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占軍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工藝美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活態文脈,是反映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思想理念和價值取向的“本元文化”,是促進文化傳承、增進文化認同、發展文化產業、提振中國設計、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文化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2017年),將工藝美術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提上國家政策議程。特別是在當前工業化、城鎮化高度發展,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充分認識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價值,積極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工藝美術教育發展經驗,探索我國工藝美術教育發展的實踐路徑,有助于從教育的基礎層面出發,促進工藝美術保護、傳承及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復興。
傳統工藝美術是農耕時代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產物,幾乎涵蓋了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的全部內容,在數千年的漫長演變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鮮明特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審美追求、工藝思維、用物觀念,成為當今設計及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力量。我們只有充分把握傳統工藝美術的價值,才能在“博物館”式的留存之外,為其找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富有動力的發展道路。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工藝美術具有文化傳承傳播價值。中國一向有文以載道的傳統,從“道寓于器”到“象事推理”“載禮釋道”,工藝美術成為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具有在潛移默化中輸出時代文化的功能,形成了相對平穩而又綿延不絕的文脈延續。《橫渠易說·系辭上》記載:“形而上是無形體者也,故形以上者謂之道也;形而下是有形體者,故形以下謂之器。無形跡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跡者,即器也,見于事實,如禮儀是也。”文中將“道”解釋為無形的“大德敦化”,把“器”與有形的禮儀形式及物什相對應,作為“道”的承載物。恰恰因為“載道”的需求,傳統工藝美術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精髓,涵養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態,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二)傳統工藝美術具有技術傳承價值。古人認為工藝造物是“形而下者”,是玩物喪志的根源,不會對工藝過多關注,因此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直言工藝者鳳毛麟角,相關的整理記錄也不成體系,多數工藝及匠作介紹語焉不詳,給今天的相關研究造成諸多困難,以致很多工藝數據資料的獲取和研究依賴于傳統工藝造物的拆解和重組。以中國傳統鎖具制造技術為例,春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鐵鎖、銅鎖等金屬鎖具,并在公元25年左右開始使用簧鎖,其基本形制、工藝技術一直延續至清末,但簧鎖技術的文獻記載卻遍尋不見。在中國造物史上,與生活直接相關卻被文獻記載忽略的其他器物或應用技術還有很多。一直在人們生活中活態化傳承的傳統工藝美術恰巧可以為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資料樣本,并為當代設計提供良多啟示。
(三)傳統工藝美術具有產業價值。我國是工藝美術大國,工藝美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較長時間都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柱。當時為恢復發展國民經濟,在政府“保護、發展、提高”的政策下,工藝美術成為換取外匯的重要行業。當前,工藝美術仍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在2013年是全球工藝品最大出口國。但是,與龐大的出口規模相比,與發達國家高創意性、高科技性、高增值性的發展模式相比,我國工藝美術出口仍以粗放式初加工和代加工為主,產業發展模式亟需轉變,迫切需要加強傳統工藝美術尤其是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應用及發展。
工藝美術所承載的造型與造物觀念是設計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價值日漸受到重視。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及精工制造、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來看,他們非常重視傳統工藝美術教育,注重通過傳統工藝美術培養民眾的傳統文化情感,塑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良好的設計與創意理念,服務文化產業發展。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瑞士、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等,都把傳統工藝美術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了從小學、中學到職業教育、大學乃至成人教育相對完善的工藝美術教育體系,其中的有益經驗和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一)歐洲的工藝美術教育。歐洲國家重視工藝美術教育由來已久。