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集
單反和微單時代,大家顯然不能靠一鏡走天下,或多或少都是多種場景下的鏡頭,以應變拍攝需求。比如20mm鏡頭在畫面區域所捕捉的場景范圍更大,可以產生所謂廣角景觀,而400mm鏡頭“打得遠”,卻只能獲得一小部分場景的遠攝景觀。
那么50mm鏡頭拍攝的照片又如何呢?其取景結果既不是特別的廣角,也不是特別的遠視,這就是所謂的標準景觀;稱為標準的原因是因為拍攝時的水平視角就是人們觀察周圍世界時的視場。換句話說,人們觀看一個場景時所能清晰看到的區域,與標準鏡頭所得到的大致上是一樣的。覆蓋更大視場的鏡頭就被稱為廣角鏡頭,集中在較窄視場的鏡頭則被通俗地稱為遠攝鏡頭。
50mm鏡頭對于所有的照相機都是標準鏡頭嗎?不是的。標準鏡頭對于一架照相機是否標準,取決于照相機中所使用的感光元件大小,CMOS越大,產生覆蓋“標準”視場的影像所需要的鏡頭焦距越長。
35mm膠片,50mm左右的鏡頭都可以被認為是標準鏡頭。例如全畫幅相機具有35mm感光元件(不同機型可能略有細微出入),所搭載的40~60mm之間的任何鏡頭都是標準鏡頭。

CMOS全畫幅的對角線尺寸為43mm左右
35mm畫幅的對角線大約為50mm長,因此這種膠片的標準鏡頭焦距大約就是50mm。因此,在這一系列鏡頭中,50mm鏡頭是標準的;20mm和35mm鏡頭是廣角鏡頭,而105mm、135mm、200mm和400mm鏡頭則是長鏡頭或遠攝鏡頭。
進入數碼時代后,各個傳感器廠家對名稱相同的傳感器實際尺寸可能會有所差異,不同傳感器尺寸對應鏡頭焦段的換算倍率,根據全畫幅36mmx24mm的對角線43.27mm計算即可。
我們應該記住的要點是,不管感光元件的尺寸如何,鏡頭的焦距越短(廣角鏡頭),視場就會越寬;焦距越長(長鏡頭或遠攝鏡頭),視場就會越窄。最后一點,大多數鏡頭都具有固定的焦距。不管把50mm鏡頭安裝在什么相機上,其焦距都是50mm。如果想獲得被攝體的更大影像,而又不能通過移動進一步接近被攝體,那么應該怎么辦呢?如果你的照相機可以更換鏡頭,則只需取下50mm鏡頭并換上一支鏡頭,比方說,迅速地換上一支200mm鏡頭,此時即可在膠片上得到較大的影像。與此相反,如果你想捕捉到更寬闊的視場,則只需要安裝上28mm鏡頭并拍攝一張廣角照片。
根據我們學習的知識,焦距是聚焦于無窮遠時鏡頭的中心點到膠片平面間的距離。這也就是在暗示鏡頭筒的長度與焦距的長度必須是差不多相等的,也就是說,100mm鏡頭差不多就是100mm長,400mm鏡頭大約就是400mm長。但是,如果測量任何一支較長的鏡頭,或許會發現它們往往都比標準的焦距短。例如,典型的400mm鏡頭并不是16英寸長(1 英寸=2.54 厘米),其長度往往都不會超過10英寸。
那么今天話轉偏鋒,來說說長鏡頭的“缺點”:
首先,質量上乘的長鏡頭價格昂貴。
其次,長鏡頭往往又大又笨重,在你整天背著它到處轉之后,比如逛個頤和園或者爬個長城,就會有切身體會。
再次, 鏡頭的焦距越長,照相機就必須把握得越穩定,以避免影像模糊。經驗準則是只有當快門速度至少等于鏡頭焦距毫米數的倒數時才能夠手持鏡頭進行拍攝。也就是說,當快門速度低于1/100秒時就不能手持100mm鏡頭拍攝,低于1/1500秒時就不能手持500mm鏡頭拍攝等等。

為了確保得到銳利的影像,一般需要設置更高的快門速度,推薦的設置值是鏡頭焦距的“兩倍”。也就是說,當快門速度低于1/200秒時就不能手持100mm鏡頭拍攝,低于1/1000秒時就不能手持500mm鏡頭拍攝。因此,對于大多數遠攝鏡頭的拍攝工作都需要使用三腳架。這樣,你不僅僅要背著那支長鏡頭,而且還要扛著三腳架。
最后, 不管長鏡頭的光學系統多么完美,拍攝遠處的物體時,影像總是處于充滿塵埃、陰霾和熱折射的大氣環境中。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清澈空氣中,才能獲得特別清晰的遠攝影像。
建議在練習的這個階段,除了照相機上已經配備的鏡頭之外,不必再購買任何鏡頭。以后成為高手時,可以考慮較長焦距的鏡頭。即使在那時,除非對超長鏡頭具有特殊的需求,并且資金也不成問題,否則我們不建議考慮超過200mm的任何鏡頭。如果偶爾需要超長鏡頭,可以考慮添置一支遠攝增距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