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及方向,尤其指出需要加強大學生的環境道德教育。基于這一目標,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中應通過理論課程、社會實踐、教育引導等方式展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意識,全面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新突破,培養更多新時代全面型人才。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范式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5-0033-04
隨著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生態文明建設對國家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國家持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認真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能夠堅定生態文明保護的思想,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創造出更加有利于國民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這就需要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通過思政課程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價值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社會建設。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及思想,并由此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基于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現實問題,提出了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文明保護的戰略規劃,其思想內涵可分為以下幾點:
(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在多次重要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現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推動物質文明以及生態文明有效發展。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必須站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條件下,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保持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良好生態。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中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相關思想,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愛護自然生態,才能夠避免對自然造成的傷害最終波及人類自身。因此愛護自然、尊重自然并得到自然的饋贈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
(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是確保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思想中強調的核心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03年就指出生態環境就是資源,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資產。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自然資本的保護和利用,在多次重要會議中強調自然生態本身存在的價值,提出保護自然就是增強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只要保護和發展自然生產力,就能夠得到自然環境的回報及補償。因此,必須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自然環境建設,將保護自然環境、建設綠水青山作為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的必經之路。
(三)全面落實法治生態環境保護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出,為健全和完善生態文明保護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建立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有效落實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建立自然資產所有權職責體制。這就需要完善環境管理法律法規,由各個部門以堅持維護黨中央權威為核心,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職責,全面落實黨的相關要求,制定更加完善健全的生態文明保護條例,約束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各項行為,為自然生態保護打下良好基礎,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向更加完善統一的方向發展。
(四)生態環境是民生發展的關鍵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生態環境是民生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促進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也提出城鄉發展收入的差距以及生態環保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城鄉發展需要合理分配自然資源,改變資本領域分配不合理的問題,促進我國社會實現共同發展。因此,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我國社會統一發展,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提高生態產品的價值,讓更多老百姓獲得生態回饋,使生態環境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也能夠成為促進民生發展的基本資源。
(五)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龐大工程,關乎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沒有建立統一的生態文明觀,隨著自然生態的不斷破壞,僅靠區域性生態治理并不能為人類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因此,習近平總書記也在不斷呼吁各國人民參與到全球生態文明的建設當中[1]。我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引導者、貢獻者和參與者,必須加強生態文明自主建設,推動全球環境治理。在此背景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強調了綠色環保的價值觀念,不斷倡導實施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新時代戰略規劃,以持續造福全球人類為核心,帶動各國人民參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教育價值
隨著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為了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利用思想政治的良好教育環境加強生態文明教育,能夠通過有效的教育方式及教育內容健全完善教育體系,使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環境意識和生態意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基于社會發展現狀以及生態保護需求,提出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規劃,同樣也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其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提供明確方向
培養高質量人才是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時刻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以及生態發展的戰略目標,培養更多符合新時代發展的高質量人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基于現代社會生態環境現狀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結合而成,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和指導性特點。將這一內容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明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具體方向,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推動我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培養更多新時代高質量人才,實現高等教育的向導性作用,推動社會全面踐行綠色消費、綠色生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促使學生養成綠色生活方式
學生的行為思想品德是教育成果的一種體現,在現代社會背景下良好的生活方式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關鍵。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生活觀和環境保護意識,自覺抵制浪費奢侈等不良社會風氣,遵循生態文明理念,堅持良好的生態信仰,養成正確的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并通過自身行為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因此,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融入高校及社會中,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綠色社會的發展,建設更加高質量的文明社會。
(三)增強學生的生態環境責任感
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的主要力量,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向,主動承擔起對家庭、社會以及他人的責任。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基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相關內容,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對個人及至社會產生的影響,有效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使命感[2],糾正學生錯誤的環保理念及環保行為。其次,基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教育功能,讓學生明確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將生態環境保護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結合,讓學生自覺將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個人使命,不斷學習與成長。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本原則
