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少民
創始時間為軸、地點星羅棋布,非遺項目被一一詳細標注……在天津市五大道民園廣場北樓西區二層,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鬧中取靜,營造出動靜有致的非遺天地。
“這3尊銅像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的3位奠基人: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藝創始人高貴友先生、老美華手工制鞋技藝創始人龐鶴年先生和中國古典戲法傳人王殿英先生……”走進展館,積淀深厚的非遺文化撲面而來。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負責人柳芊介紹,展館分為“津味”“醫道”“百戲”“工巧”4個部分,囊括了和平區所有非遺項目。
“車窗處滾動播放的影片由百余張真實歷史照片拼接而成,置身車廂,感受穿越時空的非遺……”伴隨著清脆的車鈴聲,登上有著百年歷史的“非遺牌”有軌電車,以顯示屏作為窗戶玻璃,上世紀20年代繁華喧鬧的老天津街景一幕幕閃過,百貨大樓、勸業場等多家天津老字號原汁原味呈現在眼前,津味吆喝聲余韻悠長。
在展覽館非遺“互動區”,觀眾可以通過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沉浸式體驗非遺魅力。“展覽以組合圖板、實物展陳、視頻播放、活態演示嵌入等方式和現代科技手段,運用聲光電等表現形式,讓觀眾感受到非遺之美。”和平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康說,每個人都是非遺的踐行者和傳承者,觀眾認真的臉龐會讓非遺重煥光彩。
非遺傳承是重要一環。展覽館不定期舉行非遺傳承活動,孩子們會圍坐一堂,聽劉氏雕刻鑲嵌工藝鳥籠、北方印紐雕刻技藝、手工內活球玻璃瓶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承人,講述非遺故事。選取部分非遺項目,鼓勵大學生結合非遺元素、時代趨勢大膽創新,把大賽產品推向市場;學生們與非遺項目傳承人一對一深入交流學習,激發奇思妙想……非遺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的生機。
“近期我們將開展‘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培育小小傳承人等系列活動,比如邀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合真傳統手工制香傳承人宗兆睿現場制作線香、傳授非遺技藝等,讓大家拉近與非遺的距離。”柳芊說。
(《人民日報》2022年6月13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