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小楓
濟源實驗小學數學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中原名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濟源示范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濟源示范區教書育人楷模,多次獲得省市級小學數學優質課一等獎,有多篇論文發表或獲獎,主持或參與多項省市級課題。
不知不覺間,我踏上講臺已有26年。一路走來,我懷揣最初的夢想,在三尺講臺上不斷求索,只為用心做好老師!
一、用心做好老師需要合理規劃、正確定位
追逐陽光是向日葵的方向,沖破土壤是種子的方向,努力做好老師是我的方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不讓自己迷失方向,我不斷地進行規劃與定位。
剛參加工作時,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努力上好每節課,讓自己所帶班級的考試成績名列前茅。向著這個目標,我每天認真備課、做題、輔導學生,如愿達成目標。2002年第一輪課程改革啟動,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讓枯燥的數學課堂靈動起來。為了設計一個有效的數學活動,我絞盡腦汁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為了準備一份精美、完備的教學課件,我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六七個小時。2010年成為濟源市首屆名師培養對象后,我把提升自身素養作為目標,嘗試在閱讀中追尋名師的腳步。2012年第二輪課程改革啟動,我把深入解讀課程標準和新教材作為自己的目標,對整個小學數學課程體系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課堂上也開始游刃有余。
2016年被評為名師之后,我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帶領團隊一起成長成為我的新目標。我帶領工作室成員做好一件事: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我們一起梳理小學階段的計算教學內容,一起研討計算課如何上更有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開始將滲透數學文化作為新的目標,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就這樣,在不斷前行中,我適時調整目標,不斷豐富自己。
二、用心做好老師需要抓住契機、提升素養
要做一位好老師,一位讓家長放心、學生愛戴的老師,努力提升自身素養是根本。
(一)廣泛閱讀,提升人文素養
自1996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教數學。也許是因為學科特點,也許是因為從小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我總說自己沒有時間讀書,習慣徜徉在各種各樣的數學題中。直到2010年入選濟源市首屆名師培養對象,我才知數學教師也是需要讀書的,就這樣“被動”走上了閱讀路。2010年,在師訓科常亞歌老師的帶領下,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開始了給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批注的工作。說實在話,第一個月實在難熬,只能硬著頭皮讀,也有很多地方讀不懂,但一周、兩周、一個月、兩個月……我居然堅持下來了。現在,每天讀書一小時已經成為我的習慣,我在閱讀中拓寬了視野,看到了更廣闊的天空。
(二)解讀教材,提升專業素養
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和2014年小學數學教材的全面改版,小學數學教師如何走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
1.深入解讀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對學科教材、學科教育和評價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學科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其靈魂。因此,我始終把深入解讀課程標準放在備課的首位:一是解讀每個領域、每個單元、每節課的學段目標和內容目標,二是解讀三個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三是解讀十個核心概念。
2.仔細閱讀教師用書
人教版數學的教師用書總體上包含兩大部分:一是整冊書的說明,包含整冊書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編寫特點、教學中需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以及課時安排;二是各單元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包含每單元的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教學設計或教學片段、備課資料、評價建議和評價樣例。仔細閱讀教師用書后,我對各單元教材內容有了全面綜合的理解,避免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學誤區。
3.用心做好四套題
數學學習離不開做題,但單純的刷題只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怎樣才能既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練習,又不增加學習負擔呢?那就需要教師提前做好功課,用心做好四套題。每年寒暑假我把數學書上的例題做一遍,在做題過程中梳理思路,尋找最佳方案;每周末把課本上的練習題做一遍,把握難易度和做題時間,從而合理布置作業;每天在布置《學習與鞏固》上的作業之前,自己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合理取舍;自編習題,包括配套的練習題、本單元的測試題和學生易錯題。
4.精心備好每節課
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由于平時在學校的工作比較忙,我養成一個習慣:每周末用幾個小時備好一周的課并寫好教案,每次上課前再稍加梳理。
5.課程建設提升綜合素養
我和十幾個志同道合的小學數學教師自覺組建起課程建設研修團隊,以“提高對新課程的整體理解與把握”為目標,以深入研究新課標和新教材為切入點做研究。2016年,在團隊的打磨下,我執教的“探索圖形”一課深受好評;2018年,我帶領成員進行數學拓展課“巧算24點”課例開發研討,取得圓滿成功。
三、用心做好老師需要團隊協作、共同成長
除了自己的努力,我的成長還得益于兩個團隊——師訓科常亞歌老師帶領的濟源市名師工作室團隊、教研室苗東軍老師帶領的濟源市小學數學課程建設骨干團隊。前者以閱讀為載體,用讀書引路,給予我精神領域的提升;后者以教學為載體,用課例研究引路,給予我專業素養的提升。
在團隊中,大家自主學習,共同研討,最大限度地調動了集體的智慧與潛力,真正實現“1+1>2”的功效。大家一起學習著、思考著、實踐著、收獲著,締造了一個又一個教學生命的精彩。26年來,我朝著既定目標,用心做好老師,引領團隊和學生一起“慢”悟數學文化的深厚,“慢”享數學思維的快樂,“慢”步數學學習的樂園,快樂成長!
寄語青年教師:
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用心愛每個學生,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用夢想點燃夢想,用理想喚醒理想,陪學生一起快樂成長!
(本欄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