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園


摘要: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次講話慷慨激昂,催人奮進。作為教師黨員,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堅守住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陣地,用“四心”,即對黨的“忠誠之心”、對工作的“進取之心”、對崗位的“責任之心”以及對學生的“仁愛之心”,踐行新時期教師的初心使命,以高尚的師德師風引領學風、校風建設,敢于擔當,切實肩負起新時代高校黨員教師的時代重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建黨百年;初心使命;師風師德
2021年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作為一名教師黨員,筆者有幸收看了這場終身難忘的慶祝盛典。
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莊嚴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立場、主張、旗幟、道路,宣告了我國已順利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目前正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邁進。
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勉勵和期望!
不忘初心
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筆者不禁心潮澎湃,身為一名人民教師,如何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如何肩負起歷史使命,如何培養合格新時代青年,就顯得尤為迫切。筆者認為可以用“四心”來踐行新時期黨員教師的初心使命。
要始終保持一顆對黨的“忠誠之心”
《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說:“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誠被放在了首位,可見它的重要性。而對黨忠誠,也是每一位共產黨員必須具備的一個重要的優秀品格,同時也是黨員入黨誓詞中的莊嚴承諾。那么在實際工作中,該如何踐行這樣的理想信念呢?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對黨絕對忠誠,要點在“絕對”上。就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到底怎樣的忠誠才能算作“絕對”忠誠呢?是嘴上說一套,實際做一套?是表面喊口號,背地不出力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回顧一下苦難深重的中國近代史,就能找到答案。曾經的舊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不再受洋人欺負,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進行可歌可泣的自救斗爭。但都以失敗告終。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才真正開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帶領中國人民開始了民族復興之路。在這偉大復興的路途中,無數的共產黨員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始終保持著一顆赤誠忠心。他們有著“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堅定;有著“為有犧牲多壯志”的胸襟;有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清醒,在以血肉之軀拼死與敵人殊死搏斗中,書寫了對黨的絕對忠誠。所以保持對黨的絕對忠誠,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優良品質,進入和平年代,更是需要發揚和繼承。
其次,對黨忠誠要做到心中有黨,緊緊樹牢政治方向,時刻想到自己是黨的人,在涉及大是大非上,在討論熱點問題上必須立場堅定、態度堅決。對于社會上有些混淆視聽、博取眼球的不實消息,要有敏銳的感知力,不能以訛傳訛。
再次,對黨忠誠還表現在堅守黨的紀律上。嚴守黨的紀律和原則,是一名黨員干部的基本素質,同時,也是對黨員黨性修養和對黨忠誠度的重要考量。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黨齡的共產黨員,應該自覺遵守黨章,嚴明黨的紀律,嚴守政治規矩,做“守紀律、講規矩”的模范。任何時候都不說違背黨的原則的話、不做違背黨的紀律的事、不當破壞黨的規矩的人。尤其要始終繃緊政治規矩這根弦,擺正個人與組織的關系、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局部與全局的關系。
忠誠表現在師德要高,師風要正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經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蜜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由于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老師的職責就好比是一片片的綠葉,而這里的花朵,就好比是努力學習的莘莘學子。綠葉怎樣陪襯和滋養花朵,直接會影響花朵的開放。所以老師的品德修養尤為重要。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
師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層,也是一個民族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行為的重要表現。師德形象,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的體現,是淵博知識內涵和高雅文化品位的體現。好的師德師風,不僅可以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走進學生的心里,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因此,良好的師德師風是一個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教師隊伍建設發表重要論述,比如“四有好老師”“四個弓潞人”“四個相統一”,在所有的論述中,對師德的要求分量是最重的。師德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理論,而是一種具體實踐,體現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體現在老師與每一位學生的交流互動之中。師德師風既是一種自律,也是一種責任意識。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毋從。”老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的一言一行。為人師表做表率,老師的行為就好似一種無聲的教育,它所孕育和爆發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成長中有極大可塑性的青年學生,老師的言行,就好比春天的雨露,滋潤學生的心靈,對他們的成長起著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正所謂“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教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因此,只有堅守“對黨忠誠,堅定理想,始終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才能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否則,就會背離了黨的教育方針,就會走向反面。
初心使命重要性
