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給三星堆近4米高的青銅神樹這樣的“大家伙”繪張圖,得有多費事?在神樹四周搭起腳手架,工作臺上爬上爬下,用了近一年才畫完。兩米多高的青銅大立人也是難啃的骨頭。青銅大立人衣紋繁復精美,得拿著放大鏡從頭到腳反復觀察。這一畫,又是半年多。
我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繪圖師,這些年來,繪制過的文物標本超過了5萬件。1986年,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被發現,為了搞研究,急需出版一本權威的考古發掘報告。我本來主要從事野外發掘工作,當時“趕鴨子上架”,第一次接觸到考古繪圖。從1992年到1997年,我全身心扎進這項工作,從最簡單的青銅頭像學起,最初一個星期只能畫一個,后來進步到一天可以畫幾個。
三角板、直尺、圓規、各種型號的畫筆……這些都是30多年來和我日日相伴的伙伴。落筆之前,要對器物進行長時間的細致觀察,最好將所有細節完全印在腦子里。然后對文物的長寬高等數據進行精確測量,用鉛筆按比例畫底圖,再蒙上一層硫酸紙,畫一遍墨線圖。不光要準確,還要追求美觀。線條的虛實、粗細,陰影的疏密、濃淡,都能影響一幅作品的質量。為了避免呆板,線條必須有完美的弧度和準確的透視關系。不同文物有不同的處理手法。比如,陶俑面部表情豐富,重在生動;青銅器紋飾復雜,重在細致;石器則需表現出其獨有的打磨痕跡……
或許有人會問:現在科技發達,有高清攝影、三維掃描等各種先進的記錄手段,考古繪圖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可別小看考古繪圖。它的作用是照片替代不了的??毯奂毼ⅰP蝕等因素,讓文物紋飾模糊不清,簡明的線條能把文物纖細如發、不易觀察到的信息提取出來,一目了然。正是由于這種直觀和精確,考古繪圖一度被稱為文物的“標準照”。一本優秀的考古報告由文字、照片和繪圖三部分組成,缺一不可。
考古繪圖看上去很枯燥,常常在案前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去年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辦的“妙筆生花——考古繪圖展”展出了我的好幾幅作品,這是國內首次舉辦這一主題的展覽,“冷門”的考古繪圖也由此走進大眾視野。希望更多年輕人因此了解、喜歡上這項工作,將考古繪圖更好地傳承下去。
(人民日報記者周飛亞、蘇濱、田豆豆、宋豪新采訪整理)
(《人民日報》2022年6月1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