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俠
摘要:檔案資源是智庫建設需要的“思想庫”,為了更好地服務智庫建設,檔案部門必須主動求變以適應國家發展的新形勢,即工作重心需要向“服務智庫”轉變。該文從新時期國家智庫建設和檔案知識服務轉型兩方面分析了檔案知識服務智庫建設的必要性;從組織架構和集聚資源兩個方面詳細闡述了檔案知識服務智庫的優勢;從檔案資源知識化過程、支撐服務、評價服務、咨詢與傳播服務方面提出了服務路徑。
關鍵詞:智庫 檔案知識 服務路徑
智庫是指由專家學者組成的多學科的,為決策者處理社會、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各個領域重大問題而出謀劃策,提供理論、策略、方法、思想等的政府或非政府公共研究機構。[1]智庫服務于國家政府的決策治理,需要大量信息資源,而檔案部門正是海量信息資源的管理者和服務者,可以為智庫建設提供真實、完整、準確的信息資源和知識服務。在第13屆國際檔案會議上,加拿大著名檔案學家特里·庫克首次提出了檔案知識服務理念[2],由于我國傳統檔案服務范圍小,服務市場驅動力不夠,檔案知識共享有限,無法適應新型智庫發展要求。因此,探索檔案知識服務路徑意義深遠。
(一)從政策層面出發,智庫發展需要檔案知識的智力支撐
2014年5月《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把檔案庫轉化成思想庫,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價值。[3]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對我國檔案知識服務高端智庫提出了新要求。智庫需要集聚各學科領域信息資源為國家決策提供準確性、實效性和前瞻性的建議。2016年4月《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詳細闡述了檔案智庫的發展機制和建設路徑,明確了檔案知識服務新型智庫建設的職能。[4]2021年6月《“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提出“提升檔案利用服務能力,深入挖掘檔案資源,及時精準為各級黨委和政府決策提供參考。”[5]
(二)從實際情況出發,檔案知識服務轉型需要探索服務路徑
我國檔案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已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檔案機構面臨著向智庫轉型的歷史機遇。[6]雖然檔案知識精準服務是檔案開發利用的方向,但“服務什么、如何服務”等問題仍然有待明確。一些省級綜合檔案館目前仍以傳統的被動服務為主,包括憑證作用和一般參考咨詢服務等初級服務,網上課堂和在線答疑等服務非常少。[7]此外,我國現有檔案信息知識碎片化問題相對嚴重,信息知識協同作用功能無法充分發揮也是我國當前檔案知識管理和服務水平相對較低的原因之一。所以檔案知識服務需要向“智庫化”模式轉型,充分利用新型智庫建設的平臺和渠道實現檔案管理組織的跨越式創新和發展。各級檔案組織需要調整工作思路,樹立全面服務和精準服務智庫的理念。
(一)組織優勢
我國檔案管理部門擁有網絡化的職能優勢,管理網絡體系縱橫交錯。在縱向上,從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不同規模的檔案管理機構,實行統一、分級、分專業管理。檔案館數量以及檔案管理人員數量都較大,我國綜合檔案館數量超過3000個,還有數以百計的國家專門檔案館、部門檔案館、企業檔案館以及省部屬事業單位檔案館,全國檔案館專職人員數量超過40000人。[8]此外,還有規模巨大的兼職檔案人員分布在各條戰線,也為檔案部門智能拓展與檔案知識服務創新奠定了深厚的人力基礎。在橫向上,檔案職能部門與各級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長期保持緊密的信息合作,可以掌握政府和行政職能部門的最新導向和需求。
(二)資源優勢
眾所周知,我國檔案部門擁有海量的信息資源,儲存保管的檔案文獻資料超過2億卷冊,具有天然的政治資源和管理資源優勢。其一,檔案館日常進行信息資源加工整理工作,可以圍繞一個重大課題進行專題檔案加工,及時把分散在各機構的相關文件整合成綜合專題檔案,為政府決策和企業創新提供信息咨詢等針對性信息服務。如2016年湖北宜昌檔案館基于1988年抗洪搶險珍貴檔案資料,整理提交了預防重大洪水自然災害的資政報告。其二,文件查閱是檔案知識服務的獨特優勢,可以提供不同來源、不同門類的目標文件和信息。其三,信息技術優勢是檔案知識服務的強大支撐。檔案館信息化工作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各級各類檔案信息系統逐步完善,全文全息系統查詢檢索基本實現,從而可以保障檔案資源發揮更大的價值。[9]
(一)根據智庫建設要求進行檔案資源知識化
