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夢君
摘? 要:“四史”教育是具有歷史特點的政治教育,將“四史”教育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培育工作,對高等教育發展以及學生個人成長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目前,“四史”教育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的工作在主陣地、衍生課堂以及學習主體方面仍存在現實挑戰。文章提出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協同育人機制以及成效評價機制等方面推進“四史”教育,使其更好地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工作。
關鍵詞:“四史”教育;政治意識;價值意蘊;現實挑戰;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5-0017-04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域,其首要職責是為黨和國家培育對主流政治意識形態具有高度認同感的青年大學生。然而,相關研究表明,由于不斷滲透的西方意識形態、紛繁復雜的網絡傳播媒介以及仍有待提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1],這一系列的不足往往成為青年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工作的“絆腳石”。“四史”教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下簡稱“四史”)的本質特點是蘊含豐富史實的政治教育,用好用活“四史”教育資源,切實發揮“四史”教育的政治性作用,對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具有重要價值意義。
一、“四史”教育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的價值意蘊
目前關于政治意識的研究相對集中于心理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等范疇,學界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從文獻梳理來看,其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本文采用楊光斌先生在《政治學導論》中對政治意識的界定,即政治意識是指政治主體的政治態度、政治認知和政治信仰[2]。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培育工作逐漸成為一個不斷凸顯且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時代性議題,以史為鑒,資政育人,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3]。
(一)關系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
旗幟鮮明講政治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4]。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重視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把握規律,對照工作,汲取智慧[5]。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指出,加強政治引領需要將“四史”教育作為學習教育的重要抓手[6]。大學生是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主力軍,但從歷史延續性角度看,部分青年群體存在與主流政治意識價值斷裂的現象[7],特別是在“人人都可發聲”的網絡時代,一些關于歷史的錯誤解讀和不良言論時有發生,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度低,甚至產生反社會的負面情緒。因此,高校通過開展“四史”教育可幫助大學生厘清歷史發展脈絡,引導大學生在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中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指導青年大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長治久安。
(二)推進高等教育實現內涵發展的應然之義
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工作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授,更應注重對大學生思想價值的引領作用,增強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當前,國內外兩個大局同步巨變,多元化思潮相互激蕩。高校學生是一群具有活躍思想的青年人才,他們對多樣化的思潮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高校只是一味地強調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滿堂灌”,那么高校的政治意識培育工作將收效甚微。所以,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四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屬性,將其作為培育大學生主流政治意識的載體和資源,在史論結合中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形成過程,在豐富“四史”素材中汲取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智慧和力量,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任務。
(三)涵養青年大學生立志成才的精神根基
理想信念是大學生行動的指南和旗幟,“90后” “00后”的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是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把牢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總開關”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任務,關系到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方向。“四史”教育重在強調通過對歷史事實的系統性教育,幫助青年大學生認識到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世界發展大勢,引導他們在良莠不齊的多元化思潮影響下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覺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責任和使命,把個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勢中,以求真務實、腳踏實地、拼搏創新的精神開拓未來,將學習勢能轉化為實踐動能,做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新時代青年大學生。
二、“四史”教育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的現實挑戰
將“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是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舉措[8],但在融合過程中也面臨著多重困境與挑戰,需高校思政教育者認真審視與剖析。
(一)主陣地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高校思政課是傳播政治意識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四史”教育內容實際上已全面貫穿現有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但也需清醒地認識到,部分高校在“四史”融入思政課程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高校思政課缺乏對“四史”的系統性設計與教學。目前,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選擇安排以服務于各自的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各門課程在對“四史”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缺乏整體協調性,多為較為零散、隱性的概念,教師難以在課堂教學中完整清晰地講述“四史”概念,學生對“四史”重要性的認識自然不夠深入。二是思政課程入腦入心程度不夠。部分高校思政課堂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一些思政教師在引導學生將讀原著、學原文與多思多想、學深悟透相結合方面缺乏技巧,導致“四史”教育存在機械化、刻板化現象。同時,思政課堂存在“不接地氣”、以“宏遠敘事”為主、過于關注崇高理想信念等高層次理想[9]等不足,沒有靈活運用“四史”元素,給學生一種假大空的說教灌輸感,導致其對政治理論課的態度冷漠,甚至產生反感心態,對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培育作用不明顯。
(二)衍生課堂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目前,“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的衍生課堂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四史”教育形式相對陳舊。大多仍采用相對傳統的講座等單向傳輸的教育方式,缺乏沉浸式的教育載體和形式,大學生的認可度和參與度低,難以真正推動“四史”教育入腦入心。二是價值多元化的負面影響。“四史”教育的根本立足點是“史”,是不得隨意抹黑和扭曲的。但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深入發展,微博、抖音等網絡平臺的開放性在一定程度上為各種政治信息和社會思潮的傳播提供了契機和途徑,使得大學生容易被淹沒在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中,成為大學生獲取、選擇正確的“四史”教育內容的潛在威脅,導致其產生政治評價標準模糊問題,增大培育其政治意識的難度。三是家庭對“四史”重要性教育認識的缺位。家庭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場所,父母自身的政治態度、信仰、情感和行為對子女具有言傳身教的示范性影響,但“90后” “00后”大學生多為“第一代大學生”,其父母的知識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且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有待提升,缺乏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四史”教育相關內容的能力,導致家庭教育在提升大學生對學習“四史”教育的興趣方面出現問題。