英國頒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并在此基礎上實行《國家美術課程標準》,較早將美術課程納入11年制義務教育,課程內容包括美術、工藝與設計三個方面。大學階段的設計學科設置有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游戲設計、信息體驗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交互設計、產品設計、服務設計、交通設計、創新工程設計、陶瓷與玻璃設計、金工和首飾設計、當代工藝等專業,重視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創意設計的結合。法國政府除了把工藝美術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之外,還明確“藝術教育被融入到STEM框架之中,成為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中的一部分”,強調將工藝、技術與藝術結合起來,促進設計產業的發展。以精工制造聞名的歐洲國家瑞士,雖然僅有819萬人口,但其歷史悠久的工藝美術類大學有12所,這在某種程度上奠定了瑞士工業發展的基礎。
(二)美國的工藝美術教育。美國的工藝美術教育貫穿小學到成人教育的整個過程。小學工藝美術教育是人人參與的普及性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在體驗式教育中了解黏土、木頭、織物、紙張、合成板、塑料等材料的特性及應用。中學工藝美術教育逐漸脫離普及性和娛樂性,不再強制學生參與,而是鼓勵和引導個人根據興趣選擇工藝美術課,注重挖掘和發展個人潛力,訓練學生的預備就業能力。大學工藝美術教育實行專業化,工藝美術課程不僅針對美術類學生,還是其他專業的通選課。在中國看似屬于美術與工藝類專業的染織工藝和室內裝潢等課程,在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被列為家政課,面向所有專業學生開設。除了公立大學開設工藝美術專業及課程外,美國的私立大學也有類似做法,一些私立大學如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及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的工藝美術類專業及課程非常有名。在學科設置方面,美國目前的大學教育主要開設工藝、民間藝術與手藝、設計與可視傳播(綜合)、商業與廣告藝術、工業設計、商業攝影、時裝設計、室內設計、圖形設計、圖解、設計與應用藝術等專業。除學校教育外,美國還流行開設類似中國繼續教育階段的工藝美術課程,用來培養人們在這方面的業余愛好,一般由大學或民間團體主持,生源主要是職業人員、家庭主婦或退休人員。
(三)東亞的工藝美術教育。日本的工藝美術教育起步較早。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在傳統工藝美術基礎上,融合西方現代設計教育的精髓,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藝美術教育體系。日本的小學開設圖畫手工課,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學開設設計與工藝美術課,將設計與工藝美術教育和國民的素質教育、傳統文化情感培育及設計與創意表現有機結合起來,強調設計與工藝最突出的作用是其社會性及對傳統工藝文化的傳承。日本同樣重視大學階段的工藝美術教育,早在1945年就成立了工藝協會,并建立了金澤美術工藝大學,此后東京藝術大學也設立了金工、漆藝、陶藝、染織等工藝美術專業,為大學階段工藝美術教育的系統開展奠定了基礎。目前傳統工藝美術教育在日本的大學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大學里設置了陶瓷、玻璃、金工、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紡織設計、環境設計、信息設計等專業。韓國中學階段的傳統工藝美術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讓學生體驗和傳承傳統文化。韓國大學的傳統工藝美術教育則在于“培養傳統工藝美術專家,使他能將傳統工藝美術的成果融合到現代工藝現場,促進美術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及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我國臺灣地區的小學課標強調鄉土藝術與美術教育的結合,鄉土美勞教育包括繪畫、書法、篆刻、工藝、建筑,學校在重要節日的活動均以鄉土美術為內容,如端午節、元宵節展出香包、燈籠等,以營造鄉土氛圍,激發學生的鄉土情懷,使學生珍愛傳統文化。
上述國家和地區傳統工藝美術教育的實施獲得了良好效果。首先,在文化層面上,將傳統工藝美術教育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手段,促進了傳統工匠精神和工藝文化的發展,培養了人民的民族情感、文化情結,提高了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軟實力。其次,在產業層面上,通過汲取有益的傳統造物經驗,解決了機械化生產存在的問題,促進了傳統造型造物觀念與設計教育、工業生產的融合,有效推動了現代工業制造的發展。再次,在人的發展層面上,通過對傳統工藝美術的認識、發掘、傳承和發展,促進了人類創造力的涵養和提升,為精工制造、工匠培養提供了堅實基礎。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資源非常豐富,歷史上產生了一批有廣泛影響的工藝美術作品。但在長期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教育中,“形而下”的工藝美術教育并沒有形成獨立、健全的體系。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中國古代的工藝美術教育基本停留在家族式傳承教育的模式上,以父子、兄弟之間的家族相傳和師父、徒弟之間的師徒相傳為主要形式,傳授的都是某些技藝和絕活。這種教育模式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比較單一,受教育者主要通過觀察師父的示范動作獲取信息,在工藝制作過程中通過模仿師父進行學習。中國正規的工藝美術教育始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新學”和“教育救國”思想的影響下,我國開始仿效歐美國家,陸續開辦了一些美術專業學校。1902年,中國現代工藝美術教育的萌芽,以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和我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師范學校——三江師范學堂的設立為標志。