做支撐開發學習平臺,是文獻檢索課改革的一次創新嘗試。平臺可以滿足學生更加專業化的學習需求,提高參與性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同時該平臺還存在幾個在后繼發展中需要完善的問題。一是學習平臺沒有課程考核模塊。二是沒有考慮圖書館文獻資源對文獻檢索課的支撐作用。三是在線檢索報告的人工回復缺乏參照,因此,現階段難以評估其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