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宿遷市交通產業集團 張維峰
建市26 年來,經過歷任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上下的接續努力,我市交通基礎設施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速鐵路取得重大突破。2019 年底徐宿淮鹽鐵路建成通車,宿遷正式邁入高鐵時代,濰宿、合宿鐵路即將開工建設,宿遷作為重要節點城市納入京滬二通道,北上首都,銜接京津冀,南下鄂粵,通達大灣區,東接上海,融入長三角,將進一步抬升宿遷區位優勢。
公路骨架路網初步形成,京滬高速、徐宿淮鹽高速、新揚高速、宿揚高速形成“兩縱兩橫”布局結構,宿連高速、鹽洛高速相繼開工建設,宿遷東向出海,西向連接豫皖腹地的通道更加便捷。
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建設穩步推進,實現市縣、縣縣之間一級公路通達。城市快速路網初顯成效,2018年中心城市快速路網規劃(修編)獲批,迎賓大道、上海路一期、二期等快速路陸續建成,截止到2021 年底,已經建成和在建的城市快速路工程超過40 公里,有效緩解中心城區部分道路交通出行擁堵問題。
航道港口平穩發展,宿連航道開工建設,運河港中心港區一二期碼頭陸續投入運營,三期碼頭開工在建。集裝箱水運快速發展。2020 年宿遷港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 11 萬標箱,中心港區開通了宿遷至太倉(每周 9-12 個航次)、宿遷至南京(每周 3 個航次)、宿遷至連云港(每周 2個航次)、宿遷至揚州、上海(每周 2 個航次)等 5 條集裝箱航線。貨運物流短板得到改善。
隨著運河宿遷港、江蘇通湖物流園、京東信息科技園快遞配送中心暨質押倉庫、京東淮海經濟區電子商務運營中心等一批重點物流場站建成運營,宿遷物流園區基礎設施短板得到初步改善。
一是對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支撐不足。目前與長三角中心區城市的聯系仍不便捷。鐵路方面,宿遷與省會南京的高快速鐵路要么繞行揚州鎮江,要么繞行徐州,耗時長,班次少。宿遷與上海的高鐵在過江后運行速度緩慢,全程要超過3 個半小時,部分班次超過4個小時,時效性差。
聯系南京的寧宿徐高速,目前僅為四車道標準,通行能力日漸不足,其中泗洪至盱眙段經常擁堵,服務水平較低。
二是對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支撐不足。連云港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也是距離宿遷最近的出海口。目前宿遷與連云港之間綜合運輸通道尚未形成,缺乏高快速鐵路直通,高速公路和水運也需要繞行。
三是對高品質高效率運輸服務支撐不足。宿遷目前是全省唯一一個沒有機場的設區市,與《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交通強國江蘇方案》提出的“構建‘高品質出行圈’”和“構建‘高效快貨物流圈’”的目標要求不相適應。
一是對外交通骨干網絡規模總體偏低。宿遷的鐵路、高快速鐵路、高速公路、航道、普通國省干線的密度對比蘇北、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較明顯的差距。宿遷現狀鐵路網密度分別為蘇北、全省平均水平的 72.4%、59.2%,高快速鐵路網密度分別為蘇北、全省平均水平的 38.7%、28.1%。高速公路網密度分別為蘇北、全省平均水平的 85.1%、60.1%。
二是路網結構尚不完善。市域內部高速公路東西向通道還不完善,沭陽和泗陽縣城之間缺乏高速公路直連,普通國省道網絡化水平有待提升,市域內尚有21 個鄉鎮沒有國省干線覆蓋。
三是航道港口有待提升。宿遷現狀干線航道(三級及以上航道)里程為 143 公里,占蘇北 5 市干線航道總里程(1091 公里)的 13.1%,占全省 5.9%;干線航道密度為 1.67 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蘇北 1.99 公里/百平方公里和全省 2.36 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港口小而散的發展態勢沒有根本性改變,市域內沒有形成大型、統籌協調發展的港口企業。
一是公路客運亟待轉型,公交服務水平一直不高。受高鐵開通影響,公路客運量斷崖式下滑,這種局面將長期保持,對客運企業沖擊較大,相關運輸企業轉型遲緩。城市公交方面,根據2019 年西湖路、洪澤湖路、發展大道斷面流量調查,高峰小時滿載率平均為29%,平峰小時滿載率平均為18%。城市公交樞紐站、首末站布局還不完善,毗鄰公交、定制公交、微循環公交、通勤班車等特色化、個性化公交服務發展尚不充分,公交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城鄉公交“一卡通”推廣應用尚未實現。
