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可可

北方人愛吃面,不同省份不同地方的面式種類,林林總總加起來據說可以達到上百種,可謂花樣百出。在面食江湖里,甘肅占有一席之地?!渡嗉馍系闹袊吩f,“甘肅人的早晨,從一碗牛肉面開始。”其實除了人們可以脫口而出的,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的“蘭州拉面”,甘肅還有很多久負盛名的面食。
甘肅的面,就像甘肅的風景一樣,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下面就來一起了解甘肅各地的特色面食。
蘭州牛肉面
蘭州牛肉面起源于清嘉慶年間,素有“中華第一面”之稱,相傳創始人是國子監太學生陳維精,甘肅東鄉族馬六七從陳維精處學習了制作工藝后帶到蘭州,經陳氏后人陳和聲、回族廚師馬保子等人的創新、改良后,以“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面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面的標準,即牛肉湯色清氣香;蘿卜片潔白純凈;辣椒油鮮紅漂?。幌悴恕⑺饷缧迈r翠綠;面條則柔滑透黃。色香味美,譽滿全國。
在其后2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蘭州牛肉面享譽天下,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蜚聲中外,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食客的好評和贊譽。如今全國各地都有“蘭州正宗牛肉拉面”的招牌,但其實都并不正宗,畢竟地道的美食,往往只有在當地才能品嘗到,這跟地域文化、自然環境等很多因素息息相關,蘭州牛肉面只有在蘭州才能達到原汁原味。

白銀大肉面
除了蘭州牛肉拉面,甘肅還有很多種面食,可能傳播性、知名度不及前者,故而很多人不知道,但依然是甘肅不可忽視的美食,比如說白銀大肉面。
白銀的大肉面可以說是這個城市最有特色的風味食品,如果你覺得牛肉面太人云亦云,牛肉味太過濃烈,可以來白銀嘗一嘗當地踏實純粹的大肉面。有人說白銀是個有江湖意味的小城,大肉面的質樸平和、自我存在,更能代表白銀這座西北的邊陲小城——地處僻壤,就算斗轉星移歲月變換,就算鮮有人知或者被遺忘,它也能波瀾不驚,泰然自若。寒冷冬日,一碗熱乎乎的大肉面下肚,便覺得渾身舒坦、精氣十足。
白銀大肉面講究的是簡單實惠,追求的是雞湯、豬骨和面食本身的自然清香。他們借鑒了牛肉拉面的方法制面,利用大鍋熬制雞湯和豬骨,加入做包子或餃子剩下的碎豬肉餡炒制而成的香噴噴的豬肉臊子,再綴以相對簡單的蔥花和香菜等輔料,配上鮮亮的紅油辣子,一碗香撲撲、熱騰騰的大肉面就這樣出鍋了。
圓溜溜、清亮亮冒著熱氣的面條盤旋于碗底,舀一勺鹵好的碎肉丁,撒上蔥花、香菜,澆一點湯汁,就是這么簡單純粹,便已經色香味俱全了。大肉的肥瘦相間,入口豐厚的油脂大快朵頤,瘦肉不柴細嫩鮮美,肥肉入口即化,韌性十足的細面每一根都掛滿了濃郁的湯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碗吃面,大口喝湯,造就了西北人的質樸憨厚,豪爽純粹。
平涼饸饹面
饸饹又名“河漏”“河撈”,是古老的面食品種。饸饹面在北方很流行,山西、陜西、河南等地都有,甘肅也比較常見,不同的地方做法上有所區別。

在甘肅平涼,饸饹面味美價廉,備受民眾喜愛,是西北獨特的風味名吃。饸饹面面條細長,筋韌爽口,挑起來不斷條,冬可熱吃、夏可涼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平涼饸饹面做工講究,多用小麥面或蕎麥面經反復揉制,使面光滑勁道。把特制的帶有漏孔的饸饹床子橫跨在大鍋之上,將面團通過漏孔擠軋成長條狀,面壓入沸水煮熟,撈出控干。
一邊是煮面的鍋,另一邊是做臊子的鍋,都沒閑著。用熱油將辣椒和蘿卜丁炒出香味,入蔥姜蒜、鹽、大料、陳醋等佐料翻炒,再下優質豬肉切成的小丁共同炒熟。做好的臊子加點豆腐丁,加水后文火慢煮,這個步驟叫“調湯”。將酸湯臊子淋到面上,蔥花點綴,色彩豐富,收獲的是視覺上的快感,迫不及待吃上幾口,得到的是味蕾上的滿足。