近期,常常看到一些“高校教授發布不當言論”的新聞,究其現象,能夠發現一些社會問題。引領學生成長,不僅是要教授學生淵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學生優良的品行。學者的基本修養就是做人,做人最基本的就是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只有自己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用真才實學和人格魅力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才可能使學生樹立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作為塑造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老師,必須要肩負歷史使命,始終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忠誠于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只有這樣才可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要始終保持對工作的“進取之心”
唐代詩人韓愈曾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毀于隨”。要想有精湛的業務技能,必須懂得學習的重要性。進入新時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對教育的要求也水漲船高,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層出不窮,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和技術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會面臨落伍的危險。那么怎么才能追上這日新月異的時代呢?怎么才能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中免遭淘汰呢?其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時刻保持一顆勇于上進的好學之心,勤下功夫勇攀登。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學習、超越自己。
保持淡泊名利的進取之心
孫中山先生曾說,“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和目標,在永葆進取心的同時,不失平常心,淡泊名利,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它是一種較高的思想境界,需要老師在工作中不斷調整自己,升華心靈。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而淡泊名利,就是要把奉獻精神放在首位,把教育看作是自己最崇高的事業,甘于清貧和淡泊名利。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斷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樂于奉獻,為世人做出表率。
但需要指出的是,淡泊名利并非是掩飾自己“力不從心”的理由。有的教師自己不努力,當看到別人努力拼搏時,就用“淡泊名利”來掩飾自己的力不從心或懶惰,為自己的不努力找理由,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它不僅影響教師的心態,而且還不利于教師的個人成長。
這里強調的淡泊名利,是指奮斗者們前進時,放下包袱的一種基本姿態、基本素養。不為名利所困,才能飛得更高更遠。老師們才會以更加輕松的心態,去迎接挑戰,為學生的成長和教育的發展孜孜不倦,兢兢業業,最終既成就了學生的成長,又成就了自己的事業。這種淡泊名利的精神值得敬仰。
要始終保持對崗位的“責任之心”
敬業愛崗,有強烈的責任心,這是每一個公民應當遵循的職業道德規范。而作為教師,更應該遵循這個規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人成才需要數十年的時間,這就意味著要成為一名好老師,需要將責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責任與愛是師德之魂,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做教師的責任;選擇了“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也就選擇了以高尚的行為示范學生,以優雅的志趣感染學生。
這份責任心不是一聲口號,而是在三尺講臺上實實在在體現出來的。它首先表現為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只有對教育對學生對職業的熱愛,才可能轉變成一種內在的動力,促使教師努力鉆研業務,刻苦學習知識。這份責任心還表現在全身心的投入,認真備課,認真備稿,認真對待每一堂課,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正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份責任心還表現在對工作的樂于擔當上。許多人只是把教書當作一種工作,一種謀生的手段,但其實不然。教師職業既是一份神圣又光榮的職業,也是一份辛苦的職業。所以既然選擇了教師職業,就要有樂于擔當、敢于擔當的勇氣和信心,不論是班級管理,還是教學工作,學校交給自己的工作要樂于承擔,學校沒有分配給自己的,可以主動要求承擔,這才是一名教師應有的態度和情懷,這才是教師有責任心的表現。
要始終保持對學生的“仁愛之心”
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心靈和靈魂的偉大事業,熱愛學生是教師厚重的職業底色。這顆仁愛之心,有人曾說“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說明了在如何教育學生的問題上,老師扮演何種角色,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
如何保持一顆仁愛之心呢?首先體現在尊重學生上。尊重體現的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尊重學生人格,不歧視、諷刺、挖苦、謾罵、體罰學生,指導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自我上進,做學習和發展的主人。這樣的人際交往方式,會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或困難時,會主動和老師交流思想;主動征求老師的意見。同時,老師與同學交流時,才會以更寬容的胸懷,公平合理地去對待同學,自己在學生中才可能樹立起較高的威信。其次,就是要充分理解學生。理解他們的個體差異、理解同學的學習經歷、學習態度、興趣愛好的不同,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抓住一切機會教育和培養,努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各展所長,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保持仁愛之心還應該表現在嚴格要求學生上。要把仁愛與嚴格結合起來,愛中有嚴,嚴中有愛,以愛為基礎的嚴師能夠培養更多更加優秀的學生,否則,放任自流,得過且過,就會誤人子弟。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同時也要盡可能多地新生一個人。”因此,“嚴”與“愛”是辯證統一的。只有“嚴出于愛”,才是“嚴得有理”;只有“嚴中有愛”,才會“嚴而有效”;只有“嚴中生愛”,才能“嚴而有信”;只有“嚴而垂范”,才能讓學生“信其道”,而后“親其師”。
大學擔負著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大歷史責任和使命。作為高校教師,應該始終牢記初心使命,把培養人才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任務,勇于擔當負責,積極主動作為,要以高尚的師德去感染學生;要把終身學習作為人生常態,不斷提升專業知識,去迎接挑戰;要以敬業奉獻的精神去不斷鉆研和挑戰學問;要以仁愛寬容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位人生啟航路上的學生,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成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成為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最后,借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作為結尾:“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