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漢
在香港回歸25年之際,美國駐港澳總領事史墨客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所依賴的制度基礎已經動搖。這明顯是“唱衰香港”的論調,不禁使人想起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以“香港已死”作為封面標題,妄言香港回歸后不可能保持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事實上,回歸25年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不僅沒有衰落,而且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回歸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到鞏固和提高,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衍生品市場長足發展,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不斷提升。1997年底,港股總市值為3.2萬億港元,截至2022年6月27日,股市總值已經達到37.88萬億港元。2021年港股市場的成交額為410881億港元,是1998年成交額9200億港元的44.66倍。目前,香港股票交易市場的交易主體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而且國際化程度更高。外匯交易大幅增長,1998年,香港日均外匯成交額為800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六。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2019年香港日均外匯成交量為6320億美元,在全球名列第四。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外匯交易市場。自2009年起,香港七度位居全球IPO集資額首位。2019年在私人銀行的資產管理規模上,香港排名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僅次于瑞士。2020年香港私人銀行業保持了雙位數的增幅。一在保險業方面,香港的保險密度為全球第二、亞洲第一2018年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首次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采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經濟和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使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國內科技巨頭企業紛紛赴港上市,推動了香港資本市場結構變化和質量提升。
“一國兩制”,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制度基礎。中央堅持“一國兩制”基本國策長期不變,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商業中心發展提供了穩固的制度基礎。在“一國兩制”的架構中,中央政府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范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系。香港基本法對香港的基本經濟制度、統濟運行機制、經濟管理體制和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進行了比較全面和系統的規定,涉及財政、金融、工商業、土地契約、航運和民用航空等領域。這些法律條款完整保留了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經濟功能,同時賦予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在管理經濟事務方面的高度自主權,為香港回歸后繁榮穩定奠定了基礎。
回歸后香港以私有制為基本經濟制度,獨立的財政、稅收和金融制度,貿易、資金、人員、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動的“自由港”性質保持不變,在實踐中得到貫徹和落實。多年來在世界銀行發表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香港的營商環境名列全球第三位。加拿大菲沙研究所發布的《世界經濟自由度2020年度報告》再次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貧w以來特區政府竭力鞏固香港固有的制度優勢,包括法治及司法獨立、自由的貿易和投資制度、簡單低稅制等。香港經濟“自由開放雄冠全球,營商環境世界一流”的地位,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有力保障。中國經濟巨大規模、龐大市場和快速發展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注入了強大動能,內地對香港實施的一系列開放舉措拓展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經濟腹地,中國經濟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為香港金融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內地企業紛紛到香港上市為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引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以及近日央行赤布開展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和人民幣/港幣常備互換協議,將進一步構建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管道和機制。CEPA以及多個補充協議的簽署和實施,推動了香港與內地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及疲資便利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構建新平臺,這些都將為香港金融業發展注入新活力瞧▲(作者是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首席專家)
環球時報202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