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華 朱涵 張璇
自2021年以來,一些互聯網大廠就不斷爆出利潤下滑、營收縮水、融資收緊、大規模裁員的消息。
互聯網寒冬成因復雜,絕非一日之寒。互聯網企業本應是先進技術、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然而,一些互聯網企業在行業發展的紅利下,在源源不斷的資本驅動浪潮中,用最粗獷的模式賺著最快的錢,雖然迅速完成了原始積累,但同時也滋生了熱衷一夜暴富的急功近利心態。
面對C端流量見頂、市場競爭加劇、行業監管收緊等現實,一些囿于過去慣性暴利思維的互聯網企業,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性,傳統盈利模式難以為繼。
與此同時,一些互聯網新勢力蓬勃崛起,正在經歷一波小陽春——或在垂直領域深耕細作,或憑借新興技術不斷刷新場景經濟,體量未見得“大”、盈利野心未見得“暴”,卻成為市場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行業困境,也預示發展拐點的到來。在大國數字博弈加劇、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競爭前沿的當下,與實體經濟虛實共生、積極擁抱數字經濟、提速改善數字治理,成為未來互聯網行業轉型發展的重大轉機和重要出路。只有在變局和重圍中冷靜反思,重新激活創新基因,突破可持續發展的天花板,才能挺過熬冬創痛,靜待春暖花開。
互聯網寒風,比往年凜冽
每到年末,互聯網企業幾乎都會傳來裁員的消息,原因不外乎業務轉型、壓縮成本考量。不過,2021年下半年以來,互聯網企業的這股裁員寒風,似乎比以往都要凜冽。
IT桔子統計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21年的5年內,共有17336家互聯網企業倒閉。
當下這股互聯網寒流為何來得如此猛烈?很大程度上歸結于互聯網企業自身的發展模式出了問題。
這些年,互聯網企業快速飛躍,并日益平臺化,開始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推波助瀾下,部分互聯網平臺誤入歧途,利用壟斷地位衍生出“二選一”“獨家版權”“大數據殺熟”等劣跡。平臺企業的壟斷行為既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也使后進中小互聯網企業的發展遭遇瓶頸。
大型互聯網企業現階段出現無序擴張,甚至壟斷化發展傾向,其問題根源在于發展模式。在大眾印象中,本應充滿無限活力的一眾互聯網企業創新匱乏,沉迷在相對簡單、能賺快錢的應用模式創新中無法自拔,在原發創新上與全球頂尖互聯網企業漸行漸遠。
隨著用戶增量空間收窄,流量成本大幅上升,互聯網行業的內部競爭日趨激烈,傳統市場格局正在加速生變。
可以說,在互聯網領域,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有,那么一定是創新。創新才是常勝的王道。
新勢力崛起,“熱帶雨林”生態暖人
互聯網技術與數字經濟雙向賦能,不僅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也增強了城市百業發展的活力和韌性。這當中,既有傳統互聯網大廠的“大象起舞”,又有新興互聯網公司的“螞蟻雄兵”;既表現在垂直領域形成“熱帶雨林”生態,也體現在數字新技術、新能力催生出新的場景經濟。它們,為互聯網向高能級健康發展提供了新賽道。
虎撲是全國最大的體育類垂直社區,85%的用戶都是男性;小紅書聚焦90后年輕女性的生活方式,月活躍用戶約2億;嗶哩嗶哩是“Z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視頻平臺;攜程專注旅游出行,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旅游企業;東方財富網聚焦金融信息服務大平臺……
和貪大求全、野蠻生長的1.0版本不同的是,2.0版本的互聯網新勢力正在顯山露水,主要集中在垂直細分領域顯現集聚效應。傳統互聯網大廠的“大象起舞”,新興互聯網公司的“螞蟻雄兵”,無論大小,皆生機勃勃,呈現“熱帶雨林”共生生態。
以城市為維度的數字化轉型,為互聯網行業創造出更多新場景、催生出更多服務新模式。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蘇州、成都、南京、寧波、鄭州、西安等城市,都在進行智慧城市創新實踐。一些城市加快打造“城市數字底座”,催生出與工業生產、城市生命體等相融共生的新業態。
互聯網產業“下半場”是國際競爭力。業內人士表示,數字資產是未來國際貿易的重要要素,需要提前與國際財務類法律銜接,積極開展各類國際數據對話,并探索出有利于我方的標準體系。
Web3.0能否擔綱下一代互聯網
站在互聯網寒冬的十字路口,行業的未來發展何去何從?技術的演進路徑,或許能提供一種視角。近期,以Web3.0為代表的下一代互聯網形態,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
在Web1.0時代,用戶“可讀不可寫”,單向地接收信息,無法在互聯網上創造內容。
