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海
(天祝藏族自治縣賽什斯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甘肅 天祝 733209)
中藥材是天祝藏族自治縣八大產業“牛羊雞馬菜菌藜藥”之一,也是農民脫貧致富的主打產業之一。2013年以來,全縣發展以羌胡、秦艽和烏藥為主的中藥材種植產業,2020年已種植中藥材3 500 hm2,招商引資中藥材規模加工企業3家,生產各類鮮藥5.0×108kg,產值達1.5億元。天祝藏族自治縣地處祁連山東段北麓淺山區,大部分耕地位于海拔2 400~2 800 m,氣候冷涼、光照充足,全縣農業產業結構為半農半牧,農林牧交錯分布,且大部分耕地瀕臨森林和草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遠離城鎮和工礦企業,環境純潔,是發展中藥材綠色和有機栽培的優勢產區[1]。
天祝縣中藥材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同其他產業一樣受政策、市場、種植技術等變革的影響,種植面積、市場銷售、種植效益和農資投入等方面都在發生動態變化,有些年份甚至波動很大,給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準確掌握天祝縣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等現狀,為政府部門制定扶持政策,為農技部門推廣先進種植技術以及為加工企業提供更好的加工和銷售渠道,最終使土地、資金、政策等要素協調發展,促進了中藥材產業可持續發展。因此,本研究對天祝地區2013—2020年的中藥材種植、管理和經營進行了調查,并對調查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研究了各類指標變化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調查范圍為天祝藏族自治縣的14個中藥材集中種植鄉鎮(82個行政村)。被調查對象以中藥材種植戶為主,還包括各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相關中藥材收購加工企業。調查內容包括中藥材種植面積、品種、效益、投入、銷售渠道、技術培訓、優惠政策、種植者文化水平、年齡結構等方面。調查前先分類編制問卷調查表、冊、卡,問卷調查表打印后裝訂成冊發放給各相關鄉鎮農技人員進村開展入戶調查。調查完成后,將問卷調查表、冊、卡匯總,整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由圖1可以看出,天祝縣2013—2020年中藥材種植面積呈上升趨勢,種植面積的增長明顯分為兩個階段,2013—2017年為緩慢增長期,種植面積由140 hm2提高到1627hm2,平均每年增長297.4 hm2,2018年,種植面積突然抬高進入快速增長期,到2020年,種植面積達到3 500 hm2,分析其原因是2013—2017年政府對中藥材種植還沒有出臺相關補助政策,種植面積的擴大完全是種植戶自發行為,也可稱這一階段為自然增長期,2018—2020年隨著脫貧攻堅步伐的加快,政府出臺了中藥材補助政策,每畝補助400元,隨著補助政策的激勵,更多的種植戶擴大種植面積,也可稱這一階段為激勵增長期。

圖1 中藥材歷年種植面積變化
由圖2可以看出,天祝縣2013—2020年中藥材凈效益呈鋸齒狀變化趨勢,分析其原因是中藥材的凈效益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中藥材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其收購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供大于求時,價格下降,收購滯留,凈效益下降;供小于求時,價格上升,出現搶購,凈收益上升。因此,中藥材凈收益的變化受國內及國際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

圖2 中藥材歷年種植效益變化
中藥材生產投入的組成部分包括肥料、農藥、用工和其他(種子、種苗、地膜和農機等)[2],由表1可以看出,天祝縣2013—2020年中藥材種植投入中肥料、農藥和其他均呈上升趨勢,分別由1 500元/hm2、750元/hm2、2 250元/hm2上升到3 450元/hm2、2 800元/hm2和3 600元/hm2,每年平均的增長分別為243.75元/hm2、256.25元/hm2和168.75元/hm2,而用工則呈下降變化趨勢,由4 500元/hm2下降到2 700元/hm2,每年平均減少225.00元/hm2。分析其原因是人們在種植過程中為了提高產量,提高肥料的用量和施用次數,從而增加了肥料投入成本。其次,隨著人們對病蟲害防治重要性認識的提高和化學除草技術的廣泛應用,農藥和除草劑的用量和次數增加,從而增加了農藥投入成本。用工投入的下降主要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化學除草逐步代替人工除草,從而降低了播種、施肥、澆水、除草和采收等環節的用工量。