這種相對正規的學校工藝教學成為我國大學設計教育的前身,但對于傳統工藝美術國民教育體系的建立,這僅是其中必要的組成部分。傳統工藝美術記錄了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歷程,是活態的文化傳承,也是文化產業由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的重要資源,因此,將傳統工藝美術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勢在必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中國工藝美術學科經歷了裝潢—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工藝美術等發展更迭過程。在引進西方現代設計教育過程中,工藝美術一度被邊緣化,但是隨著民族文化復興,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思想及經濟價值日趨受到重視。名稱的改變意味著對工藝美術認識的發展與強化,昭示著學科建設的不斷更新完善和規范化。在2012年國家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藝術學升級為門類,工藝美術專業作為二級學科得以重新確立,這對工藝美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這僅是國家政策層面的體現,要想真正實現工藝美術的科學發展,必須在學理層面構建完善的工藝美術學科體系,探索工藝美術學與民藝學、手藝學的關系,在學術層面加強工藝美術經濟學、工藝美術教育學、工藝美學等相關學科研究,使工藝美術學科內容豐富而又體系完備。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類繁多,有雕塑類、刺繡和染織類、織毯類、抽紗花邊和編結類、藝術陶瓷類、工藝玻璃類、編織工藝類、漆器類、工藝家具類、金屬工藝和首飾類、其他工藝美術類等十幾個大類,數百個小類,品種數以萬計。這些傳統工藝美術品既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張道一先生曾指出,在美術史研究中,至少有四種傾向存在:以漢族為中心,忽視了其他55個民族;以中原為中心,忽視了周圍的邊遠地區;以文人為中心,忽視了民間美術;以繪畫為中心,忽視了其他美術。對此,傳統工藝美術課程體系建設要引以為戒,真正尊重民族文化特色,建立靈活性、民族性、區域性、民間性、自主選擇性相結合的特色課程體系,同時建立國家、地方、學校相結合的三級管理與評價體系,提高課程適應性。
就課程內容而言,要堅持歷史性、思想性和技能性相結合。除了專業化工藝美術教育體系外,納入國民素質教育的傳統工藝美術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傳統工藝美術史、傳統工藝美術思想及文獻、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傳統工藝美術史可以作為歷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反映了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水平對文化的影響力。《考工記》《天工開物》等重要工藝美術文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工程倫理和設計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對傳統工藝美術技藝所承載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使之成為民族文化自覺的重要組成部分。工藝美術教育不僅是一種技能或修養教育,更是增強人民文化理解力和文化認同感的重要渠道。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中,與工藝美術相關的教育包括專業型教育和普及型教育兩種。專業型教育主要是與工藝美術相關的大中專教育;普及型教育主要是學前和中小學階段與工藝美術相關的手工課、美術課,以及大學的人文修養課。結合目前工藝美術教育現狀,傳統工藝美術教育應該走進幼兒園、中小學課堂,并形成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社區教育等多層次、不同目標的教育體系。整體而言,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國民教育體系應包括以下四個層面(表1)。

表1 傳統工藝美術國民教育體系
第一層面是基礎性工藝美術教育。在學前和中小學教育階段,將傳統工藝美術作為工藝實踐、文化傳承課程,讓兒童和中小學生通過對材料、結構及日常生活用品的感知和體驗,形成對中國傳統工藝技術及藝術審美特征的認知,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全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增強與發展打好基礎。
第二層面是職業化工藝美術教育。將學生的未來發展及職業規劃與工藝美術產業、區域特色產業對接,讓學生對中國傳統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職業化工藝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工藝美術職業型、技能型人才。
第三層面是高等工藝美術教育。這分為專業型和普及型兩類。專業型是指在工藝美術及相關專業中培養高級工藝美術專門人才的教育,這也是傳統工藝美術傳承最主要的方式。普及型是指在非工藝美術類專業中普及和傳播傳統工藝美術的教育。
第四層面是具有公益色彩的工藝美術教育。這個層面以繼續教育、老年教學、社區教育(如講座、培訓、工藝演示及陳列)等社會傳習教育為主要方式,目的在于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強人民對傳統工藝及工匠精神的文化認同。
不同層次的工藝美術教育各具特征,相應的組織機構也是多元的。學前及義務教育階段的傳統工藝美術教育,應由教育主管部門制定政策,由學校具體組織和實施。其教育內容和形式應具個性化,充分尊重受教育主體在民族、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性,不要求有統一的教材和教學方式。職業教育應與行會組織及企業緊密結合,強調工藝美術教育的區域特色和職業特色。高等工藝美術教育應積極借助并發揮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國家行政部門,以及行業組織、高等院校、工藝美術企業和工藝美術大師的優勢和特色,不斷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及培養目標,不斷提升行業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各層次工藝美術教育應采用個性化措施,充分利用傳統工藝美術的特色優勢,實施區域性特色教育。
