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峰 宮超



村莊經營,是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新嘗試。在浙江,村莊經營這一發展村集體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新路子正悄然興起,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它通過培育或引入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對村莊的人、財、物、地、技、產、景、文等“三農”資源統籌規劃、配置、組合、營銷,將村莊品牌化,促進鄉村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提升農村價值、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
01
美麗鄉村如何蝶變“美麗經濟”
桃園村位于浙江省桐鄉市東南部,隸屬梧桐街道,戶籍人口2555人,耕地面積3200多畝。桃園村有2500多年的槜李栽培歷史,被稱為“槜李之鄉”,入選農業農村部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60歲的村民周雪康告訴我們,他種了4畝槜李,2021年收入8萬元。1斤槜李品相不好的可賣30多元,品相好的能賣80元。
桃園村種植樵李1800多畝,種植戶有500多戶,戶均槜李收入達5萬元。李保鮮期短、運輸難,賣不出的次果,可通過深加工做成槜李啤酒、槜李果汁、槜李冰激凌等產品。
不僅如此,桃園村還組織開發了樵李盲盒、“丑西施”卡通人物筆記本、杯墊等文創產品,舉辦桃李文化節,建設了650米長貫穿千畝樵李園的空中景觀棧道,吸引了不少長三角的游客。2021年桃園村接待游客10萬人次。2020年桃園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8萬元。
桃園村是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受益者。2017年以來,桃園村獲得省市鎮財政資金,包括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嘉興市黨建引領美麗鄉村建設精品線、嘉興市三治融合示范點等,共8000萬元,分兩期投入到村莊改造建設中。
一期主要是道路、綠化等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槜李堂、水吧、微民宿等初步業態設置,農房外立面改造及村內旅游標志系統建立等。二期主要是建立游客服務中心、繭畫館、皮劃艇俱樂部、大型民宿、空中賞花棧道、一號文件展示館等,修建更多公共旅客服務中心、公共廁所等文旅設施。
這些錢“砸下去”之后,如何把美麗鄉村變成“美麗經濟”,激發出農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的內生活力?2019年,桃園村圍繞槜李產業啟動村莊經營槜式探索,想辦法吸引多元投資、推動專業運營和產業融合升級。
桐鄉桃園槜李文化有限公司是桃園村村莊經營的主體。該公司由桃園村和梧桐街道投資平臺合資成立,梧桐新農村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出資800萬元占股80%,桃園村占股20%。成立近3年來,槜李文化公司兩大股東圍繞桃園村村莊經營已完成相應出資,公司運營良好。
桃園村黨總支書記凌峰介紹,槜李文化公司圍繞槜李在二產、三產上規劃布局。第一,以委托生產的方式,將樵李酒飲的生產交給桃園酒業有限公司代工。第二,通過委托設計、加工,開發出槜李抱枕、蠟燭等槜李文創產品。第三,租用一號文件館、三治學院、槜李堂等村集體資產,改造升級后轉租給活水教育公司開展研學培訓。第四,租用村集體建設用地運營繭畫館。第五,租用村集體建設用地自建和租用農民閑置房屋改建兩座民宿,并計劃轉租給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目前正在招租。
總體來看,桃園村將村莊部分資產的經營權給了槜李文化公司,槜李文化公司又將部分經營權租給了不同專業方向的第三方公司,桃園村在村莊經營上實現了雙層經營、雙層獲益。槜李文化公司租用村內物業、設施,需要向村集體支付租金,未來實現盈利也要給村集體分紅,村集體可以獲得雙重收益。
村莊經營的另一個主體是桃園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下屬企業桐鄉槜美物業有限公司。槜美物業雇13名本村村民,承包桃園村的保潔、綠化等工作,每年獲得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支付的50萬元費用,并正謀劃承包周邊村莊物業保潔業務來擴大收入來源。
“村莊經營推動了村民增收,村莊價值被挖掘出來了。”凌峰告訴我們,盡管樵李文化公司暫時盈利有限,但帶動效應已經顯現:文旅開發帶來穩定客流,槜李銷量、價格有了保障,槜李種植面積、產量和經濟效益穩步提升。鄉村閑置的集體資產也得到了有效利用。“村里的一處舊倉庫被一家餐飲公司承包,年租金由原來的3萬元升到15萬元。”
02
破解難題求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桃園村的村莊經營屬于村企合作經營型,桐鄉還出現了集體經營型、民企經營型等多種村莊經營類型。2020年,桐鄉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值僅為1.5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58元,大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4倍。
桐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村莊經營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完善了雙層經營體制,構建出農民致富的新載體、新通道,破解了一直困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四個難題:
第一,破解農村“統分失衡”難題,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現代化升級。村莊經營引入優質資源要素,通過村集體獨資或合資方式,對整個或部分村莊統籌開發,為培育集體經濟注入新活力。匯豐村黨委書記陸炳康介紹,康馨文化園是匯豐村村民委員會通過村辦企業100%持有的鄉村產業發展項目。該項目通過將匯豐村600畝土地進行整體開發,讓匯豐村集體經濟有了新的經營主體。2019年、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270萬元、105萬元。陸炳康說:“疫情之后,我們的婚紗攝影基地也將投入運營。未來康馨文化園年營業收入預計超過2000萬元。”