表1 中藥材歷年生產投入變化
中藥材的銷售渠道可分為個人訂單、商販收購、集市自售和其他渠道[3]。由表2可以看出,天祝縣2013—2020年中藥材銷售渠道個人訂單、商販收購、集市自售和其他渠道均呈近似直線變化趨勢,不同銷售渠道中商販收購的比例居首位,銷售產量比例由86.4%變動到85.5%,最高值89.2%(2018年)與最低值85.3%(2014年)的變幅為3.9個百分點。個人訂單的比例位居第二位,銷售產量比例由8.6%變動到8.1%,最高值8.6%(2013年)與最低值6.7%(2015年)的變幅為1.9個百分點。其他渠道的比例位居第三位,銷售產量比例由3.7%變動到4.7%,最高值5.5%(2015年)與最低值0.9%(2017年)的變幅為4.6個百分點。集市自售的比例最低,銷售產量比例由1.3%變動到1.7%,最高值2.5%(2018年)與最低值1.3%(2013年)的變幅僅為1.2個百分點。分析其原因是中藥材市場仍為買方市場,賣方市場還沒有形成,商販收購多為跨地區流動收購,在不同地區、不同種植戶之間組織貨源機動性強。而個人訂單僅限于當地的招商引資企業祁連藏藥、裕成和高原凈土3家中藥材初加工企業,加工和收購能力有限。中藥材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消費群體特殊,不像大眾商品拿到集市上就可以銷售。因此,集市自售的銷量和能力極低。

表2 中藥材各銷售渠道占比變化
由表3可以看出,天祝縣2013—2020年中藥材種植品種、機械化應用比例、培訓人次和受培人員年齡均呈上升趨勢,其中種植品種由3個增加到10個,機械化應用比例增長了30.2個百分點,2020年培訓人次是2013年的14.8倍。分析其原因是市場對中藥材品種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受網絡信息和周邊種植區的影響,新的品種逐漸被引入試種,機械化應用比例的提高使雇工成本越來越高,新型機械的不斷出現可明顯降低種植成本。培訓人次的提高是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加,農村剩余勞動不斷加入中藥材種植行業,對技術重要性認識和需求量不斷提高。受訓人員年齡的提高是因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進城務工,農村多為留守老人,且老齡化程度逐年提高。

表3 栽培技術變化
(1)大部分中藥材種植以戶為單位,規模小,經營分散,實施標準化生產困難,且種植地多為山區,遠離城市,信息閉塞,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
(2)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進城務工,農村留守婦女和老人成為中藥材種植主力軍,文化素質普遍低,思想保守,創新意識差。
(3)中藥材種植成本明顯提高,雇工難和雇工成本居高不下,新型實用的中藥材播種、采收和加工機械的研發滯后。
(4)種植中片面追求產量,農藥和化肥用量超標,給中藥材作為一種特殊的食用品帶來安全風險。土壤連作障礙不斷突顯,土壤肥力下降,病蟲害發生和蔓延速度加快。
(5)栽培技術和良種引進照辦照抄周邊地區,銷售渠道單一,銷路不暢沒保障,藥賤傷農時有發生,栽培效益提升困難。
通過出臺土地流轉、良種、農機和收購補貼等政策,鼓勵種植大戶成立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統一生產標準。通過招商引資鼓勵更多外來企業和資本進入,培育具有完全市場化的加工和營銷主體。盡量將生產、加工和銷售的職能專業化,從土地、資金、人力、物力各方面保障土地出租者、種植者、收購者、加工者和流通者的合法權益,通過農戶+基地+專業合作社的運作模式來擴大生產規模和統一生產標準。
充分改進和研發中藥材種植機械,充分利用播種機、開溝機、覆膜機和噴藥機等機械的省力、省時功能,能用機械的地方盡量使用機械,將有限的人力用到要害環節,同時普及化學除草、地膜除草等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
充分挖掘祁連山野生藥用植物資源,開展馴化引種栽培,立足當地冷涼的氣候資源,變劣勢為優勢,打生態牌,走綠色和有機栽培路。選育和引種多年生中藥材品種,通過變一年生長為多年來延長生長期,增加生長量。
借助現代網絡、多媒體、現地觀摩等形式加大技術培訓力度,編制通俗易懂的培訓教材、宣傳冊卡等,多層次多渠道拓展種植戶的視野,激發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