服務產業發展是工藝美術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特別是在城鎮化、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工藝美術作為歷史基礎深厚、綠色生態環保、文化附加值高的文化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尤其是農村傳統工藝美術產業,仍是我國文化產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在創意與產業、文化藝術與高端科技相融合方面尚不完善,需要積極借鑒歐美國家“強調人的創造力,側重以創意為動力,以數字技術或其他高端科技為載體,整合文化資源,注重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滲透和貢獻”的發展模式。
傳統工藝美術蘊含著豐富的生活秉性、個性而多樣的審美理念、鮮明而獨特的本元文化,更能從本質上反映中國傳統的造物精神,因而挖掘傳統工藝美術造物思想、追求設計的本元目的,促使傳統造物觀念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是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有效途徑。然而,近年來,在農村社會結構和經濟形態向城鎮化發展的同時,一味追求市場效益的發展模式給農村原有的傳統工藝美術及其承載的精神文化體系造成了極大沖擊。城鎮生活中對時尚、簡約的追求推動著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而源遠流長的農村傳統工藝文化正在迅速消失。對照19到20世紀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歐洲大陸的“新藝術運動”,以及西方發達國家的“逆城鎮化”進程,我們必須深切關注因傳統工藝美術遺失而導致的文化趨同現象,避免本元文化的消逝。
要更好地、最大化地發揮傳統工藝美術的產業價值,推動工藝美術產業振興,必須做到將傳統工藝文化、當代設計創新與社會市場需求有機結合。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傳統文化,保存民族文化基因,以傳統工藝文化資源為基礎,融入當代的文化理念和審美觀念進行設計創新和文化解讀,使之適應當前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把握城市生活性服務業對大規模定制的需求拉動、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結構性嵌入,以及‘互聯網+’電商消費對文化商品個性化、生態化、層級化、產業化格局的重新分配為傳統工藝美術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提供的巨大商機,促進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融合”。唯有如此,在信息消費等新的發展機遇面前,工藝美術的經濟疊加價值才能愈加顯著。
要以工藝美術教育和培訓為抓手,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工藝美術產業發展。我國民族眾多,傳統工藝文化發展具有天然的多元化優勢,且少數民族地區因生活狀態相對封閉,更完整地保留了傳統工藝美術的特色資源。“少數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不能簡單照搬東部發達地區模式,需與文化生態資源開發有機結合”。在這些地區開展工藝美術教育和培訓,聘請當地普遍認可的能工巧匠進行特色工藝技藝的傳授,并與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緊密對接,能夠實現更全面系統的文化資源傳承。同時,應充分發揮傳統工藝美術的產業扶貧價值,為國家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支持。教育、研發、創意人員共同參與傳統工藝美術發展條件、發展定位、生產模式、產品創新、市場機制、組織結構、外部環境等問題的探索研究,能夠為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產業扶貧政策的制訂及實施推廣提供可靠依據,帶動相關人員脫貧致富,并為脫貧之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從而實現傳統工藝美術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雙贏。
當前,我國正處在民族復興的歷史征程中,文化發展具有“根”與“魂”的重要意義。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重視傳統工藝振興。以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為指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守護傳統工藝美術之根,是我們的責任,更是使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加強工藝美術教育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環節。在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轉型期傳統工藝美術的價值,將工藝美術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礎上,從文化傳承、工藝發展的規律出發,完善和發展工藝美術教育體系,不僅有助于培養專業人才,更有助于將工藝美術的文化思想、美學精神、生活智慧融入人文教育、通識教育,使之成為國民素質養成、文化價值觀構建的有機組成部分。進一步從工藝思維和工藝語言等方面建立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生活方式的內在聯系,實現傳統工藝美術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促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文脈和技藝傳承。以傳統工藝美術教育為基礎,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探索“搶救保護、學術研究、教育傳習、生態修復和創新發展”五位一體的發展道路,促進包括工藝美術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文化成為民族復興發展的堅實根基和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