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采薇》(節選)是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中的第一篇,選自《詩經·小雅》,講述的是一位老兵經過多年的戍邊生活,解甲歸田途中的詠嘆,表現士兵在離鄉出征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我國歷朝歷代都有反映戰爭和軍旅生活的詩。這樣的詩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多散發著濃郁的離愁別緒與厭戰悲苦之情。古代的軍旅詩主要反映邊塞烽煙,四處征戰。而進入20世紀后,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以及和平建設時期以來,軍旅詩從悲情無奈轉變為抒發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讓人產生不畏艱苦、勇于奮爭的巨大能量。
《采薇》是我國最早的戰爭詩之一。作為經典詩作,《采薇》(節選)的教學價值非常豐富。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僅僅滿足于讓學生理解詩意,把背誦、默寫選文等設為全部學習目標,就難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處。這樣的教學在相對較低的層面展開,使得教材的價值大打折扣。筆者認為,《采薇》(節選)的教學可以將“借助和查閱資料,理解課文”這一語文要素進一步地內化和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首先,在教學中,我在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句大意的基礎上,通過對《采薇》原文的補充,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老兵對戰爭不滿、思念故鄉的復雜情感。其次,我補充歷代戍邊詩、戰爭詩資料,引導學生將先秦時代的軍歌與古代的戍邊詩、戰爭詩進行對比,讓學生的思想穿越千年,感受軍人的家國情懷。最后,我補充現代革命詩及和平建設時期的軍歌,引導學生深切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采薇》(節選)的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基本意思,領略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
2.借助資料,感受千年以來士兵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感受戰士的家國情懷。
3.通過歷代邊塞詩、戰爭詩與現代革命詩的對比,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過程
(一)由誤讀入手,明確《采薇》主題
播放《中國詩詞大會》視頻片段并提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描寫的是什么主題?(A.戰士遠征 B.官員宦游 C.男女相思)
這首詩的主題是“戰士遠征”,可不少人對這首詩有誤解。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首詩。
(二)讀選文,感悟主題,體會老兵的情感
1.借助注釋自讀選文,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交流讀后理解及感悟。
3.讀出詩的節奏。
4.用自己的話說說選文大意。
(三)讀原文,深入體會家國情懷
1.師生合作理解原詩
我先出示《采薇》原詩及譯文并朗讀原詩,學生讀譯文。接著,我引導學生發現:第1~3小節用薇菜的生長來表現時間的推移;第4~5小節從多角度、多層面描寫戰爭緊張、士氣高漲、武器精良,體現愛國情感;第6小節借景抒情,表達士兵久戍回歸的復雜心情。
2.創設情境讀選文,深入體會情感
我播放《采薇》相關視頻,讓學生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楊柳依依的春日、雨雪霏霏的寒冬、一月三捷的沙場、行道遲遲的歸途”。學生深情朗讀選文,體會士兵深沉的思鄉懷歸之情。
(四)拓展閱讀歷代戰爭詩,體會古詩中的家國情
1.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三國〕曹操《蒿里行》(節選)
2.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節選)
(五)鏈接現代革命詩,升華家國情
“詩以言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戰爭時期的詩歌,又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懷呢?
1.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陳毅《梅嶺三章》(節選)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毛澤東《七律·長征》(節選)
最后,播放軍歌《當那一天真的來臨》。
三、小結
2020年6月,在中印邊境沖突中,23歲的戰士王焯冉將生命永遠留在了喀喇昆侖高原上。1年后,他的表弟大學畢業后毅然走向了軍營,接過哥哥的槍,繼續保衛祖國。從3000年前的老兵到現在的戰士,他們用自己的人生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于對家國、對親人深沉的愛。生于和平年代的我們,怎樣做才是愛國呢?
這節課,我們從詩中感受到了戰士拋頭顱灑熱血的豪邁,感受到了“低頭思故鄉”的哀傷。這,就是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