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立雄 趙 燦
(中鐵房地產集團北方有限公司 北京 100166)
鋼管混凝土在工程中的應用始于19世紀[1],由于其良好的受力性能,被廣泛應用到世界各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仍廣泛應用在不同類型的工程中[2]。目前,工程中最常見的截面形式為八面形、圓形和矩形[3],其中,方鋼管混凝土是矩形鋼管混凝土的特殊形式。
鋼管內填充混凝土后,一方面,混凝土避免了鋼管向內屈曲以至于過早發生破壞;另一方面,鋼管對核心混凝土起到約束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強度,并改善了結構的延性和承載力,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為了更充分發揮鋼管混凝土的優勢,諸多學者對其軸壓[4-6]、抗震[7-9]等性能進行了探討,發現隨著寬厚比的增大,管壁易發生局部屈曲,導致試件承載能力下降[10]。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發生,采取了不同的構造措施,如加勁肋、拉桿[11]等,但均需要焊接等后續工藝,增大了工作量。
縱凸筋鋼板是在鋼板上表面帶有縱向凸筋的異形鋼板,其外觀如圖1所示。其凸筋可以增大鋼管和混凝土的結合能力[12],同時起到加勁肋的作用,提高鋼板的平面穩定,并無需后續焊接等工作,可以一次成型。在日本的港口、高層建筑的鋼樁、立交橋立柱等有使用內螺旋凸筋管制作鋼管混凝土柱的工程實例。本文針對縱凸筋鋼板這一優點,利用驗證過的有限元模型,探討其在鋼管混凝土中的應用,探究不同徑(寬)厚比下,不同凸筋間距對鋼管混凝土柱性能的影響,并計算了單位用鋼量承載力。

圖1 縱凸筋鋼板及應用
假定鋼材符合雙線性隨動本構模型,其彈性模量為2.06×105MPa,泊松比為0.3;混凝土本構模型考慮了鋼管對核心混凝土約束作用等因素的影響,假定彈性模量為3×104MPa,泊松比為0.2。在導入ABAQUS時,需要轉換為真實應力-應變關系。
凸筋、鋼管、混凝土均采用八節點減縮積分格式的三維實體單元(C3D8R)。C3D8R單元對位移的求解結果較精確,且較完全積分單元減少很多自由度,大大節省了計算時間。
凸筋單獨建模,后再與鋼管用TIE的方法進行組合;混凝土和鋼材采用面面接觸(surface to surface)定義,假定法向為硬接觸(hard contact),切向采用庫倫摩擦模型考慮兩者的粘結效應,摩擦系數取值范圍在0.2~0.6,本文采用0.25。
采用結構化的網格劃分方法,對構件進行離散化。網格劃分密度對計算精度非常重要,如果網格過大,計算精度降低;網格過密,將浪費過多的計算機資源。因此,網格劃分時應結合網格試驗來確定合理的網格密度。
由于使用位移法具有很好的收斂性,故采用位移加載來模擬荷載作用,一端施加法向位移約束,通過剛性端板傳遞豎向位移荷載;另一端固接,采用增量迭代法進行非線性方程組求解。
以圓鋼管混凝土柱為例,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有限元模型
為驗證本文建模方法的準確性,從文獻[3]和[13]中選取了部分試件,與本文采用的有限元模型進行比較,結果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本文模型可以準確地反映極限承載力和變形能力,但在下降段過程存在一定偏差,這可能與試驗存在的初始偏差、人員操作等因素有關。但總體上,本文采用的模型可以有效模擬試驗荷載-位移曲線,獲得關鍵數據。

圖3 有限元分析與試驗結果比較
本文以鋼管混凝土柱徑(寬)厚比和凸筋間距為研究參數,建立有限元模型,對凸筋板在圓鋼管柱及方鋼管混凝土柱中的應用進行可行性分析。假定鋼材型號為Q345B,鋼管壁厚10 mm;考慮現有加工水平,假定凸筋高度為3 mm,凸筋沿豎向布置;混凝土為C30等級,將其數值導入2.1章節的本構關系中。
4.1.1 圓鋼管柱
為探究徑厚比和凸筋間距對圓鋼管混凝土柱性能的影響,依據《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CECS 28—2012》[14],設計了D/t=60 和D/t=120(D/t常用范圍為(20~135)235/fy=(13.6~92.0)兩組試件,相應的套箍指標θ分別為0.5和1.7(θ常用范圍為0.5~2.5)。徑厚比一定的條件下,凸筋間距取0(對比試件)、50 mm、150 mm 和300 mm,共計8個試件,試件尺寸如表1所示。

表1 圓鋼管柱有限元分析試件
4.1.2 方鋼管柱
為探究寬厚比和凸筋間距對方鋼管混凝土柱性能的影響,依據《矩形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CECS 159—2004》[15],設計了b/t=30 和b/t=70兩組試件(軸壓柱b/t限值為),混凝土的工作承擔系數αc分別為0.3和0.5(αc常用范圍為0.1~0.7)。徑厚比一定的條件下,凸筋間距取0(對比試件)、50 mm、100 mm、200 mm 和300 mm四組,共計10個試件,試件尺寸如表2所示。

