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踩一根竹竿,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翩然獨行……我7歲與獨竹漂結緣,在我心里,獨竹漂一直有著這樣的浪漫色彩,接觸越多,喜愛越深。
獨竹漂,又叫獨木漂,發源于赤水河流域,是黔北地區的傳統技藝,岸邊群眾依靠它便捷往來。當年紅軍四渡赤水時,就曾以獨竹為舟。隨著年代更迭,獨竹漂不再擔負交通功能,成為頗受歡迎的民間體育運動。每年端午節,家鄉人都會舉行獨竹漂比賽,與賽龍舟齊名。
獨竹漂的竹子有統一規格,腳下竹竿長約9米,直徑15厘米,手上竹竿長約5米,直徑3厘米。練習的關鍵是通過不斷變換站立姿態,與水流對抗,達到平衡。這需要反復摸索,找到與自己身形和步伐相匹配的角度。在江面上表演看起來很美,但夏天烈日曬到中暑,冬天河水冰冷刺骨,還常會被毒蟲、蜜蜂、蚊子叮咬。大風、波浪、漩渦等都可能導致失誤,無數次掉進水里,又爬回竹竿上。但我依然堅持了下來,到今天,已經練習了18年。
有人不理解,問我為什么要學獨竹漂,又苦又累,長期泡在水里還傷身體。可如果沒人愿意吃苦,技藝就會失傳。我的奶奶是獨竹漂愛好者,受她影響,我從小就與獨竹漂“相識”,我覺得這是一種緣分,再苦再累都不怕。
學習的過程中,我也在嘗試創新。因為小時候學過舞蹈,我就試著在獨竹漂上融入“一字馬”和抬后腿等動作。我還努力了解獨竹漂的起源,想象先民們的生活狀態,專門去學習民族舞、芭蕾舞、現代舞,了解漢服文化和戲曲文化……在獨竹漂中融入舞蹈和國風元素后,我不僅贏得岸邊觀眾的熱烈掌聲,表演視頻也在網上獲得無數點贊,甚至傳播到國外。有網友調侃,武俠小說里的絕技,在現實生活中上演了。
能獲得這么多關注和認可,我何其有幸!據我了解,非遺傳承人老齡化問題突出,在已公布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中,第五批代表性傳承人平均年齡達到63歲,40歲以下的不足1%。好在,身邊有許多年輕人愿意加入這一行列。現在,我有了新目標,不僅要繼續創新獨竹漂演繹形式,還要把它教給更多人,將獨竹劃出國門,向世界展示我們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