在Web2.0時代,用戶“可讀可寫”,可以在互聯網上交互,參與內容創作,由此誕生了一大批平臺公司,如美國的臉書、優兔,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抖音、嗶哩嗶哩等。
根據業界設想,在Web3.0時代,用戶“可讀可寫且擁有”,這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產生的去中心化互聯網形態。在這個階段,互聯網不需要中心化的平臺,用戶擁有對自己創造內容的所有權。
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徐思彥表示,Web3.0用代碼來實現個人在互聯網上的權益,這意味著用戶在互聯網上產生的數據信息都屬于用戶自己,包括文字、視頻、音頻等。人們可以對自己的數字資產進行確權,數據隱私將通過加密算法和分布式存儲等手段得到保護。
事實上,在當前基于區塊鏈的新一輪Web3.0熱潮中,相關技術和項目仍然處于發展初期,商業模式尚未成熟。業內存在不少爭議和分歧,需警惕一些人打著Web3.0的旗號炒作概念牟利。
脫虛向實,虛實共生求新生
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對于一些脫實向虛久矣的互聯網企業而言,如何脫虛向實,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錨定產業數字化,是度過互聯網寒冬、謀求長久發展的一條轉型路徑。
今年春節,“丹東草莓”借助互聯網成了南北消費者歡迎的農產品年貨。“在以前,遼寧丹東盛產的紅顏草莓往往走不出本地市場,‘最佳賞味期總是浪費在多重分銷與冗長運輸之中。”拼多多農業項目負責人李云豐表示。
丹東當地部分頭部農場在新產季引進了“智多莓”人工智能種植系統,實現從“一個大棚兩人管”到“一人管七個大棚”的提升。在銷售環節,通過“拼購+產地直發”,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歸集效應,為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長期穩定的訂單,重塑了農產品的流通鏈條,讓農田直連寫字樓、居民小區,讓原產地直連消費者餐桌。
在各地田間地頭,這樣的場景越來越多:種植大戶們用無人機管理農田,通過數據觀察田間的點滴變化,在互聯網上拓寬銷路。手機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農資,直播成了新農活。
“十三五”期間,我國產業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農業數字化全面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水平顯著提高,工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更多企業邁上“云端”。
實體經濟是互聯網平臺的源頭活水,數字經濟的未來在脫虛向實。虛實相生,效應疊加。
助力互聯網回暖
數字善治當作為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抓手,數字經濟已成為重塑全球要素資源、重構全球經濟結構和重組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性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平臺企業或頭部數字企業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指標。置于數字經濟競爭和博弈日趨加劇的全球視野下,我國互聯網企業如何共同應對來自內外環境的雙重挑戰,補齊發展短板,突破成長瓶頸?我國數字治理如何跟上數字經濟的快步伐,助力和保駕互聯網企業走出寒冬、突出重圍?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張茉楠認為,全球層面的數字治理,更多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數字監管政策、數字治理規則之間的競爭。新冠肺炎疫情后,世界主要大國圍繞數字產業鏈的穩定性、數字技術的掌控、數字主權的維護、數據安全與跨境流動、個人隱私保護等,將繼續開展交鋒。此外,積極參與雙/諸/多邊數字治理規則談判與國際合作。在WTO、RCEP、“一帶一路”等全球多邊和區域合作層面,提出數字貿易規則的中國提案,同時積極對標對表CPTPP、DEPA等高標準數字貿易、數字經濟協定規則要求,推進全球數字貿易和數字治理的中國方案與中國主張。
開放、高效、完善的數字善治,必然會構建起一套健全的政策支持體系和制度監管體系,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數字生態環境。暖風習習,終催花開。有了數字善治加持,我國互聯網企業才能告別無序擴張和野蠻生長,以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質、新內涵,逐步走出寒冬之痛,擁抱互聯網春天。
選自《黨員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