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他畢業于霍普金斯大學,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首任校長,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主任,2010—2017年陸續獲得“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等多個獎項。他就是施一公,我沒有想過我會給施一公發稿費。
2019年年初,駐馬店市驛城區教育局開始進行《驛城記憶·教育卷》的編纂工作。2020年夏,《驛城記憶·教育卷》成書出版。有幸作為該書的編輯之一,我捧讀著剛剛出版的書,喜悅之情油然而生。
作為一部驛城人書寫的驛城教育發展史,該書涵蓋了基礎教學研究、課堂教學實踐、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及“薄改”工程的各個方面,兼顧公辦和民辦兩大板塊。文章的作者既有教育管理者、一線教職工,也有已經退休的教育戰線的老黃牛。他們本著求真務實的原則,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嚴肅樸實的文筆、嚴謹完整的結構,講述了驛城教育燦爛輝煌的發展瞬間,展示了驛城教育改革創新的發展成就。
眾多稿件中,有一篇是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寫的。施一公在很多地方的演講中自稱是駐馬店人。他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在駐馬店第九小學(現在的駐馬店回族小學)讀書,三年級以后轉到駐馬店第十小學(現在的駐馬店實驗小學)。
文章中,施一公深情地回憶了他在駐馬店第九小學讀書的情景,對母校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對廣大青年學子寄予了厚望。他說:“感謝母校對我的悉心培育,期望母校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學生,也祝愿母校學生胸懷大志,腳踏實地,不負時代的重托,現在好好學習,將來擔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在該書的編纂過程中,我不僅有機會給施一公發稿費,還收獲了工作以外的財富——對教育的深厚情感。因為《驛城記憶·教育卷》的編寫,我走訪了許多學校,采訪了許多老同志。在和他們的每一次接觸中,我被他們深深感動,有時久久說不出話來。駐馬店市驛城區沙河店中學的晁昭老師,年逾九旬,是最早提交文稿的作者。在文稿的字里行間,在沙河店中學邱云飛校長的話語中,我感受到了晁老先生對教育的火熱之心。駐馬店市驛城區教育局機關王貴明同志沒有寫自己,寫了驛城教育戰線上的老黃牛晁攸定,但他和晁攸定都在教育戰線不忘初心、躬耕前行。還有更多教師堅定信念,兢兢業業地奮戰在教育一線。
實事求是地講,那個時候的教師工資是很低的,他們的生活是很清貧的。但他們有著高尚的情操和理想主義情懷。每想到這些,我都捫心自問:如何摒棄浮躁的心,腳踏實地去工作?我想,做教育是需要有一點“迂”,有一點“一根筋”的。教師熱愛教育,社會尊重教育,我們的教育才有更光明的未來。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