表2 方鋼管柱有限元分析試件
4.2.1 圓鋼管混凝土柱
不同徑厚比下,不帶肋和帶肋(凸筋間距50 mm)的圓鋼管混凝土柱在極限承載力狀態下的Mises應力云圖如圖4和圖5所示。可以看出,添加縱凸筋可以有效改善鋼管部分的受力,使得鋼管受力更加均勻,使鋼管性能得到更充分發揮;對于混凝土部分,縱凸筋的添加同樣使其受力更加均勻,但是效果較為有限。

圖4 D/t=60圓鋼管混凝土柱MISES應力云圖

圖5 D/t=120圓鋼管混凝土柱MISES應力云圖
4.2.2 方鋼管混凝土柱
不同徑厚比下,不帶肋和帶肋(凸筋間距50 mm)的方鋼管混凝土柱在極限承載力狀態下的Mises應力云圖如圖6和圖7所示。可以看出,添加縱凸筋可以有效改善鋼管部分的受力,使得鋼管受力更加均勻,有效改善了角部出現的應力集中,使鋼管性能得到了更充分發揮;對于混凝土部分,縱凸筋的添加同樣使得受力更加均勻,改善了角部的應力集中現象,但是效果相對不明顯。

圖6 b/t=30方鋼管混凝土柱MISES應力云圖

圖7 b/t=70方鋼管混凝土柱MISES應力云圖
各試件的荷載位移曲線如圖8和圖9所示。可以看到,隨凸筋間距的減小,圓鋼管和方鋼管混凝土柱的極限承載力分別提高了8%和5%左右;當凸筋間距大于200 mm時,其承載力與無肋試件差別不大。剛度也有小幅提升,但不明顯,這與用鋼量的增加有關。同時,縱凸筋的添加在徑(寬)厚比相對較小時有效改善了試件屈服后的變形能力,即使只在間距為300 mm時,其變形能力仍提升了10%,有效提高了鋼管混凝土的變形能力。

圖8 圓鋼管混凝土柱荷載-位移曲線

圖9 方鋼管混凝土柱荷載-位移曲線
為了確認承載力提升是由于用鋼量的增加還是縱凸筋的影響,本文計算了圓鋼管及方鋼管混凝土柱試件單位用鋼量承載力,并進行歸一化處理(以對比試件單位用鋼量承載力為基準,帶凸筋試件單位用鋼量承載力與對比試件單位用鋼量承載力相除,得到歸一化的單位用鋼量承載力),結果如表3和表4所示。可以看出,對于帶縱凸筋圓鋼管混凝土柱,當徑厚比為60時,隨凸筋間距減小,單位用鋼量承載力逐漸降低;當徑厚比為120時,則呈現出相反的趨勢,總體變化區間在-2.9%~0.5%之間。

表3 圓鋼管柱試件單位用鋼量承載力計算結果

表4 方鋼管柱試件單位用鋼量承載力計算結果
對于帶縱凸筋方鋼管混凝土柱,其單位用鋼量承載力變化趨勢存在一定不同:當寬厚比較小(b/t=30)時,方鋼管混凝土柱隨凸筋間距減小,單位用鋼量承載力逐漸降低,與圓鋼管混凝土柱一致;當寬厚比較大時,單位用鋼量承載力同樣逐漸降低,與圓鋼管混凝土柱相反。單位用鋼量承載力總體變化區間在-2.2%~0.2%之間。
綜上,在凸筋高度為3 mm的情況下,凸筋間距在50~300 mm范圍內變化時,帶凸筋鋼板對圓鋼管和方鋼管混凝土柱的承載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相對于用鋼量的提高,其提高幅度并不明顯。這可能是由于帶縱凸筋板上凸筋高度較小,導致凸筋剛度較弱,不能完全起到加勁肋的作用。
為了論證帶縱凸筋鋼板在建筑中應用的可行性,進行了帶縱凸筋建筑結構構件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在驗證有限元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帶縱凸筋鋼板在圓鋼管混凝土柱、方鋼管混凝土柱兩種構件共18個試件的有限元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帶縱凸筋鋼板可以有效改善圓鋼管和方鋼管混凝土柱的應力分布,同時在徑(寬)厚比相對較小時,可以有效提高鋼管混凝土柱的變形能力,提升幅度超過10%。
(2)使用帶縱凸筋鋼板雖然可以提高試件的承載能力,但這主要是由于用鋼量提升所致,其單位用鋼量承載力變化不大,變化區間在-2.9%~0.5%,這可能是由于凸筋板起筋高度較小,不能完全起到加勁肋作用導致的。
(3)為提高縱凸筋板在建筑鋼結構中應用效果,建議進一步進行縱凸筋板軋制技術研究,研究起筋高度大于0.3倍基板厚度、凸筋間距小于50 mm的縱凸筋板的軋制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