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非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當前, 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而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加快培養經濟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1+X”證書制度政策的提出和試點落地執行,為現實中存在的高校畢業生不能完全符合社會用人需求、有專業技能但學歷和技能水平得不到認可等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引導。這要求我國高等院校,特別是高職院校,能夠立足自身院校的特點,依靠院校本身的優勢,建立科學合理的育人機制,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力資源,幫助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另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指出,教育評價需要堅持科學有效,強化過程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因此,結合“1+X”證書對于高職院校課程內容的要求,高職課程教育評價體系的具體內容、執行方式等都需要展現新的特征,從而實現“1+X”證書制度的核心理念——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改革。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1+X”證書制度設計的重要內容,是一種新型證書。以“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例,它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3 個等級,分別對接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和應用型本科學校3 個層次,各層次計算機類相關專業的學生都可以考取“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頒證機構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由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頒證機構均為行業內的標桿企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不但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給予了肯定,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響應了企業的實際用工需求,這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和機遇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但目前高職課程在“1+X”證書制度的落實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不同級別的職業技能等級要求中規定了相應的職業技能要求,它不單獨針對某課程,而是對學生創新和綜合素質能力提出要求。但在課程建設與實施過程中,需要與專業其余核心課程確立各自的教學側重點,使得互相補充,形成一個符合對應級別職業技能要求的課程體系。更有依托“1+X”標準體系,將課程體系與“X”證書等級標準進行融合后,嘗試建立課證融合的先例。
以往的課程評價主要是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此方法容易給學生一種突擊應試即可的不良引導,也與“1+X”證書制度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初衷背道而馳。而現有的改進方案要么從學校教學質量評價層面出發,要么從教學平臺體系建設出發,很少有從課程中學生實際操作角度入手的過程化評價方案。
“1+X”證書制度的成功推行離不開教師隊伍扎實的專業技術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和高尚的師德。而在具體的教學和培訓中,往往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過程性評價,一則間接加大了教學的壓力,使教師產生了額外的工作量;二來需要教師對整個實施過程進行把控, 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教導和操作技能的引導,更有職業素養和個人素質的培養,這對教師的要求大大提高。雖然可以通過多元化協同格局支撐和推動“1+X”證書制度落地,但是在課程的微觀層面, 仍然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過程性考核評價方案,從而提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個人工作能力。
現階段的過程評價主要集中于對真實項目分解后的若干小任務進行評價,每個小任務都承載一定的課程學習要點,學生通過解決每個小任務中遇到的問題來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但這種碎片化的方式對過程評價來說是相對割裂的,無法讓教師完整全面的洞悉學生的綜合掌握情況。
目前亟須解決的痛點有:
(1)課程材料、實踐操作平臺以及實訓作業分別存儲或運行于不同的環境,不利于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目的和要求。
(2)不同學生在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對于同一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良莠不齊,不少學生出于害羞或礙于情面等原因,不愿意向教師或同學提出疑問和尋求幫助。這種情況既可能影響學生自身學習的積極性,也不能讓教師清晰地把握當前教學知識的難易度是否與學生匹配,從而影響教師在課前對學情的分析和掌握,進而影響后續課程的教學成效,甚至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成果。
(3)部分學生在完成實訓作業的過程中,存在直接復制他人成果的問題。如果教師只是單純以實訓作業為評價依據是很難發現的,往往又落入了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窘境, 也不利于量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影響過程性評價的準確性。
在高職院校, 教學評價以學生的培養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的成長規律為依據,同時,課程又是落實“1+X”證書制度的重要陣地,關注和推進課程考核評價方法的實施是強化過程評價的前提和基礎。“1+X”證書制度下,可以從技能等級證書標準的要求得出,課程考核的重心須向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個人素養評價傾斜,關注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以數據驅動并量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素質考核逐漸成為課程評價方法的核心。
為了讓教師更加詳細的了解學生是如何在課程中進行實操的,并實現課堂內容和知識的遷移,從而更好地落地執行培養復合型人才的“1+X”證書制度,完善高等職業教育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方針。現提出一種面向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要求,以數據驅動的課程全鏈路考核評價方法。
(1)歸整的虛擬實訓操作平臺,這個平臺是與操作系統無關的, 即不需要特定的操作系統也能完成課程作業;實訓材料和報告在同一平臺完成,學生不再需要額外的理解成本, 也能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實踐機會。
(2)全面分析學生學習情況。眾所周知,數據就是信息時代的“石油”。得益于全鏈路的數據采集系統,一旦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對某一個知識點或操作不理解或無法操作,系統就會記錄相關的數據并將分析后的結果實時匯總給教師。教師可以直觀地知悉當前課程的進度、難點與學生接收程度的關系,并對需要幫助的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提升教學效率。
(3)智能化評價體系。課程結束后,上交的實訓報告往往是學生是否已熟練掌握技能最好的觀察點。結合課程中的全鏈路數據,自動對滿足相應技能要求的作業進行打分,便于把教師從眾多職業技能要求的過程性評價中解放出來,更好的發掘那些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并進行改進,提升工作效率。
以網絡安全基礎及應用課程中“ACL 基本配置”實驗舉例,該實驗是“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中級證書中關于“網絡安全與可靠性技術部署”的任務之一。學生實訓的整體過程如圖1 所示。學生需要按操作平臺、模擬器、實驗驗證和實驗報告幾個核心步驟收獲與職業技能等級要求相符的實踐能力。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出于種種原因,能進入下一層核心操作步驟的學生數量會逐漸減少。同時,整個實驗過程中產生的行為操作數據都會被完整地采集,一旦學生在某一個環節(例如,在華為eNSP 模擬器中添加的ACL 配置沒有正常保存)出現異常情況,都可以由系統發現問題點,達到及時發現、教師及時指導的效果。另外,學生在完成實驗報告并上交后,評價系統會對滿足相應技能要求的作業進行識別,如圖2 所示。

圖1 學生實訓過程圖

圖2 正確配置ACL 規則的識別結果圖
其中,虛線部分為學生完成實驗任務時產生的操作數據,可以由系統判斷操作是否準確,并最終生成一份報告。如果操作步驟存在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會在報告中列出,如圖3 所示。其中,批改報告中的版本字段為學生實驗過程中使用的ENSP 版本; 操作步驟字段為當前實驗操作內容中出錯的知識點;執行結果字段中列出了錯誤的原因,方便學生和教師及時了解目前的學習掌握情況。

圖3 ENSP 配置批改報告圖
本文從網絡安全基礎及應用課程入手, 展示了“1+X”的“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證書中涉及的技能要求在實際課程中的具體體現。同時,以數據驅動的考核評價方案作為過程化評價的切入點, 不僅對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和評價提供了相應的幫助, 還對教師在課堂上處理實驗異常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以數據驅動的考核評價方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但是受限于相關的軟硬件條件,目前的適用面比較窄,只支持“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證書中部分技能要求的實驗內容, 而且數據可視化的程度不高。其后續將會擴展滿足更多技能要求的內容,構建起高職課程有效的評價機制, 不斷提升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能力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