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峰
學生因活動而主動,課堂因活動而扎實、高效、生機盎然。筆者基于一節初中數學課堂案例,結合活動式訓練課型的實踐經驗進行分享。
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一是導入活動。學生自學解一元一次方程知識,嘗試做課堂練習,并進行展示。二是探究活動。教師提出,讓學生當“小老師”,進行練習批改,指出錯誤并更改。三是內化活動。通過學生的展示及“小老師”的批閱,展開小組討論,總結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方法規律、易錯易混點等,并由小組選出代表上臺展示。四是“反芻”活動。學生總結規律、方法,再次進行練習,并當堂測試。五是拓展活動。通過測試,學生基本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教師可讓學生根據所學編一道一元一次方程題或者改編應用題,然后看一下哪些學生編出的習題質量最高。以上課堂教學過程,基本體現了活動式訓練課型的基本操作理念。我總結課堂教學活動價值如下。
第一,活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活動中,學生充當“小老師”,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內化活動中,學生之間進行智慧共享,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反芻”活動中,學生進一步體會成功的喜悅;拓展活動中,學生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
第二,活動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動靜結合。在導入活動后,課堂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學生靜下心來認真閱讀教材,對于一些重點內容圈點批注。在探究活動中,臺上“小老師”仔細指出學生做題疏漏之處,臺下學生聚精會神聆聽,隨時準備補充發言。在內化活動時,小組同學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并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律及注意事項。學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培養了合作能力,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活動讓學生靜下心來閱讀思考,而進行討論交流時,學生討論激烈,學得精彩,達到了動靜結合的效果。
第三,活動讓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得到發展。在課堂的不同階段,教師如果能夠靈活設計課堂活動,就有機會實現分層教學,使不同的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學困生上臺做題,能夠暴露問題,在評閱中達到會做的目的;中等生學會評閱,發現他人問題,點評問題,改正問題,從而避免自己出現類似問題;優等生代表小組總結方法、規律,明確做題步驟,進一步內化和提升。
第四,活動讓課堂形式衍化無窮。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自學、總結,教師精彩點撥,課堂形式豐富多樣。教師基于學生認知、思維規律設置活動,充分激活學生的生命靈性,發揮教學的創造性,科學設置,靈活變通,使得課堂形式衍化無窮。
總之,一節精彩的課堂是由一連串精心設計、動靜結合、豐富多彩的活動組成。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實際,科學設置高效的課堂活動,使課堂不僅真實,而且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