生態文明這種全新理念的核心在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促進人類持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主要課程之一,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價值觀念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思想政治課程中,為了促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思政基本課程內容有效融合,必須遵循以下幾大原則:
(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綜合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是當下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能夠彰顯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出發點。而且,“以人為本”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執政理念[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根本的教育基礎,發揮思想政治的立德樹人價值,通過“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對學生展開全面培養。在此過程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活躍性和實踐性,同時讓學生獲得足夠的尊重、理解、激勵和幫助,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學生獲得充分的人文關懷,能夠更積極主動地掌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
(二)展開滲透式教育
滲透式教育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方式,教師需要借助各種教育方法,將生態文明思想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影響學生的個人思想及行為,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4]。為了讓生態文明理念真正得到滲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每一個教育主題都必須進行嚴密的設計,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教育環境。同時也可營造特定的校園生態環境,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教育保障。因此,生態文明教育必須要發揮好學校環境的影響價值,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有效滲透生態文明的核心觀念及精神實質。
(三)堅持實事求是的教育原則
實事求是是德育發揮育人價值的重要基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結合生態文明觀的教育理念以及當代社會現狀,為學生提供學習依據。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成長經歷、精神世界各不相同,這就需要在生態文明教育中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分析探討,結合具體現狀優化教育過程及教育方法,使整個教育活動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意識,充分發揮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教育價值,積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模式,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觀,引領學生成為我國生態文化的建設者。
(一)充分挖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教育資源,豐富思想政治課程體系
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內容,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促進人民思想與時俱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結合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優化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當代社會發展。雖然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材中缺乏生態文明思想觀的相關內容,但是教師可以作為教學資源的搬運者,結合社會熱點深度挖掘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始終秉承科學發展的世界觀,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首先學校可以邀請經驗豐富的教師將生態文明教育經驗進行總結并書寫成以校為本的校本教材,展開一系列生態文明教育宣傳活動,使原本的教材內容得到豐富與擴展。其次可在生態文明的教育背景下,將形勢與政策課程通過各種生態文明現象展開實踐教育,讓學生認識水資源、空氣資源、土壤資源等生態環境現狀,引導學生通過生態環境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性,以及保護自然生態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二)構建科學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課程是影響教育質量的核心部分,教學活動是展開課程教育的主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站在立德樹人的基本前提下,鼓勵學生根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做到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將其全面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同時也需要積極探索與思想政治相關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利用課堂打造生態理念實踐場景,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課程體系中,促進學生獲得生態文明思想的教育與引導。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可以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觀傳輸給學生,讓學生在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后,不斷提高自身生態文明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高質量人才。教師也需要根據思想政治課程要求以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教學模式,挖掘教科書中有益于展開生態文明教育的資源,結合學生的興趣開展實踐活動理論課程,提高生態文明思想的知識覆蓋面,幫助大學生做好生態文明認知拓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及生態文明意識。教師需要合理利用新媒體平臺及信息化教育資源,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融入網絡教育體系中,打造以生態文明為核心的教育素材及教育資源,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生態文明思想內涵。
(三)積極展開實踐活動,發揮生態文明思想理論的育人功能
實踐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為了全面滲透生態文明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規律,將生態文明思想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將生態文明思想理論轉化為自身行為[5]。比如高校可以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參與區域環保,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以學校或區域為單位的綠色環保主題競賽活動,讓學生通過網絡開展生態文化學習,搭建良好的生態文明學習教育平臺,營造綠色學習氛圍。通過此類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更加完整的思想熏陶,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理論認識深化為實踐行為,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此外,又能夠加強生態文明思想的傳播與傳承,讓更多的人主動參與生態文明的發揚與實踐。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主動審視生態文明思想對我國社會產生的重要價值,將生態文明思想通過實踐學習等活動轉化為個人行為意識,展現出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育人價值,并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循環,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并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態風尚,自覺履行生態義務,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具備生態意識、生態智慧及生態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助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世界生態文明發展。
參考文獻:
[1] 俞敏,張東.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思考[J]. 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3):99-100.
[2] 黎明輝,王經北. 近年來國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綜述[J].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0,21(05):13-18.
[3] 陳安琪.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視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21):9-10.
[4] 王聞萱,張慧.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融入路徑探究[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06):141-142.
[5] 曾蕓. 新時代生態文明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19,6(91):257-258.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