平涼饸饹面還有葷素之分。素搭配以本地香醋、蔥花、韭菜、雞蛋做的酸湯,吃面的原味,喝湯的地道。葷講究油香,配以精心炒制的辣子油、臊子肉,肉的濃郁滲進面中,油而不膩,香而不辣。
牛肉小飯
牛肉小飯是張掖市最具特色的早餐之一,它雖名叫“飯”,但實際是面食。雖然名字里沒有面,但主要還是以面粉、牛肉等食材制作而成。
當地人把面團揉成跟銅錢差不多厚的面片,再用刀切成小小的方塊,看著像飯粒。再將這些方塊以滾水下鍋煮,浮起之后就撈出過涼水,這樣煮出來的小飯面丁丁吃起來就不僅爽滑,而且帶有嚼勁。
牛肉小飯的湯底是用牛骨熬制,再加入各家的秘制香料粉,以及豆腐、粉皮、牛肉等小料煮成一鍋。熱氣騰騰又食材豐富的小飯湯澆到粒粒分明的“小飯”上,加入香菜、蔥花,一勺舀起香氣四溢,吃的鼻尖冒汗,美味無法形容。
張掖“炒炮”
黑河貫穿而過的張掖還有一種面,叫炮仗面,也叫“炒炮”。光是聽這個名字,就能讓人想到西北的豪爽和熱烈。
“炮仗面”這個名字很獨特,其實不光張掖有炮仗面,其他地方也有這種面,青海叫“炮仗”,新疆叫“炒炮仗”,甘肅有的地方叫“炒節節”,做法上先煮后炒,因形似炮仗,故稱為炮仗面,炮仗面勁道彈韌,輔菜香辣爽口,是西北地區特色的面食。

張掖“炒炮”的做法很講究,選上好面粉和面之后餳面半小時,將面團搓成30至40公分長條放在托盤內,上面覆蓋柔軟濕布或塑料布再繼續餳面,具體時間依氣溫控制在半小時到一個小時。
拉開面條呈約筷子粗細,用手揪為寸段入鍋煮沸,并拌入芹菜、小白菜等蔬菜,再將切為小粒的豆腐用鹵湯炒熟。面煮熟撈出后與鹵水豆腐湯炒均勻,用大碗盛出,上面覆一層鹵肉,一碗地道的張掖“炒炮”就上桌了。
“炒炮”柔軟筋道、光滑順溜,易于消化、回味悠長,值得一提的是炒炮相配的鹵肉制作極為繁雜,要選用上好豬肉洗凈切成十多公分見方小塊,加入調味品、中藥材等佐料用老鹵湯文火慢燉好幾個小時。
一碗“炒炮”大有乾坤,不僅是張掖人不可或缺的日常,更藏著綿綿鄉愁,不管走到哪里,它都是張掖人心頭的“白月光”,千年絲路,味道如一。
敦煌驢肉黃面
在敦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作為敦煌八大怪之一的驢肉黃面,可是離開敦煌就找不到的美味。
“驢肉黃面”顧名思義,其實是兩道菜,一盤驢肉作菜,配手工拉制的黃面作主食。敦煌民間流傳久遠的吃法便是如此。
黃面因色澤明亮金黃而得名,細如龍須,長如金線,柔韌耐拉,口感勁道。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制作黃面的工藝極其講究,選用上等小麥粉配以沙漠堿性植物,經拉面師揉、撬、甩條等多種手工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煮熟后的面條略顯黃色,故稱其為黃面。以其面長勻稱、筋道透亮,為面食中之精品,食之開胃健體。據說這一傳統飲食的工藝流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還出現在了壁畫上。
現代將澆頭輔料又改進為香菇汁。這香菇汁是用香菇末、驢肉丁、水豆腐等做成的臊子,帶著湯汁,豆腐切成小塊小塊的,有點硬度,也有些嚼頭。湯汁澆在黃面上,散發著一股醇香肉膩和香菇甜味,聞著那味道,食欲突然大增。
河沿面片
河沿面片是臨夏的一道美食,被譽為隴上的飲食精品。河沿面片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相傳是由解放前留傳下來的廣河最有名的“炒面片”演變而來的。因為這種烹飪技法最早源于廣河縣洮河西岸三甲集臨園河沿一帶,故統稱為“河沿面片”。
河沿面片在制作上有幾個獨特的講究:一是一個面球一碗飯,面片以指甲片大小為最佳;二是炒飯所用的肉全是肥瘦適中的羯羊肉,每碗肉量標準為二兩,所用之湯必須是羊肉湯;三是飯中肉、蔥、粉條、湯等與面片各占一半。
河沿面片因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風味,為廣大群眾和過往旅客所青睞,主要得益于其獨特的風味,這種“面片子”柔滑勁道,湯油而不肥,肥而不膩,味道醇厚,原汁原味,鮮美無比,百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