二是貨物運輸結構不夠合理,市域物流發展相對滯后。貨運長期依賴于公路,鐵路貨運量(36 萬噸)在貨運總量(6091 萬噸)中占比0.6%,低于全省1.6%、長三角2%,以及全國8%的平均水平,運輸結構亟需調整。市域物流成本總體偏高,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5.7%,高于江蘇省13.8%平均水平。另外,還存在物流園區集約化、智能化、現代化程度不高,多式聯運樞紐建設滯后,冷鏈物流、高鐵快運等新型運輸組織方式發展不足等問題。
圍繞建設“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總目標,相關單位和部門要依據部門職責和發展定位,分工配合,精準發力,統籌協同,形成合力,打好組合拳,構建鐵公水空體系健全、內暢外聯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一是加快推進高鐵建設,打造“高鐵上的宿遷”。盡快開工建設濰宿、合宿鐵路,融入京滬二通道。推動寧宿、淮沭新、連宿蚌鐵路盡早上馬,完善市域高速鐵路網絡,拉進與省會時空距離,加速與長三角一體化核心地區融合發展。
圍繞高鐵宿遷東站,按照“站產城一體化”理念,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產業導入與城市營造并舉,交通樞紐與城市活力中心完美融合,打造交通便捷、智慧創新、水韻宜居的城市新核心,東部新門戶。
二是進一步完善道路網路系統。對外,完成京滬高速、新揚高速宿遷段擴建工程,提升既有高速公路瓶頸段通行能力。同時加快宿連高速、鹽洛高速、泗蚌高速宿遷段和其他普通干線公路的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區域高等級公路網路,強化我市與沿海、中原腹地之間的陸路聯系。
對內,加快以快速路網為骨架的中心城市道路體系建設,完成洋河大道、北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逐步推進迎賓大道、張家港大道、學成路等快速路和三臺山大道南延跨運河大橋、廈門路過運河通道等重要節點性工程建設,輔助以道路交通智慧化管理手段,實現中心城市與高速公路、高鐵站,城市各組團之間的快速通達,有效緩解城市擁堵,促進中心城市協調發展。建立快速路建管養一體化管理機制,構建統一、優質、高效的快速路服務保障體系。
三是升級水運通道的功能,構建港產城融合發展格局。科學利用得天獨厚的內河水運資源,充分發揮水運比較優勢,進一步完善通江達海的干線航道網絡,形成安全暢通、經濟高效、綠色智能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
依托市屬國有企業,整合全市岸線資源,統籌市區碼頭建設運營,徹底解決碼頭小而散、同質化、低層次競爭局面,逐步打造市域范圍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現代內河港口集群,促進沿河產業集聚,帶動港產城融合。
依托港口進一步整合物流產業鏈,打造水、公、鐵一體化物流體系,強化多式聯運和全程物流發展,助力現代物流體系構建,降低物流成本,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四是加快宿遷運輸機場規劃建設,補齊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短板。航空運輸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是宿遷最突出的短板,實現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現代化,必須補上這個短板。
充分利用宿遷良好的空域條件,加快宿遷運輸機場規劃研究,爭取納入國家運輸機場布局規劃,盡早開工建設。以運輸機場為依托,規劃設立臨空經濟區,集聚發展臨空產業,發揮以京東為龍頭的宿遷電商產業集聚優勢,加快形成航空物流與臨空經濟區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共同發展態勢,促進機場與城市、園區融合發展。
五是鼓勵國有企業勇挑重擔,在全力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現代化征程中發揮國企擔當。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推進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由于其戰略性、公益性的性質,必須牢牢把握在國有企業手中。通過國有企業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緊密結合,才能推進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綜合協調發展,建設真正為人民所有,為人民所用,為人民服務的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同時,通過對機場空港、城市路網、港口碼頭、高鐵樞紐及外圍產業園區的投資、建設、運營,可以有效壯大國有企業資產規模,拓展國有企業產業鏈,推動國有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