(三)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教育主客體關系問題一直是教育哲學領域爭論的重要議題,學界普遍認可的一種結論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而學生發揮著主體作用,只有在這種良性的師生關系互動下才能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然而,在推動“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一是部分大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認識不足:“90后” “00后”是經歷過較為激烈的應試教育的大學生,學習內容以高考為“指揮棒”,學習壓力較大,對歷史的學習也多為淺嘗輒止。進入大學后,多數學生則以就業為導向,關注專業知識的學習,忽略對歷史等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涉獵,導致其對“四史”教育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不強。二是部分大學生功利化思想濃重,政治信仰分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西方的實用主義、個人主義思潮也隨之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也引發了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質疑,如北大教授錢理群曾說“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大,正在培養一群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甚至也出現了一些大學生在組織上入了黨,在思想上卻沒有真正入黨,往往將黨員身份作為謀取日后發展的有利“跳板”,功利主義思想突出,社會責任感缺失,缺乏對中華民族涅槃重生的發展史的深刻認識和理解,政治立場和政治信仰不夠堅定。
三、“四史”教育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的實踐路徑
為促進“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工作,推動高校順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需從頂層設計抓牢“四史”教育,通過加強思政課堂在“四史”教育方面的改革,健全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四史”教育效果評估等系列舉措,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把穩思想之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著力加強“四史”教育課堂教學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革新工作成為重中之重,課堂教學成效在課程建設與完善中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在新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過程中,課程體系雖然一再調整,課程名稱也不斷變化[10],但是歷史類課程始終是無法替代的教學內容,因此,“四史”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對高校思政理論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從而影響大學生政治培育工作的實效。一是要從頂層出發,合理組織安排思政理論課中的“四史”內容。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的統一指導下,統籌規劃各門課程中蘊含的“四史”教育元素,形成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以確保學生形成系統化、組織化的“四史”知識,真正理解“四史”概念。二是錘煉思政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效果,教師需要在系統梳理領會“四史”內容的基礎上,融合時事政治,在貫通古今的課堂教學中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生搬硬套地將“四史”內容引入思政課程教學中,引起學生的反感。三是要強調靈活多元化運用教學方法。思政課教師可針對具體教學任務,豐富教學方式,如理論灌輸法、實踐鍛煉法以及榜樣示范法等,善于利用教學場景,靈活引入歷史維度的學習研討,打造多維度、立體化、有節奏的思政課堂,激發學生對“四史”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在對歷史的學習中不斷堅定政治信仰。
(二)優化健全“四史”教育協同育人機制
將“四史”教育作為提升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需要健全完善的協同育人機制。一是要建立“大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機制。“四史”教育不僅僅是思政理論課的主責主業,專業課、通識課程也需要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歷史教育資源,打好高校思政工作“配合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1],使得不同課程的隱性與顯性育人作用充分發揮。二是建立專業思政課教師、黨政群團以及學生家長協同育人機制。高校要重視“四史”教材的編撰,開發相關的校本教材和相關讀本,并進行多渠道宣傳和發放,使“四史”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同時,高校要發揮學校群團的引領作用,不斷拓寬“四史”教育陣地,豐富活動內容和載體,打造具有思想性、親和力和實效性的“四史”學習教育活動,以實現寓教于樂的育人目的。
此外,高校還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聯系,引導家長學習相關的政治理論,以自身的行為為大學生樹立榜樣,彌補家庭教育在培育大學生政治意識方面的真空狀態。三是形成“網上+網下”協同育人機制。一方面要依托地方,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歷史資源等,拓展“四史”教育內容和陣地,加強實踐教育,鼓勵學生以實際行動詮釋“四史”教育的理念,堅定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
另一方面,建立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環境。政府要加強網絡平臺對“四史”內容歪曲和誤讀的立法監管,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對青年學生網絡政治參與進行教育引導,堅持弘揚主旋律,增強對“四史”內容的宣傳,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政治意識。
(三)建立完善“四史”教育成效評價機制
為了加強“四史”教育對培育大學生政治意識的作用,必須建立和完善相關的評價機制,以形成正確導向及有效激勵的作用。一方面,要將思政課程評價方案與“四史”教育相結合,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四史”教育課程標準,細化教學評價指標,暢通思政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機制。另一方面,“四史”教育對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工作的效果需要依據青年大學生對“四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程度進行綜合評價。高校可通過撰寫學習心得、“四史”主題征文、“四史”知識競賽等形式檢驗學生“四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除此之外,通過訪談、座談會、問卷調查、觀察等方法了解學生在日常學習、工作中的實際行為表現是否有所改進和提升。只有通過上述剛柔并濟、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手段才能科學地評價育人成效,切實提升“四史”教育對新時代大學生政治意識培育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閆麗慧. 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現狀及對策研究[D]. 河北:燕山大學,2016.
[2] 楊光斌. 政治學導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3] 靳諾. 圍繞立德樹人 加強“四史”教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5):22-24.
[4] 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 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12.
[5] 王炳林,劉奎. 關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8):64-7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EB/OL]. (2020-04-28)[2022-01-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7] 徐建飛. 新時代青年政治意識提升的四重向度[J]. 理論導刊,2018(10):20-25.
[8] 喬曉瑜. “大思政”格局下大學生主流政治意識及其形成機制分析[J]. 理論觀察,2021(12):25-27.
[9] 李語琦. 問題與路徑:推動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回歸學生主體[J]. 黑龍江教育,2021(01):47-48.
[10] 宋檢,廖玉潔.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2020(07):24-29.
[11] 新華社.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 (2016-12-08)[2021-12-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薦稿人:王占軍,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