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沙漠與餐桌:食物在絲綢之路上的起源》一書中,德國人類歷史學者羅伯特?N .斯賓格勒三世通過對世界各地文獻資料的梳理,追溯著谷物、豆類、水果、堅果、蔬菜、香料、油和茶的歷史,將它們起源、傳入或傳出中亞的過程生動呈現開來。對于人們認識絲綢之路在食物的進化和傳播中的重要價值,探索食物如何改變全球飲食,進而影響人類歷史進程,都極具啟發意義。
漢代以前,絲綢之路貿易往來就已開始。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26年,從漢朝都城出發的使者張騫曾進入過中亞地區。根據考古挖掘,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曾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度成為聯通中亞與東亞的美食通道。如在數千年前被中國北部先民馴化的農作物黍,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亞,成為中亞人制作面包的原料。繼而傳入羅馬帝國及至整個歐洲地區,最終成為當地的主要農作物之一。而同樣借助絲綢之路,小麥等農作物,則由中亞傳入中國,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普遍栽種的主糧之一。由它磨成的面粉,則被制作成面條和餃子,對中國人的飲食產生了顯著影響。
絲綢之路的惠澤遠不止這些。本書作者從考古學和歷史學的視角,繪制了一幅經絲綢之路傳播,觀照全球飲食結構演繹和遷移的圖譜。許多農作物和美食,經由絲綢之路的傳播和運輸,不僅繁榮了當地的經濟,豐富了人們的餐桌,而且日益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生活。蘋果、桃及杏從原產地中國和中亞,經絲綢之路的廣泛傳播,輾轉進入美國和格魯吉亞,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而開心果,本生長于中亞南部山麓地帶,傳入中國后,同樣得到國人的青睞。毫無疑問,這些農作物也好,美食美果也罷,通過絲綢之路的傳輸,使世界各國人民以往單一的飲食結構,都變得更為多元。總結這段歷史,作者點評說,絲綢之路是古代世界最龐大的商貿網絡。它將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與中亞的諸多貿易重鎮聯系在一起,還間接聯通了東亞和西南亞的帝國中心。值得自豪的是,伴隨著農業活動和農作物品種的傳播,在這條繁忙的通道上,同時交織著思想和文化習俗的文明互鑒。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這些標志性的大事件,在當時都是借由絲綢之路得以開展,它讓中西文化相融相生、互通有無,在世界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了解身邊食物的起源,洞悉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該書從一個側面見證著絲綢之路在改變人類飲食命運的同時,也把改變世界命運的“種子”撒向廣袤的大地,不斷造福著全人類。時至今日,人們仍然需要這樣的好“種子”。
作者與譯者簡介:
羅伯特·N.斯賓格勒三世(Robert N. Spengler III),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古植物學實驗室負責人,大眾/梅隆基金會(Volkswagen/Mellon Foundations)研究員,以及古代世界研究所的前訪問研究學者。
陳陽,畢業于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英語、法語自由譯者、寫作者。譯有《法老的寶藏》《密室推理講座》《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人間食糧》《人像:2005—2016》等十余部作品。
唐莉,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考古學專業博士。

書訊:《沙漠與餐桌:食物在絲綢之路上的起源》
作者:羅伯特·N.斯賓格勒三世
譯者:陳陽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定價:8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