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陳一鵬 (浙江新安國際醫院消化內科,浙江 嘉興 3400;嘉興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
胃潰瘍(SU)是消化性潰瘍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好發于中老年人群,其病因復雜,發生發展和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遺傳、年齡和藥物、飲食等因素相關。老年患者因身體功能衰退,免疫力降低,基礎性疾病高發及腸胃消化功能羸弱,部分甚至需要長期使用藥物治療,進而增加SU發病率〔1〕。合理用藥是改善SU患者預后的主要手段,奧美拉唑四聯是目前臨床公認的SU一線治療方案,不僅能夠有效根除Hp感染,還能加速胃腸功能恢復〔2〕。益生菌輔助治療SU可以進一步促進胃黏膜修復,減少外界環境對胃黏膜的損傷并穩定腸道菌群環境〔3〕。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是一種消化道功能調理藥,臨床報道多用于各類急性腹瀉或慢性肝病中〔4,5〕,尚且缺乏在SU治療中的報道。本研究擬分析奧美拉唑四聯治聯合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治療老年SU的效果及對胃黏膜形態、腸道菌群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診于浙江新安國際醫院消化內科的106例老年SU患者按入院時間分為兩組各53例。常規組男27例,女26例,年齡61~88歲,平均(74.55±2.81)歲,病程2~15年,平均(8.52±0.39)年,病灶部位:胃竇21例,胃角19例,賁門8例,裂孔疝5例;聯合組男30例,女23例,年齡60~86歲,平均(73.81±2.75)歲,病程3~16年,平均(9.06±0.42)年,病灶部位:胃竇23例,胃角18例,賁門10例,裂孔疝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診斷標準:符合《消化內科學》〔6〕中關于SU診斷標準,即14C尿素呼氣試驗陽性;節律性上腹痛且呈周期性發作;有非甾體類抗炎藥的服藥史或疑似胃潰瘍病史;經消化內鏡或病理檢查證實。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③無用藥禁忌;④近1個月未使用益生菌或抗生素等影響研究結果藥物者;⑤資料完整且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對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②合并胃出血征象或胃穿孔者;③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④合并肝、腎等嚴重臟器功能損害者;⑤短期接受外科手術者;⑥隨訪脫落者。本研究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常規組以奧美拉唑四聯療法治療,藥物方案為奧美拉唑膠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膠囊+膠體果膠鉍膠囊,用藥方法:口服奧美拉唑膠囊(海南通用三洋藥業有限公司產,國藥準字H53021955)20 mg/次,1~2次/d,克拉霉素片(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產,國藥準字H10960227)0.25 g/次,2次/d,阿莫西林膠囊(深圳高卓藥業有限公司產,國藥準字H44021345)0.5 g/次,3次/d,膠體果膠鉍膠囊(山西振東安特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產,國藥準字H20058476)2粒/次,4次/d,以2 w為1個療程。聯合組聯合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治療:在上述用藥基礎上取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科興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產,國藥準字S20020014)3袋開水沖服,2次/d,療程同上。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1)胃腸激素:分別于患者治療前1 d和治療結束當天取晨時空腹肘靜脈血2 ml,1 5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以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胃動素(MTL)和胃泌素(GAS)水平。(2)胃黏膜形態: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胃黏膜形態,即以胃鏡輔助獲取病變部位組織,固定切片進行實驗室檢查,記錄黏膜厚度、炎性細胞浸潤程度和腺體密度變化。其中,黏膜厚度以偏離情況評定,3分表示嚴重,2分為中度偏離,1分表示輕度偏離,0分為正常;炎性細胞浸潤程度和腺體密度中,3分為重度減少,2分為中度減少,1分為輕度減少,0分表示正常。(3)腸道菌群變化:收集患者治療前后新鮮糞便0.5 g,以無菌液稀釋置于培養基培養,通過全自動維生素鑒定分析儀統計兩組腸球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腸桿菌數量。(4)療效評價〔7〕:治療結束后以14C尿素呼氣試驗重復測定Hp轉陰率并根據胃鏡檢查結果和臨床表現評價療效。Hp根除,胃鏡顯示潰瘍面完全愈合且自覺癥狀恢復為痊愈;Hp根除,胃鏡檢查顯示潰瘍面減少≥50%,存在輕微炎癥反應,自覺癥狀恢復為好轉;Hp試驗陽性,潰瘍面無明顯變化,癥狀持續加重為無效。(5)不良反應:記錄兩組用藥期間及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MTL和GAS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MTL水平顯著上升,GAS水平顯著下降,且聯合組MTL水平顯著高于常規組,GAS水平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2.2兩組胃黏膜形態比較 治療前兩組黏膜厚度、炎性細胞浸潤程度和腺體密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顯著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黏膜形態比較分,n=53)
