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振濤,岳姚辛,賈豫昕,李 潔,薛雙龍,趙紫薇,章 偉,陳希娟,馬建軍,王 森
(新鄉醫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大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關系到大學生心理素質、人格健全、能力發展等方面,決定子女的未來[1]。本研究中的“包辦式”教育是中國傳統教育偏差的一種體現,普遍存在于各類家庭中。“包辦式”教育模式下孩子的特征是缺乏自信、責任意識淡薄、易產生心理問題和能力性格差異[2]。通過調查問卷對包辦教育模式下成長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能力發展進行調查,深入探究該模式下成長的大學生心理和能力發展現狀,為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家庭包辦教育模式提供量化實證和方法支持,為家庭教育理論的探索和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通過“問卷星”軟件設計大學生家庭教育調查問卷,含家庭教育現狀、情感泛化現象、心理健康情況、個人發展情況四個部分。預調查階段,隨機抽取新鄉醫學院100名本科生,評判問卷設計合理性并進行修改。抽樣調查階段,抽取新鄉醫學院2019級臨床醫學、臨床醫學類、護理等專業本科生,發放調查問卷1 000份。調查采用無記名填寫,回收問卷988份,剔除無效問卷149份,有效問卷839份,有效率84.9%。使用SPSS 25.0軟件建立數據庫,對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學分析。采用回歸性分析的方法分別探討包辦教育程度與家庭情感泛化現象、個人能力發展之間相關性。
在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統計表中,男生306人(36.47%),女生533人(63.53%);由父親撫養長大的9人(1.07%)、由母親撫養長大的50人(5.96%)、由父母共同撫養長大的537人(64.00%)、由(外)祖父母撫養長大的39人(4.65%)、由父母和(外)祖父母共同撫養長大的204人(24.31%),見表1。

表1 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統計表 n(%)
2.2.1 子女對父母的依賴與交流情況
從表2中顯示,在情感依賴方面,少部分學生(3.22%)與父母很少聯系,大部分學生(92.49%)和父母聯系頻繁;在經濟依賴方面,極少部分學生(1.43%)生活費可以自理,大部分學生(83.91%)生活費仍依賴父母??梢姡谇楦泻徒洕鷮用妫优畬Ω改赣休^強的依賴。家庭日常交流中,61.86%學生認為存在交流障礙,其中代溝是主要障礙。針對家庭重大決策(如高考志愿報考)中父母子女的主導關系進行研究,普遍情況(69.96%)同父母共同決策,且滿意度高(84.64%),由此體現出在重大決策時,父母與子女的良好溝通至關重要。

表2 子女對父母的依賴與交流情況表
2.2.2 包辦教育與情感泛化現象
通過對家庭包辦教育程度中家庭狀態和父母態度兩項進行分數賦值,劃分大學生家庭教育模式。52.56%學生在“包辦式”教育下成長,即重大事項、決策由父母包管;47.44%學生在“放羊式”教育下成長,即父母很少干涉子女?!鞍k式”與“放羊式”兩種家庭教育模式所占人數比基本持平,但“放羊式”家庭教育認可度顯著高于“包辦式”家庭教育。由于大學生處于即將脫離家庭走向社會的階段,他們渴望自由、不受約束,對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較為認可“放羊式”家庭教育。
情感泛化容易導致二種偏誤:一是一切以父母意志為轉移;二是一切以子女的意志為轉移。重點研究以父母意志為轉移的情感泛化,即父母把個人情感、想法和價值標準強加給子女。在此次調查中,20.98%學生表示經常受到父母意志的支配,57.69%學生表示偶爾出現,可見情感泛化現象普遍存在。父母的經驗固然對子女未來發展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過度的情感泛化勢必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在情感意志方面,包辦替代是包辦教育和情感泛化的共同特點。對包辦教育程度與情感泛化進行回歸性分析,二者具有強關聯性(P=0.005<0.05具有統計學意義)。上述數據證實,情感泛化可作為家庭包辦教育模式的典型特質,見表3。

表3 包辦教育程度與情感泛化情況表 n(%)
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是心理健康關注的焦點,在本調查中,對有壓力的學生(89.63%)進行壓力來源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期望是大學生壓力的重要來源。在壓力排遣方面,僅有少部分學生(13.59%)選擇向家人訴說,家庭包辦教育模式使得大學生無法通過家庭釋放壓力,致使很多學生的心理狀態呈現負面情況,主要表現在情緒方面。家庭包辦教育模式下,父母過高的家庭期望帶給大學生的壓力日趨嚴重,使其無法從家庭方面排遣壓力,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嚴重,不利于學生的各方面發展,見表4。

表4 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統計表 n(%)
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重視程度和現狀、環境適應程度和面對挫折方面有著較好表現,但自我約束力下降成為普遍趨勢,制訂計劃與完成情況呈現兩極分化。2種不同教育模式下,“包辦式”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長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和自我約束水平調查中,集中趨勢顯著低于“放羊式”家庭教育模式。通過對包辦教育程度與大學生個人能力發展進行回歸性分析,結果顯示家庭包辦教育程度和自我約束能力(P=0.011<0.05)有著顯著相關性,而在環境適應能力(P=0.525>0.05)和人際交往能力(P=0.084>0.05)方面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

表5 大學生能力發展與不同家庭教育模式統計表
子女的成長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對子女的事情進行包辦暫時解決了問題,但并不是長久之計。在本研究中以父母意志為轉移的情感泛化現象普遍存在,許多家庭走入情感泛化的誤區。家庭教育不是父母單方面的給予、子女機械的接受,家庭成員之間是一個終生、持續不斷地相互教育和潛移默化的過程[4]。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同時,要學會傾聽子女的想法,對家庭教育內容、形式和態度作出科學合理地調整。
家庭包辦教育對于高校本科生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本科生在校時間占比大,所以高校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有著較大的優勢,高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中的地位隨之提高。采用“高校為主,家庭為輔”的方式,共同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高校積極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使大學生掌握自我調適方法,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增強耐挫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社會應高度關注家庭教育,弘揚家庭的價值,引導正確的家庭教育[5]。社區可以給予相關影片宣傳,舉行家庭教育相關的活動和學習課程;發揮媒體的作用,通過網絡、社交軟件、電視欄目等引導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各類科研機構加大對家庭教育的研究,整合家庭教育相關信息,建立科學家庭教育的理論體系;國家應構建完整的家庭教育保障機制,完善家庭教育的政策,保證我國青少年家庭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
學生生活在家庭、培養在學校、歷練在社會,三者共同對學生心理健康和能力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要激活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完整功能,必須整合家庭、學校及社會三方面的力量,形成“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家庭教育合力。社會加強對家庭、學校的引導作用,學校拉近與社會、家庭教育的距離,家庭積極配合社會和學校的教育工作,三者構建三位一體教育網絡,建立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育人機制,正向引導學生心理健康和能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