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冰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隨著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我國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的發布獲得了全國各高校、各學科的積極響應,教育信息化走上了縱深發展。《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中特別指出: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大學英語教師要與時俱進,在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融入并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元素,在熟悉線上教學基本性的基礎上,創新和實踐線上教學模式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1]近幾年來,大學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各高校普遍推展開來,但據調查,各高校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具體教學設計、教學實踐形式、教學效果等差異較大。鑒于此,文章在深入研究混合式教學內涵和特征的基礎上,以北京外研在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為例,針對學生的線上自主學習、教師課堂教學與平臺深度融合、學生線上學習效果評價等進行了深入且細致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踐研究,以期為廣大一線大學英語教師提供借鑒。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教學模式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從早期的遠程教育到互聯網興起后的在線學習再到大規模慕課出現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發展,不同時期國內外學者對學習模式進行了不同的解讀。美國學者Proctor認為“混合式教學是不同的知識傳輸方式、不同的教學模式和不同的學習方式的有效結合”。[2]Müller&Mildenberge對高等教育環境下混合學習的實證研究開展了元分析,他們認為“雖然混合學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縮減線下授課時間,但需要用更加全面系統的方式評估其有效性。在實施混合教學時,科學的研究設計是確保研究結果客觀公正的前提”。[3]我國學者何克抗教授認為“混合式教學是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學習方式的結合,即運用視聽媒體和教學方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計算機輔助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師單一講授方式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4]李克東教授認為:“混合式教學的主要思想是把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兩種學習模式有機地整合,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種教學方式”。[5]
經過近幾年的專業研究和教學探索,目前教學領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征達成了以下共識:(1)在線學習、教學平臺的使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信息輸入渠道,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學習;(2)線下課堂再次實現師生面對面交流,增強了語言和情感互動;(3)線上線下的學習活動、教學活動要實現有機、有效融合,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
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國內高校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現狀,分析混合式教學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筆者針對國內76所高校進行了在線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據筆者調查76所高校中有60所高校的大學英語實現了不同程度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占78.9%。其中61.84%的高校大學英語實現了部分學生及教師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17.11%的高校全體師生實現混合式教學。因此,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的教學模式。
據筆者調查,60所高校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借助的教學平臺豐富多樣,如: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愛課程,超星學習通,智慧樹,超星泛雅,句酷,FIF口語訓練系統等。部分高校任課教師教學過程中同時使用3至4種教學平臺或者不同的任課教師自主選擇的學習平臺也完全不同。從調查的整體情況來看,任課教師對線上教學平臺的選擇自由度比較高。受訪的部分教師反饋,教學平臺為任課教師增加了新的挑戰,任課教師需要首先對多種教學平臺和軟件深入學習,了解操作情況。
混合式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各高校任課教師對在線學習的學習任務、學習時間各不相同。其中有15所高校,部分課程實現線上、線下學時完全對分,學生線上學習時長為每周4~6小時,線下學習為每周2課時。其他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線上學習為輔助性學習過程,即學生在完成每周4課時的線下學習外需額外完成在線學習任務。此種情況下,學生的在線學習任務的強度及學習時間差異性較大。部分高校線上學習完全自愿,缺乏相應的檢查、評價機制,線上學習時間沒有保障。
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各高校對線上、線下教學效果的評價差異度大。60所實現混合式教學的高校中,42所高校有完整的線上線下評價考核標準,包括線上成績、平時成績等評價模塊,其中線上成績的比例為10%到30%不等。其余18所高校對線上學習未設定評價標準,未涵蓋在課程的綜合評價中。
通過對30所開展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高校中30位一線任課教師的訪談,筆者發現,任課教師對混合式教學的態度及投入度不一。受訪的28位教師均對混合式教學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其中16位任課教師在線布置學習任務、發布自建補充資源,形成完整的在線評價體系,在線工作時間每周不少于4小時。任課教師同時也反饋在線教學及在線學習任務的評價占用了較多的時間精力,期望有更好的方式提高效率。12位任課教師反應完全依賴教學平臺提供的學習任務和客觀題機器評閱的方式,對線上教學任務的安排投入度不高。
