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瑩
渾源,是山西省大同市轄區中面積較大、人口最多的農業縣,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黃芪之鄉、北岳恒山所在地、區域交通樞紐。近年來,渾源縣委縣政府堅持以增強政治自覺和涵養文化自信“雙核驅動”,不斷厚植良好政治生態土壤,弘揚厚重歷史人文底蘊,以政治清明促生態文明,以文化自信促清廉黨風,不僅重現渾源山川秀麗、環境優美的自然生態,也重塑了全縣嶄新形象,涵養了團結向上、勤奮務實、作風淳樸、干群和諧的良好政治生態。
在2008年以來的近10年間,全縣因以煤炭等資源開發為主的經濟政策失衡,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對自然生態和政治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以思想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堅定,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把正風肅紀反腐作為防止出現政治生態“潰壩效應”的“先手棋”,一手突出構建全覆蓋的責任體系和價值認同的“軟實力”,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清廉文化,在增進文化認同中堅定文化自信,讓清廉渾源成為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價值取向和自覺追求。
2018年以來,全縣立案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935件,黨紀政務處分913人,組織處理1334人。嚴肅查處了恒山自然保護區周邊私挖亂采等嚴重違紀違法問題,追責問責58人,重處分25人,移送檢察機關11人。累計投入10.5億元,完成礦山生態修復治理5.39萬余畝,栽種各類樹木380余萬株(叢),使青山綠水、碧草藍天成為渾源發展的寶貴財富和渾源人民的最大福祉,也樹立了正風肅紀反腐一嚴到底的鮮明導向,實現了政治生態由“亂”轉“治”、由“疲”轉“興”的良好發展態勢。
面對礦山關閉、經濟下滑、人心動蕩,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沉著應對,準確把握“樹木”和“森林”,用好紀法“兩把尺子”,旗幟鮮明地樹立新風正氣,激勵擔當作為,不斷提升各級領導干部觀大勢、謀大局、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先后印發專項整治方案29個,完善管理制度228項,整治提升軟弱渙散黨組織91個,問責黨員領導干部36人,改革行政審批事項211項,查處“四風”問題279件,對15名受到處分的干部根據現實表現作了進一步使用。通過提升素質、加強防范、建章立制、陽光行權、嚴管厚愛等系列舉措,重新煥發了各級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的激情和活力。
縣委縣政府始終牢記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才是發展的根本目的,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組織開展警示教育23275人次,糾治漠視群眾利益問題945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276件,以優良黨風促廉潔政風帶樸實民風,續寫了新時代擔當有為的新篇章。
縣委縣政府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具體實際相結合、同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多層次、全方位挖掘渾源的歷史故事、文化價值、精神內涵,最大化發揮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為全方位推動渾源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提出了“舉文化生態牌、建特色休閑城、走旅游康養路”的發展路徑,將所有業態和產業匯聚到這個主軸上,實現“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打造具有高原、森林、溫泉、濕地、名山、古寺、古城、鄉村等多元旅游目的地的“全境恒山”和“全景渾源”北岳文化高地。創建恒山5A級景區,啟動全域旅游服務體系建設,探索“生態+”“文化+”等多業態融合匯聚的“渾源文旅康養”模式;推進神溪濕地保護開發,打造具有皇家行宮風范的湯頭溫泉康養度假區;串連10多個鄉村旅游示范村,打造“探岳之旅·天路”。同時,創新黃芪千年農耕文化傳播方式,傳承恒山白酒百年釀造文明歷史,叫響渾源涼粉特色美食文化品牌,積極打造“恒山人家”新業態,初步形成了游山、玩水、品文、賞景、美食、宜居等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旅游體系,成為推動渾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渾源1993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縣委縣政府從名城保護、城市更新著手,全面鋪開了城市品質提升工程,投資3億多元,實施11條道路提質工程,拆除不協調建筑和消極空間9.6萬平方米,整治道路兩側外立面10萬多平方米,持續釋放渾源古城新活力;突出古城核心引導作用,圍繞“文脈”“氣息”“業態”三個重點,推動“文化觀賞區、休閑娛樂區、生活體驗區”三區建設,修復鼓樓、牌樓等古建筑160多座,實施5條歷史街巷改造,體現了古城“煙火氣”、城市“潔凈美”、街巷“古韻味”,實現了文物保護、休閑觀光、產業培育多贏,喚醒了人們對渾源深厚歷史文化的美好記憶。
渾源的最大優勢,就是文化、生態、旅游、康養,擁有北岳恒山等文保單位2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3項,形成了全域旅游交通網絡體系,擁有“全國道地藥材基地”“中國黃芪之鄉”等金字招牌。渾源的根本出路,就在堅定不移打造“一業興、百業旺”的“全境恒山、全景渾源”。通過加快構建以恒山為中心,古城、神溪、湯頭等為支撐的文旅康養消費聚集區,持續挖掘渾源傳統文化基因,提煉北岳文化元素,實現了“重振渾源”的良好開局,也喚回了渾源人民久違的文化自信。
縣委縣政府突出黨委在全方位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堅定政治自覺和文化自信“雙核驅動”、貫通融合、一體推進,以“心”性滋養黨性,通過修養黨性提升政治覺悟和政治自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凝聚起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凝心聚力謀發展的磅礴之勢。
著力培養擔當振興渾源大任的時代新人和專業化干部隊伍,注重在生態重塑、產業重鑄的偉大實踐中鍛煉干部,在厚植清廉渾源、打造發展優勢的鮮明導向中培養干部,在充滿家國情懷、滿腔熱血干事創業的責任擔當中發現干部,引領保障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行穩致遠。
縣委縣政府堅持嚴管厚愛、懲防并舉,注重把廉潔文化因子體現落實到打造“清廉政府”的全過程各環節,對黨員領導干部做到紀法約束有硬度、批評教育有力度、組織關懷有溫度,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歸屬感、榮譽感、使命感。堅定走好全域旅游發展之路,高質量完成《渾源縣旅游目的地總體規劃》《恒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等系列規劃,以“剛性約束”提升“發展底色”,以“文化自信”增強“發展底氣”。
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充分發揮黨組織這個大熔爐作用,管好關鍵人、管到關鍵處、管住關鍵事、管在關鍵時,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黨員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倡導擔當實干、有為有位的用人導向。先后出臺激勵、優化干部管理制度13項,在脫貧攻堅、礦山治理、文旅振興、疫情防控一線識別、選拔和任用干部125人。以干部實績彰顯了信仰之美、理想之光、真理之力。
堅持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堅持轉型發展、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全面進步,緊盯群眾“急難愁盼”,打通了10多年未通的“斷頭路”,建成了國內首家“黃芪文化園”,打造了全長88公里的探岳之旅“天路”,恢復了人們記憶中的“渾源古城”,建成了全市最大的新能源基地,投資89億元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開工建設,連續3年民生事業和社會保障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保持在85%以上,地區生產總值結束了連續3年負增長的態勢。2021年上訪批次和人次,比2018年下降42%和75%,全力打造營商環境的新高地、投資興業的新家園、企業成長的新沃土,實現了群眾認同感、滿意度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