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緒鵬題曉東綦中明林 強
(山東科技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
在光伏電池、燃料電池等新能源發電系統中,其輸出電壓遠低于并網運行的電壓,因此需要高增益的DC/DC 變換器將低電壓轉變成為可供負載直接使用或并網所需要的高電壓[1]。為了解決傳統升壓變換器升壓能力不足的問題,國內外諸多學者研究出了多種拓撲結構來提高變換器的電壓增益:(1)Z 源直流變換器,2002 年彭方正提出了Z 源網絡[2],并在之后又提出了準Z 源等改進型結構[3],這兩種變換器與傳統直流變換器相比,升壓能力得到改善,但是依然存在著電壓增益受占空比的制約,未能得到顯著的提高;(2)多級變換器[4],雖然能顯著提高變換器的電壓增益,但使用更多的器件,降低了效率,控制方法更加復雜;(3)開關電容和開關電感技術[5],可將多個開關電容或開關電感結構并聯組合在一起,使電壓增益成倍增加,但是電路使用的元器件較多,導致變換器體積增大,成本增高;(4)耦合電感技術[6],變換器的電壓增益調節維度更加寬廣且避免工作在極限占空比,無源箝位技術的引入,可吸收漏感,減小了因耦合電感引起的開關管電壓尖峰,簡化了電路拓撲結構,提升了能量的傳輸效率。
由于采用耦合電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電路中的無源元件,提高變換器的功率密度和升壓能力,因此近些年有大量學者投入到磁耦合阻抗源網絡的構建工作中,其中文獻[7]對構造磁耦合阻抗源網絡進行了總結,對比現有的磁耦合阻抗源網絡,性能比較好的有Trans-Z 源、Y 源、Δ 源、TZ 源。與含有兩繞組耦合的Trans-Z 源相比,含三繞組耦合的Y源和Δ 源以及含四繞組耦合的TZ 源,不夠輕便而且不經濟。相比之下,兩繞組耦合的結構更加簡單、經濟、重量小、可靠性高。
結合兩繞組耦合電感結構的優勢,提出了一種含耦合電感的高增益準Z 源DC/DC 變換器,在耦合電感的初級繞組配合準Z 源網絡的二極管和電容形成吸收回路,可以對漏感能量進行回收利用,削減了開關器件電壓應力及電壓尖峰,提升了變換器效率;次級連接電容和二極管形成升壓單元,可以對功率回路中的電容進行充電儲能,以實現電壓增益的提高。分析了其運行原理及工作性能,最后通過實驗證明了理論推導的可行性。
圖1 為含耦合電感的高增益準Z 源DC/DC 變換器的拓撲結構。耦合電感和二極管VD2以及儲能電容C3形成升壓單元。為了方便分析,耦合電感由一個勵磁電感Lm、一個理想變壓器及一個漏感Lk的并聯結構等效替換[8];等效電路如圖2 所示。其中,匝數比為N1∶N2=1 ∶n,Uin為輸入電壓,Uo為輸出電壓,S 為MOSFET 開關管,C1,C2,C3為儲能電容;C4為濾波電容;R為負載電阻。

圖1 所提變換器的拓撲結構

圖2 變換器等效結構
為方便分析變換器工作原理,可假設電路中的所有電感足夠大,以確保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狀態下工作;電容足夠大,使其在穩定狀態下保持電壓不變;電路中的開關管、二極管均為沒有開關損耗且導通和關斷時間為零的理想器件[9]。
在一個開關周期Ts內,該變換器有如下三種工作模態。圖3 為變換器的主要元器件的波形圖。圖4為該變換器在每個工作模態下的等效電路圖。ugs為開關管S 驅動信號,iL1,iLm,iLk為流過L1,Lm,Lk的電流;us,is為流過開關管S 的電壓和電流;uVD1,uVD2,uVD3為二極管VD1,VD2,VD3的電壓,iVD1,iVD2,iVD3為二極管VD1,VD2,VD3的電流。

圖3 變換器主要工作波形

圖4 變換器各模態等效模型圖
模態1[t0~t1]S 導通,VD2導通,VD1,VD3關斷。Uin和C1通過S 向輸入電感L1及副邊繞組N2充電,流過電感L1兩端的電流呈增大趨勢;C2給Lm,Lk充電儲能;N2由于變壓器效應,次級漏感電流使VD2導通,使得次級漏感流入C3。在t=t1時,該模態結束。
模態2[t1~t2]S 繼續導通,VD1,VD3關斷,VD2由于次級漏感充電完畢,反向截止關斷。Uin和C1繼續向輸入電感L1及副邊繞組N2充電,C2向Lm,Lk充電儲能;此模態下C3的電壓依然等于N2的電壓,VD2兩端形成等電位點,電壓近似為0。
模態3[t2~t3]S 關斷,VD1,VD3導通,VD2關斷。Uin與L1向C2充電儲能;Lk和N1通過VD1把能量轉移給C1;Uin,L1,Lm,N2和C3共同把能量提供給負載,從而提高了輸出電壓Uo,電感電流iL1,iLm下降至大于零的某一值,t=t3時刻,此模態結束,完成一個周期的工作。
為簡化分析,根據上述三種工作模態進行電壓關系推導。
由模態1、模態2 等效電路可得:

