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丙奇/江蘇省鄉村振興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標志鄉村建設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開。《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1個總體要求,6個工作原則、4個行動目標,12個方面重點任務,5個要素支撐和4個組織推進措施,“實”字貫通始終,是我們黨人民至上執政施政核心要義的充分體現,是堅定不移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寫照。實打實,方能落實。推動《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需要樹立系統觀念,厘清緩急事項,抓住重點、統籌各方,堅持不懈地推進,一步一個腳印地落實,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增強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相關研究表明,要重點加強五個關鍵環節的制度安排。
《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強化規劃引領,統籌資源要素,并把“加強鄉村規劃建設管理”放在重點任務之首,對編制什么、怎么編制、如何管理等,提出明確要求,突出規劃的基礎和前提作用。目前,各省級基本都出臺了鎮村布局規劃指南和村莊規劃編制指南,按照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城郊融合類、搬遷撤并類、一般村莊等進行了分門別類,但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較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振興工作。按照《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要求,盡快建立健全政府組織領導、村民發揮主體作用、專業人員開展技術指導的村莊規劃編制機制,加快解決鄉村規劃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同步推進各類涉農規劃與其融通,形成“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注重規劃的權威性和連續性,一代接著一代干,決不能“書記調動,規劃重弄”。
鄉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式的“總抓手”。當前,各省都因地制宜開展美麗鄉村、農村人居環境、綠美鄉村、康居鄉村、農房改善等建設行動或示范創建工作,多則五六項、少則三四項。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這些建設行動或示范創建,體系內容相互交叉,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既分散了有限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也導致各自為陣、重復浪費的現象。從長遠來說,這些多頭的、單一的建設行動或示范創建,亟須強化“統”的層面。浙江以“千萬工程”統領鄉村發展、建設和治理的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借鑒。習近平總書記主政浙江期間,從謀劃設計“八八戰略”之初,即把“千萬工程”定位為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基礎工程”,統籌城鄉發展的“龍頭工程”,優化農村環境的“生態工程”,造福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浙江上下孜孜以求、久久為功,持續推進20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面對鄉村振興新形勢新任務,浙江決定打造“千萬工程”升級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浙江“主抓手”,繼續大力推進。因此,各地可結合實際,選擇系統性強、關聯度高、普惠性廣的建設行動作為鄉村建設的“總抓手”,甚至直接將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總抓手”,將其他專項行動或示范創建作為“總抓手”的分項內容,形成“1+N”的鄉村建設或鄉村振興格局。同時,將“總抓手”作為“一把手工程”,全面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職能部門實施、多方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持續加以推進。
中央強調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性”,要求全面推進、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要求“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等。這些要求,是綜合基本國情、現代化規律等因素考慮的。中國鄉村具有村莊數量多、分布散、面貌較為老舊的特點,從類型看,大致分為五種。一是由創建形成的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康居建設之類的示范村和先進村;二是由農村公共空間治理、扶貧開發、易地搬遷、農民住房改善等新建的農民集中居住小區;三是由城鎮擴展、農村融入城鎮建設規劃區形成的城郊型新村;四是因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名勝古跡較多而興起的旅游生態新村;五是面廣量大、有待改造的一般村,這類村是鄉村建設的難點所在、重點所在。過去,由于經濟、自然、歷史等原因,一些創建活動優先考慮了條件較好的鄉村,以致部分鄉村集“萬千美麗”于一身。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當地方案、指標體系和建設標準,把面廣量大的“一般村”作為重中之重,統籌謀劃、整村實施,有計劃、分批次持續推進。
關于人才、土地、科技、資金等要素支持,各地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結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關鍵是抓好落實。將重大支持事項納入考核體系,列為監督、巡視、審計的重要內容,跟蹤推進、確保落實。深化健全要素協同聯動機制,推動要素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和集成創新。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鄉村建設也不例外。結合組織振興,通過“頭雁工程”、定制村干部、派駐“第一書記”等,選優配強鄉村干部;結合產業振興,抓好鄉土人才、產業人才、農民合作組織負責人的培育,新農人、新人才的招引;結合鄉村治理,推進新鄉賢、退休教師、退休干部等選聘;借助各類社會組織和成立新鄉賢、新農人協會等,引導和帶動人才回鄉;建立各類人才激勵機制、協同機制,形成鄉村建設強大合力。
《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明確的重點任務,由傳統的水電路氣網、科教文衛保,轉向了路、水、能、儲(儲倉)、數(數字鄉村),公(公共設施)、房(農房)、環(人居環境)、服(公共服務)、組(組織建設),既兼顧傳統基建、公務服務和新基建、新的公共產品,又銜接農業農村現代化需求,體現了新形勢新趨向的時代要求。這些重點任務的每一項,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既要看到,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的很多方面,屬于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范疇,正確理解鄉村建設農民主體、政府主導和全社會支持的關系;也要看到,農民是鄉村建設的決策主體、建設主體和受益主體,但不是投入主體;還要看到,現在大多數農民還不富裕,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拿不出錢來投入鄉村建設。土地是最稀缺資源,也是鄉村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推進鄉村建設既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建立起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大力扶持和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長效機制;更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作用,其核心之核心、關鍵之關鍵是處理好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收益與分配關系,依法依規并盡可能多地將“三塊地”的收益用于支持鄉村建設,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