檔案知識服務智庫實現的前提是根據智庫建設要求把檔案資源進行知識化,包括檔案規范化、檔案完整化、檔案數字化、檔案語義化、檔案智能化以及檔案專題化等幾個連續的過程,如圖1所示。第一步,檔案規范化,即對收集的原始檔案材料進行規范化整理,重點是要精確地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知識元內容。第二步,檔案完整化,即補充必要的過程材料,也就是檔案產生過程中出現的細節性、過程性數據。第三步,檔案數字化,即把各種載體的檔案知識轉化為數字化的形式儲存,建立各種檔案信息管理平臺進行管理和服務。第四步,檔案語義化,即對數字化檔案知識進行加工處理,通過解譯和描述把數字模型翻譯成計算機可以理解的語義模型,應用到各種智能系統中去。第五步,檔案智能化,即通過人工智能實現檔案大數據的智能化應用。對于某一特定研究項目,檔案庫中有價值、可利用的數據所占比例很小,需要從海量數據中深度挖掘出對該項目分析評價有價值的數據,結合人工智能方法給予智庫項目智力支持。第六步,檔案專題化,即利用專門的數據處理工具對檔案知識庫中的大數據提前進行智能化歸類,形成無數個知識專題,促進檔案利用。
(二)利用人才檔案資源和檔案信息平臺支撐智庫建設
檔案知識支撐智庫建設主要包括人才檔案資源支撐和信息平臺支撐兩個方面。人才是第一資源,智庫持續良好發展的基礎必定是人才隊伍建設。當前,我國一些智庫的管理成員在智庫品牌塑造、戰略研究方向的前瞻性選擇以及智庫內部運行管理環境和運行機制方面水平相對較低,成為限制智庫發展的短板。[10]人事檔案具有真實性和原始性,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歷史和現狀,在人才選用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依據和憑證作用,是人才引進、人才選拔以及崗位設置的重要佐證和參考。

智庫信息平臺一般立足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研究經濟社會等領域的重要發展問題,主動承擔地方重大發展規劃項目和課題,提供智力支持的環境條件和平臺載體,同時也是成果創新轉化應用、決策信息開放共享等實質性活動的舞臺。[11]當前,我國檔案信息平臺在規模上和質量上都可以保證信息的服務與共享,可以為智庫平臺建設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各級各類智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此外,在國家信息公開戰略指導下,檔案信息平臺還與社會其他信息平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已經成為政府決策和科技活動的橋梁和紐帶,可以幫助智庫信息平臺實現動態化、精準化服務與管理。[12]
(三)檔案管理部門積極參與智庫成果評價
智庫成果是指智庫生產出的思想產品及服務,既包括專著、論文、調研報告等有形產品,也包括針對政府政策制定提出的政策建議以及向社會媒體發出的主張觀點等虛擬產品。[13]智庫成果及時有效轉化的前提是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但現行評價機制長期使用論文、獲獎、專利數量作為評價標準,限制了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智庫成果評價機制的創新需要引入第三方機構,而檔案館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才與資源優勢,確保評價內容更加客觀、更加科學。例如,可以利用智能化的專題檔案知識及時掌握政府、企業在某一研究領域的最新需求信息,并且通過與現有研究成果的對比,評價該成果的創新價值以及應用前景。此外,現代檔案精神中的科學精神與智庫獨立精神一脈相承[14],能夠在智庫成果評價中起到精神引領的作用。檔案管理部門需要主動和政府、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智庫成果的公開評價,評價內容包括擬轉化的科研成果、擬上報的決策咨詢報告以及擬對外交流的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等,從而確保各種決策建議科學、專業、客觀、公正,不受其他因素影響。
(四)利用科技檔案推介精準服務智庫成果咨詢與傳播
檔案學科與信息技術的交流碰撞改變了傳統檔案研究工作的思維方式,為檔案知識服務智庫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15]服務觀念的改變是核心驅動力,檔案知識服務逐漸從提供檔案查閱、展覽服務向數字知識傳播和推介服務轉變。科技檔案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也是一種重要的技術資源。[16]科技檔案管理貫穿于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即從課題立項、研究、結題到課題成果鑒定、獎項申報、成果轉化都需要科技檔案的推介輔助。科技檔案知識服務以成果為中心,充分挖掘、廣泛關聯各種信息知識,全方位、多視角地向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宣傳研究成果,積極牽線搭橋,大力推進成果轉化與推廣,為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我國檔案海量信息公開活動以及數量較多、范圍較廣的檔案知識推介展示活動為智庫成果轉化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特別是檔案部門由于和政府關系緊密,掌握著政府經濟發展、科技活動等各種信息,可以幫助智庫團隊進行選擇性、針對性的信息定制與信息推送。[17]