通過筆者的調查可以發現,目前混合式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但線上教學的方式和教學的效果不一。任課教師對教學平臺的投入度也有較大差異。絕大多數任課教師表示愿意接受并實踐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借助教學平臺實現更高效的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效果。
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是由北京外研在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先進的數據科學與機器學習技術,整合靈活多樣的智慧版教材與豐富全面的拓展資源所打造的“云上校園”。U校園打通手機端與PC端,實現點到點、平面化的教學互聯,教師可使用產品中的教學管理功能個性化地設置學習模式和考核標準,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全面采集、分析教育活動中產生的海量交互數據,運用學習分析技術挖掘其背后的知識與行為,更直觀地呈現互聯網時代的教學規律。U校園不但提供以教材為基礎的精品課程和以個人提升為主的數字課程,還允許多方上傳教學內容,相互啟發交流,從而創造更多內容衍生,真正打造互聯網時代的智慧校園。根據筆者的調查,在實踐混合式教學的高校中有53.3%的高校使用U校園,但具體實踐多停留在僅利用平臺提供的教科書階段,未進行深度的教學實踐。
本研究基于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的教學設計在充分利用U校園平臺已有功能和資源的基礎上,將線下教學活動與線上教學安排、線上線下教學互動實現進一步融合,涵蓋課前、課中、課后的全學習過程,構建完整、細致的線上、線下學習評價,注重過程評價。同時,教學設計也聚焦于提高任課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打破線上線下割裂、甚至兩張皮的情況,真正實現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具體模式流程如下:

圖1 基于U校園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流程圖
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本研究根據以上U校園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了教學實踐。教學采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新未來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面向8個教學班,共482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學生為一年級第一學期新生,對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首次接觸,充滿期待和好奇。4位任課教師均為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對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功能和教學模塊熟悉度高。根據以上教學模式流程圖,以《新未來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Unit 4為例,第一次課課前、課中及課后的混合式教學具體實踐步驟如下:
課前:任課教師通過U校園教學云平臺“我的通知”模塊發布《學習任務單》,具體安排學生在線學習的任務,包括平臺配套教學書提供的固定教學書作業和拓展性作業等。此外,任課教師通過U校園“補充資源”模塊上傳其他類型的補充學習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單元主題,拓寬視野等。同時通過U校園“班級討論”模塊,任課教師發布班級討論任務,師生、生生之間可以實現在線的實時互動,討論問題,闡述觀點。課前學生在線學習效果可以通過U校園教師端實現實時監控。任課教師可以根據語言操練題目的準確度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從而在后續的課堂教學中有的放矢。
課中: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腳手架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借助U校智慧教學云平臺首先在課堂上評價同學們針對“travelling”話題進行的討論,挑選學生點贊最多的表述進行課堂現場評價,借助U校園平臺實現生生、師生互動。導入主題后,任課教師通過點評課前U校園平臺上傳的視頻片段,檢查學生對語言表述的掌握情況。針對本部分單詞的掌握情況,任課教師在課堂通過U校園直接發布當堂詞匯測試,規定時間學生現場完成,通過U校園提交,任課教師可以即時查看學生的回答情況并結合課前學生在線學習中詞匯預習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夯實學生的基礎語言知識。通過文本分析,任課教師引導學生解讀城市簡要簡介文本的構架、語言特征等,同時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將文本提供的結構模式和語言拓展運用到其他城市的介紹中。同時布置學生在課下完成濟南的城市簡介,并通過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個人作業”模塊提交。
課后:學生完成作業后通過平臺提交。任課教師可以首先借助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進行人工智能評閱,在此基礎上任課教師進行二次評閱,最后選擇優秀作業進行班級分享。
借助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進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的相應環節實現了教學平臺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成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環境下大學英語課程的評價標準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構建了涵蓋教學平臺、課堂表現及課程考試三個方面的多元化、立體式的教學評價體系。

圖2 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
經過一學期完整的教學實踐,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借助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時間,拓展了學習空間,延長了學習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習效果。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線自建資源建設,U校園在線功能的深度發掘、學生在線學習、在線互動的監控模式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探索,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