由模態3 等效電路可得:

根據電感L1,N1,N2伏秒平衡原理,對式(1)、式(2)整理可得:

式中:D為開關占空比,Ts為一個開關周期,并對上式計算化簡可得:

得到該變換器的電壓增益為:

圖5 為電壓增益G與n以及占空比D的關系。可以看出電壓增益與n和D是成正比的關系,當選取的n與D越大時,獲得的電壓增益越高。

圖5 電壓增益變化曲線
根據以上工作模態進行推導計算,可以得出開關管S 及二極管的電壓應力分別為:

當輸出電壓Uo一定時,二極管VD1和VD3的電壓應力是和Uo相等的,開關管S 的電壓應力隨著匝數比(1/n)的減小而減小;而VD2的電壓應力隨著匝數比的減小而增大,所以綜合考慮開關管S 和二極管VD2的電壓應力,在選取匝數比時不應過小。
表1 為所提變換器與文獻[10]所提Trans-Z變換器以及文獻[11]所提改進型Trans-Z 變換器的特性對比。可知所提變換器的電壓增益,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并且還降低了開關管S 以及VD1電壓應力。
從表1 可知,Trans-Z 變換器和改進型Trans-Z變換器都是通過增大耦合電感匝數比來提高變換器的升壓能力;而本文所提變換器與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匝數比越小,升壓能力越強。有助于選擇磁芯尺寸小的電感元件,可減小漏感,進而降低變換器的體積和成本。為合理對比其性能,匝數比同為1 ∶1,變換器的電壓增益曲線對比如圖6 所示,可以看出所提變換器電壓調節范圍更寬,在高電壓增益方面的優勢更大。

表1 工作特性對比

圖6 電壓增益曲線對比
在MATLAB/SIMULINK 軟件中對該電路拓撲進行建模并進行仿真驗證[12],主拓撲元器件參數見表2。

表2 拓撲元器件參數
選取了一些重要元件的仿真波形如圖7 所示,各元器件的波形在短暫的波動后,電壓和電流均能達到穩定的狀態,同時也驗證了理論分析與仿真結果的一致性。

圖7 仿真波形
為了驗證理論推導的正確性,根據圖1 的拓撲結構制作了一臺140 W 的樣機。應用型號為TMS320F28335 的開發板作為核心控制器件產生PWM 控制信號,全控開關型號選用H25R1202,驅動板型號為TX-DA962D[13],實驗元件參數詳見表2,各元器件的實驗波形如圖8 所示。

圖8 實驗波形
在圖8(a)中輸入電壓為24 V,輸出電壓117 V,與120 V 的理論值非常接近,從輸入電流的波形中可以看出,輸入電流連續;圖8(b)分別為C1,C2,C3的電壓波形,其電壓分別為23.2 V,47 V,46.8 V,與理論值也基本吻合,而且遠小于Uo,具有較小的電容電壓應力;圖8(c)和(d)為開關管S 和二極管分別對應的電流和電壓,S 和VD2的電壓均為59 V,僅為Uo/2,有助于選擇電壓應力低、通態損耗小的開關器件;VD1和VD3電壓大小相等,與理論值基本符合。從其對應的電流波形可以看出,流過開關管S 的電流較小,基本實現了零電流啟動,二極管VD1,VD2,VD3的電流均可以自然回零關斷,避免了反向恢復的問題。在考慮到器件損耗、線路內阻、耦合電感漏感等不可避免因素影響下[14],各元器件的實驗電壓與理論推導電壓吻合較好,同時驗證了理論分析的合理性。
圖9 為通過實驗和仿真得到的效率對比曲線圖。從圖中可知,本文所提變換器效率高于文獻[10]所提Trans-Z 變換器的效率,當負載的功率為150 W 時,效率最高,大約為94.6%。

圖9 效率對比曲線
提出了一種含耦合電感的具有高升壓、低電容電壓應力的準Z 源DC/DC 變換器,通過詳細的理論分析及實驗,證明了該變換器有如下特點:耦合電感以小于等于1 的匝數比工作時,可以實現更高的電壓增益輸出,當匝比小于1 時,有利于選擇磁芯尺寸小的電感元件,可減小漏感,降低變換器容量和體積;漏感能量可以被重新吸收利用,開關器件的電壓尖峰得到顯著降低,電壓應力大大減小;輸入電流平穩連續,電容電壓應力小,使得變換器的能量傳輸效率和工作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綜上所述,所提出的變換器可應用于低壓可再生新能源發電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