檔案知識服務智庫建設是檔案工作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智庫建設的基礎。檔案部門需要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和專業優勢,積極探索服務路徑,提升服務水平,精準服務政府決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群眾生活。
*本文系2021年浙江省檔案科技計劃項目“檔案知識服務智庫建設實證研究”(項目批準號:202110)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鄧元慧.科協組織構建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的傳承與優勢[J].科協論壇,2018(3):36-39.
[2]郭莉.企業檔案部門的知識服務[J].北京檔案,2009(6):28-29.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EB/OL].(2014-05-04)[2021- 12- 01].https://www.saac.gov.cn/daj/xxgk/ 201405/1d90cb6f5efd42c0b81f1f76d7253085.shtml.
[4]國家檔案局印發《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EB/ OL].(2016- 04- 07)[2021- 12- 06]. https://www.saac.gov.cn/ daj/xxgk/201604/4596bddd364641129d7c878a80d0f800.shtml.
[5]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EB/OL].(2021- 06- 09)[2021- 11- 09]. https://www.saac.gov.cn/daj/ 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shtml.
[6]孟凡玲.檔案機構在國家智庫建設中的方向性選擇[J].檔案與建設,2016(6):14-16.
[7]楊清.面向新型智庫建設的知識服務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20.
[8]2019年全國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和檔案館基本情況摘要[EB/ OL].(2020- 09- 04)[2021- 11- 29]. https://www.saac.gov.cn/ daj/zhdt/202009/5ce902bafc3f490d99596d55c8c33954.shtml.
[9]牛紅亮.政府信息公開中公共圖書館與檔案館優勢比較及角色定位[J].理論導刊,2010(3):83-85.
[10]丁雪峰.國內智庫人才結構的短板亟需彌補[J].中國人才,2017(9):28-30.
[11]周全勝.打造平臺型科協組織,服務經濟轉型發展[J].科協論壇,2017(10):20-21.
[12]邵晶.大數據背景下黑龍江新型智庫平臺建設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10):1-5.
[13]杜成龍.地級市科技智庫建設研究——以煙臺市科協為例[D].青島:青島大學,2017.
[14]李青濤.論現代檔案精神[J].城建檔案,2009(12):29-30.
[15]趙彩彩.技術攜手人文:數字人文視閾下檔案智庫建設路徑探析[J].檔案與建設,2020(6):29-33.
[16]袁蘇.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開發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加速成果轉化[J].河北農墾科技,1996(1):32-34.
[17]張衛東,張帥,劉夢瑩.科技檔案資源集成化服務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2(6):45-48.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