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在湖北武漢武昌江邊,一條名為都府堤的街道,吸引著慕名而來的觀眾。這里是武漢革命博物館所在地。這條長度只有417米的街道上,坐落著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毛澤東舊居、中共五大會址暨陳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動舊址、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等在內的革命舊址和場館。
近年來,武漢革命博物館以科技賦能館藏資源管理和數字化利用,啟動藏品信息綜合管理系統建設、智慧博物館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武漢革命博物館館長曹波說,在革命文物保護方面,武漢革命博物館創新博物館藏品管理服務模式,做好新入藏文物的信息采集、錄入工作,建立文物數字賬本,對現有的館藏文物資料分期分批次做好文物信息化、數字化工作。
打開“武漢革命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點擊進入“語音導覽”欄目,觀眾可以在線獲取語音導覽,獲取“私人定制”的講解員。點擊“全景展館”,觀眾可以從空中到地面720度觀賞場館全景,更可以進入到展廳內部,細細參觀陳列展覽,足不出戶享受高清游覽體驗。
在傳播方面,武漢革命博物館積極建設微信公眾號、智慧博物館綜合服務管理支撐端。利用大數據、可視化等信息技術手段,武漢革命博物館將微信公眾號打造成服務于展前、展中及展后全流程,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的博物館游覽及公眾服務、文化傳播平臺。另一方面,智慧博物館綜合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找出最受觀眾喜愛的游覽區域、文物及活動,不同時間段的客流熱力分析、觀眾情感分析等,支撐博物館游覽服務、文化推廣決策。
今年,武漢革命博物館對智慧博物館綜合服務平臺進行升級。觀眾通過實名制預約,掃碼進館參觀。博物館可精準掌握觀眾健康狀況、進館時間、進入場館情況等。曹波說:“下一步,我們要實現對館藏革命文物智慧管理、保護和展示,全面提升文物數字化保護和展示水平,為文物數字化修復、文物歷史研究、文物展示等提供數字基礎和平臺,同時,加大自助導覽在全館的覆蓋范圍,開發更多的公眾服務功能,建立起和觀眾持續互通、互動的互聯網文化社區。”
近年來,科技不斷助力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國務院辦公廳去年11月印發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指出,要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強化革命文物研究闡釋,拓展革命文物運用方式。為此,各地紛紛展開探索。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以“紅巖文化展演與傳播技術集成與示范”為抓手,通過曲面投影、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打造《紅巖記憶》數字體驗廳。貴州遵義會議紀念館推出“館長說黨史”專欄,依托新媒體手段,用故事化的講述和通俗的理論闡釋講說黨史。浙江湖州市南潯區紅軍長征追蹤館借助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通過多媒體、幻影成像等展陳手段,打造場景復原、電子沙盤、紅色電影等內容,增加和觀眾的互動。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將積極運用5G、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通過虛擬展示、“云”直播講解、智慧博物館等創新方式,實現展覽內容和展覽形式相得益彰,增強代入感、沉浸感、愉悅感,促進革命文化的廣泛深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