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暄/江蘇省寶應縣政府辦公室
江蘇省寶應縣堅持“生態立縣、產業強縣、人才興縣”發展理念,持續推動產業發展提效、人居環境提質、治理水平提高,奮力譜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強化組織保障。始終堅持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各部門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干部配備優先考慮、要素配置優先滿足、公共財政投入優先保障、公共服務優先安排。建立“一項工作、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推進機制,制定重大項目、重大計劃、重大行動目標任務書、時間表,以目標倒逼責任,以時間倒逼進度,確保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可量化、能落實、快見效。
強化人才保障。拓寬選人視野,打破地域、行業、身份界限,先后制定實施“寶地英才集聚計劃”“寶應縣加快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計劃”等人才政策,組織開展“寶地英才·百佳工匠”推選活動,入選省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培育對象56人,掛牌組建亂針繡、現代園藝、水產養殖、農機技術等技能傳承“工匠學苑”10個。強化與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單位合作,搭建省級產業科技研發平臺8個等。
強化資金保障。健全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2021年投入鄉村振興資金40多億元,其中,農林水支出預算5.33億元,較上年增長7.68%;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7.35%,較上年增長0.05%。深入推進“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舉辦銀企對接活動20場,為“村企聯建”項目授信近1.5億元,發放“新農直通車”專屬產品貸款3.26億元,全縣涉農貸款余額達404.5億元。實現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9192萬元,同比增長1.8%,承保險種擴大到20多個,理賠服務惠及農戶3萬戶(次)。
強化用地保障。優先保障鄉村振興用地,累計新增鄉村振興建設用地指標374.3畝,有效保障了中糧60萬噸面粉加工、楠峰稻米深加工、永順泰麥芽等項目和農村宅基地用地。使用結余增減掛鉤指標542.4畝,用于衛生院、村黨群服務中心、農村大舞臺等基礎設施和特色產業項目。先后實施農業農村重大項目22個,其中列省重大項目14個。
堅守糧食安全。糧食播種面積保持169萬畝以上、總產穩定在87萬噸左右,綜合單產水平全省前列,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集體。新建高標準農田2.9萬畝,全縣高標準農田覆蓋率90%以上。保障蔬菜、畜禽、水產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出欄生豬30萬頭、水產養殖39萬畝,創成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場2家。推進萬畝“菜籃子”基地建設,蔬菜播種30萬畝,獲批省綠色蔬菜產業特色縣,列入全國水生蔬菜全產業鏈典型縣創建名單。
做強特色產業。突出荷藕產業“高效、集聚、融合、科技、綠色、品牌”發展,加快培育羽絨、亂針繡等特色產業,寶糧、荷仙等企業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500強,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3家,建成寶應湖、山陽羽絨等2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創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試點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村上青”“荷鄉好禮”等自有品牌產品銷量明顯增長,農產品網上銷售額達17.82億元,獲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推動綠色發展。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建設有機食品產業基地3萬畝,新增有機農業6022畝、綠色有機農產品22個,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76.7%,創成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寶應荷藕”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強化水肥一體化、飼喂自動化、環境控制智能化設施裝備技術應用,發展工廠化集約養殖、立體生態養殖,生態化改造池塘1.5萬畝,推廣綜合種養10萬畝。常態化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有效控制化肥、農藥、農膜、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等污染源頭,全力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夏集鄉村桃花旅游節、涇河西瓜節、射陽湖玫瑰花海旅游文化節等特色農業節慶活動影響力有效提升,休閑農業年綜合收入5.85億元,同比增長10.4%。
促進農民增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脫貧鞏固率達100%。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增收三年行動計劃,村企聯建新增省認定項目132個,村企聯建率達100%。鼓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新增省級示范家庭農場4個、市級26個,縣級以上示范合作社比例達26.58%,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達70%。堅持農民全方位、全鏈條參與,充分分享鄉村發展紅利,落實訂單式、股份制、社會化服務式等多種聯結機制,組織全縣33個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統一品牌、供種、供肥、植保、采收、銷售等服務,就業收入、農業風險保障等機制不斷完善。
堅持以“建”為先。致力全域化推進、景觀化打造、品質化提升,以農村住房改造、農業生態建設、被撤并鄉鎮集鎮區環境整治、美麗宜居村莊創建等實事工程為抓手,集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整治國省縣鄉干道沿線村莊850個、“最差莊臺”300個,拆除殘垣斷壁3170處、廢棄豬圈1.2萬間、旱廁5200座,騰讓土地1600畝。試點“公司+農戶”模式,建設小游園、小菜園、小果園642個。持續推進農路升級、農橋改造、村莊綠化美化亮化等項目建設,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36個,全面改善交通沿線和重要節點村莊面貌,提檔升級農村公路51公里,改造危橋10座,新建村級文化大舞臺13個、健身步道60公里,建成市縣美麗宜居村莊60個,獲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3個、傳統村落7個、綠美村莊8個,創成國家衛生鎮2個、省衛生村15個、生態文明示范村2個。
堅持以“改”為要。大力實施“廁所革命”,新改建戶廁2068座,全縣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8.89%。建設A級標準旅游廁所4座、新改擴建農村一般公廁120座。投入5000萬元新建荷藕加工集中區,配套建設污水處理廠,實現荷藕初加工污水零排放,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達95.6%,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正常運行率達80%。實施黑臭水體整治、河道疏浚等環境治理工程,清淤治理河道26條。實行“組保潔、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置”四位一體農村生活垃圾收運模式,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理行政村占比、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
堅持以“管”為重。全面建立“縣月查、鎮旬查、村周查”制度,組織專門人員開展暗訪督查,及時通報問題、督促整改。持續推進村莊環境長效管護五位一體建設,“六有”機制不斷健全,因地制宜探索市場化管護機制,86個行政村實行長效管護承包制。綜合評選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紅榜村”和“黑榜村”,積極開展“美麗庭院”“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培樹出一批群眾身邊的示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