2.3兩組腸道菌群比較 治療前,兩組腸道菌群數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常規組腸球菌、雙歧桿菌數量較治療前顯著降低,而腸桿菌數量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聯合組腸球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腸桿菌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且腸球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數量顯著多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比較
2.4療效分析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52例(98.11%),痊愈35例(66.04%)、好轉17例(32.08%)、無效1例(1.89%)〕高于常規組〔45例(84.91%),痊愈25例(47.17%)、好轉20例(37.74%)、無效8例(15.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50,P=0.015)。
2.5不良反應分析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039,P=0.308),常規組總發生率為3例(5.66%),其中腹瀉、惡心嘔吐、便秘各1例(1.89%),聯合組1例(1.89%),為惡心嘔吐。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加劇,飲食生活習慣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胃腸道疾病發病率,而臨床調查發現〔8〕,Hp感染是誘發消化道潰瘍的主要因素之一,Hp侵襲消化道不僅會損傷胃黏膜促進炎癥發生,還會促進胃酸分泌,加重潰瘍癥狀。而老年患者因身體素質降低,誘發SU后還會出現腸道菌群紊亂,嚴重時還會出現胃出血和胃穿孔等嚴重并發癥〔9〕。為此,根除Hp感染及穩定腸道菌群平衡成為臨床治療SU的基本原則。
奧美拉唑四聯療法是目前臨床治療SU的首選方案〔10〕。其中,奧美拉唑屬于抑胃酸分泌藥,其作用機制是利用亞磺酰胺活性結合二硫鍵和H+,K+-ATP酶,通過生成合成物阻斷胃酸分泌,減少胃腸道刺激;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屬于常用抗生素,可有效抑制和清除Hp病菌生長和分化,也是根除Hp感染的主要用藥;膠體果膠鉍屬于胃黏膜保護藥,其藥理機制是通過隔離胃酸,保護受損黏膜,促進胃黏膜上皮細胞修復而達到治療目的〔11,12〕。于子涵等〔13〕研究發現,常規四聯藥物方案治療SU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低,治療后復發率低,證實奧美拉唑四聯在SU治療中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是益生菌中常見的一類,可抑制多種致病菌生長且能夠增強胃腸黏膜屏障功能,減少病菌繁殖,以此穩定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14,15〕。本研究提示奧美拉唑四聯聯合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可以改善胃黏膜形態和胃腸道功能。MTL和GAS是常見的消化道激素,其中MTL主要促進胃腸運動及運輸胃腸道水電解質;GAS由G細胞分泌產生,可促進胃竇、胃體收縮,刺激胃黏膜細胞增殖,加強胃腸道運動,當Hp感染,胃腸道出現炎癥反應會導致GAS水平升高〔16,17〕。為此,臨床根據胃腸激素水平變化可以初步判斷機體炎癥反應程度。胃黏膜形態是臨床判斷胃黏膜細胞是否存在浸潤、萎縮和增生的主要指標,胃黏膜形態變化與胃腸道功能直接相關〔18〕,楊興平等〔19〕研究證實聯合用藥可以保護胃黏膜,減少胃酸刺激,進而可以改善和恢復胃黏膜形態,達到改善胃腸功能的目的。本研究結果提示聯合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治療SU可以調節腸道菌群環境,提高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益生菌一方面可以增加腸道微生物數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抑制和減少致病菌增殖,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可以定植在胃腸道黏膜并穩定分泌活性蛋白,抑制Hp黏附和繁殖,進而提高Hp根除率〔20〕。分析二者不良反應發現,常規組治療期間出現腹瀉和便秘等胃腸道反應,而聯合組未出現,其原因也和益生菌可調節腸道菌群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