第二,破解“三重三輕”難題,推動“三農”資產價值發現和增值。桃園村的例子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梧桐街道把道路整修、民房外立面翻新、鎮級精品線、美麗鄉村黨建精品線等系列項目做成總額8000萬元的項目包,推進桃園村整體改造開發。桃園村通過多元資金整合使用,實現村莊資源盤活,破解“重投入、輕運營,重生產、輕銷售,重規槜、輕品牌”難題,實現資產活化。
第三,破解村莊“失血”難題,實現了“兩進兩回”。桐鄉村莊經營扭轉了優質要素單向流入城市的窘境,實現了科技要素資源進鄉村、國有和民間資金進鄉村,青年、鄉賢回鄉村。華騰牧業公司在湘溪村的豬舍里項目投入達1500萬元,匯豐村康馨文化園的婚紗攝影基地獲得7000萬元民營企業投資。豬舍里、桃園村項目均帶動了本地大學生回鄉、外來人才扎根鄉村。
第四,提高勞動參與率,實現收入來源多元化及中低收入群體可持續性托底幫扶。村莊經營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來更多就業渠道,農村留守人口充分享受勞動參與率提高帶來的紅利。華騰豬舍里常年帶動大約30名周邊村民就業;康馨文化園帶動匯豐村35名村民就業,婚紗攝影基地營業后預計能為50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桃園村村民在周邊工廠上班,兼而管護果園、飼養雞鴨。各村年齡偏大村民、中低收入群體除獲土地流轉租金外,可擔任綠化員、保潔工獲得勞動性收入。
03
深化改革助力集體經濟新發展
村莊經營為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踵出了一條新路子,但也面臨著體制機制、人才、資金等方面的瓶頸,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為其創造更好的體制機制和要素資源條件:
首先,深化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制度改革,進一步激發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增值潛力。同濟大學教授吳亮建議:一是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將村莊經營中的新增集體經營性資產清單化,以股份或份額形式量化到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完善有償退出及擔保、繼承等制度;二是大力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閑置宅基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提高村莊經營的要素保障能力;三是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探索賦予試點省份更大的土地配置自主權,支持構建城鄉統一、規范的要素資源市場。
其次,探索建立一套運營、決策高效,社會資本與農民利益良性互動、互利共贏的制度系統。村莊經營需要防止強勢市場主體侵占村集體和村民利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張義博建議,出臺村莊經營指導意見,明確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法人地位,推動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組織治理結構,建立規范化的運營、決策流程,完善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政策,確保各方共擔風險、合理分配收益。在村集體與工商資本成立合資公司時,把接受政府有關部門年度監督、審計作為合約條款。
第三,多措并舉培育、引進村莊經營型人才,強化人才激勵。可通過外聘和當地選拔方式,培養村莊經營職業經理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農村研究室主任涂圣偉等建議,首先挖掘本地人才潛力,通過加強培訓遴選一批村莊經營帶頭人,村集體和村民能干的,優先讓他們干。其次鼓勵有鄉土情結和回鄉意愿、能力較強的大學畢業生和外出務工青年,回鄉參與村莊經營。此外建立村莊經營人才激勵和監督制度,對薪酬回報、政治待遇、精神鼓勵作出規定,同時完善相關監督制度。
【短評】讓更多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冒出來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新發展階段的新使命,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推動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但當前大部分地區的村集體經濟薄弱,帶來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無法單獨承載農民共富;另一方面,缺乏聚合能力和吸引力,導致優質要素難以有效流入,鄉村產業競爭力偏弱。
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會出現不同形式的集體經濟,而村莊經營模式成為發展培育新型集體經濟的重要創新實踐。基層改革實踐者將農村要素資源統一打包后推向市場,多樣化的村莊,產生了多樣性價值,在市場交換中,越來越具有稀缺性,鄉村資源越來越值錢了。
從全國范圍看,正如業內人士所分析,村莊經營的出現具有多重必然性:建立在家庭承包經營和浙江個體經濟發展模式上的農村經濟,較難解決“分多統少、分多統弱”問題,村莊經營恰恰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鄉融合,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加速,為村莊經營提供了要素資源;農村土地、集體產權制度深化改革,也為村莊經營提供了制度條件。
新時代呼喚新型集體經濟,村莊經營的探索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新思維、新視野、新路徑。希望這樣的基層探索創新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