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實習生 趙麗岳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筆者走近3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探訪他們走上非遺傳承道路的故事,以期更多人成為中國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發揚者。
儲金霞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蕪湖鐵畫的傳承人。屹立在人民大會堂貴賓接待廳門外的《迎客松》,即為蕪湖鐵畫的代表作,也是儲金霞與父親——新中國鐵畫事業創始人儲炎慶共同的作品。
作為鐵畫大師的女兒,儲金霞自幼受父親熏陶,長大后自然而然地接過了鍛造鐵畫的錘子和鉗子,迄今已有60余年。時光荏苒,她從一位小家碧玉的少女長成了矢志不渝的“鐵娘子”,蕪湖鐵畫也在兩代人的傳承下,改進技藝、豐富手法、發揚光大。
蕪湖鐵畫始于清代康熙年間,由于戰亂一度瀕臨失傳。1956年,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指導下,無數傳統藝術重煥生機,蕪湖鐵畫也浴火重生。

儲炎慶及其弟子作品《迎客松》(局部)
鐵畫技藝恢復初期,只能通過簡單的火燒打鐵方式,上演“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景象。鐵在火爐燒紅后,打鐵師傅趁熱造型,有時火燒的很旺,一錘落下,火花四濺,燙到身上、腳上甚至是臉上,又無法扔下工具,只聞得一陣燒糊皮膚的味道。兩萬余根鐵松針鑄成巍峨蒼勁的《迎客松》,就由這樣原始的方法一根根敲擊定型,鍛造而成。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打鐵技術得到革新,通過電流導熱,快則幾秒鐘,慢則一分鐘,鐵就被燒紅,達到可以造型的標準。在制造手法方面,儲金霞創新使用淬火、疊鍛的技藝,以滿足各種作品形態的需求。
現在,77歲的儲金霞仍奮戰在鐵畫創作一線。通過兩代人的努力,蕪湖鐵畫從僅有儲炎慶一人掌握的技藝發展成由700余人組成的鐵畫團隊。她說:“‘鐵畫’兩個字是我的精神支柱,再辛苦我也要守住這個行業。我現在什么保養都不需要,惟有鐵畫藝術養顏。”
“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圓花,松鱗諸斑。近有紅面者,以光滑為美。”——《髹飾錄·填嵌第七·犀皮》

甘而可作品《金紅斑犀皮漆天地蓋盒》,收藏于大英博物館。
甘而可是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傳承人。他14歲開始學木工,扎實的木工雕磨基本功為往后的漆器制作打下基礎。做木工10年后,他調往漆器工藝廠,從事雕刻和漆器工作。一開始,他認為漆器工藝又臟又累,也“搞不出大名堂”。直到他偶然間得到一本書——《〈髹飾錄〉解說》。
這本書詳細介紹了明朝漆器制造大師黃成的漆工技法和手工造物思想,讓甘而可發現漆器原來是如此深不可測的一種工藝!前人能把漆器做得出神入化,還寫書記錄下來,而他作為晚輩,制作水平與書上記錄的內容卻有很大差距,甚至發覺有些技藝已經失傳。他頓感痛心,開始慢慢鉆研書上記錄的漆器技藝。彼時,他已經開了一家自己的小商鋪,經濟方面無須多慮,心境也發生了變化——他感到總該為社會做些什么。于是,他毅然地關掉讓他致富的店鋪,專心研究漆器。
有人說他傻,說他得不償失,對于他還沒有成功的堅守,更無贊美和鼓勵。但甘而可不計成本、不計工時,堅持制作與打磨最精品的漆器。他對每一件作品都抱著盡心盡力的態度,都當作一次新挑戰,往往一件作品的工時達到一年以上,“想看看究竟能完成到什么程度”。他追求藝術層面毫無瑕疵,精神層面讓人產生美的聯想,審美層面經得起時間考驗。
一次次向完美的沖擊中,他成功還原了失傳已久的犀皮漆制作工藝,成品正如《髹飾錄》所描寫的那樣,有松鱗諸斑,更光滑如鏡——客戶打開盒子后,驚奇得以為里面裝了一盆水。他的作品被收藏至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場館。
甘而可呼吁,應讓中小學生盡早認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在他們心中埋下對民族文化認同的種子。他愿把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非遺傳承的隊伍中,為社會增添精神財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杜氏刻銅作品《袁隆平》
以銅為紙,以刀為筆,杜平千鏨萬刻,在銅器上鐫刻出一幅幅活靈活現的畫作。在家族的傳授下,他繼承并發揚了近乎消匿的刻銅技藝,不僅完成師徒傳承,更搭起了非遺與社會、與世界的橋梁。
2018年,為拯救瀕臨滅絕的民族文化,文化部確定刻銅技藝為重點振興項目,杜平與他的技藝也得到了國家的全力扶植。在其位,謀其政,對得起社會、對得起國家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的動力。為了直觀展現作品,讓刻銅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積極投身到“非遺進校園”活動中,無償把技藝傳授給學生,北大、浙大、武大等高等院校的藝術課堂上都有他活躍的身影。
投身刻銅數十年,這門技藝已經融進了他的生命中,他也在傳統刻銅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讓作品題材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藝術效果更有張力。疫情期間,他廢寢忘食,用一個月時間內完成《鐘南山院士》《抗疫女將軍陳薇》《李蘭娟院士》等刻銅肖像,記錄時代人物,賦予作品更多意義。
為了讓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杜平帶著他的技藝走出國門。在美國馬里蘭州文化活動上,他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刻銅人的高超技巧,在銅板上雕刻出虛實、陰陽等效果,展現中國文化魅力。
“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我的責任是恪守匠心、傳承文化。”杜平說,一人一錘一鋼刀,雖然平淡簡單,但他不忘初心,時刻以增強文化自信和凝聚力為己任,把非遺推向更大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