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海軍
十年前,調研農村的人都在說,大多數村莊只有“386199部隊”(指農村留守的婦女、兒童、老人)。而近幾年,大多數村莊連這三種人都不齊全了,而是只剩下了老年人。因為十年變革中,小孩子上學基本都去了縣城或是鄉鎮,每一個小孩都要將母親帶到城鎮做陪讀媽媽。
我調查過的村莊,種田的主力軍是“60后”。“70后”還在操持農業的,只有極個別1980年代以來打工失利沒有進城的人?!?0后”人群,經過考學、當兵、打工三種途徑,90%都進了城。而“90后”人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百分百都進城了。
有一個現象,地理位置越偏遠、土地越貧瘠,年輕人進城的心態越強烈。而離城近、產業興旺的村莊,年輕人反而留守較多。農家子弟都在渴望進城,未來的莊稼該由誰來種?有人會說,未來會有“新型職業農民”種田。
這個暢想很好。不過,就目前情勢來看,成就“新型職業農民”的土壤似乎還沒有形成。我們知道,過去40年城市化形成的社會意識,夾雜著人類固有的冥頑不化:人人向往闊氣,城里人鄙夷鄉村的落后,鄉里人向往城市的繁華。真正認可村落的人掀動的逆城市化行為,依然微不足道。比如,石嫣在京郊辦生態農場、二冬在終南山“借山而居”、一些企業改造舊村落變民宿,要么成了大家看熱鬧的網紅事件,要么成了大家休閑玩耍的自然體驗。
暢想職業農民種田的人,目光都盯著美國、日本的農業。美國和日本的農民一個人能養活60個人,產業化程度、產出率高得驚人,的確令人羨慕。但美國的土地條件,我們完全不具備。所以毫無可比性。拉近眼界看日本。日本的農業生活,的確很不錯,農民除了種田賺錢多,日本農民的整體生活狀態也比較悠閑自在。但日本農業勞動力短缺且老齡化嚴重,日本農民平均年齡67歲,完全是個老人農業。這和日本已經進入老齡化的國情是一致的,日本農業人口逐年下降,現在已經跌破200萬。但日本農業現代化程度高,產出高,還是一個農業出口大國。
日本農業較好的發展狀態,依靠的是日本本身的現代化。城市化和工業化是反哺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日本為了發展農業,設置了諸多的農業補貼,加起來有470多種,有人戲稱日本農業是被“寵壞的農業”。盡管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替代了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但中國有著14億人口,而日本只有1億多,平均下來,中國的人均占有量依然小得可憐。中國想“寵”自己的農業,真的是力不從心。日本農業高效的核心因素,還有一條,就是日本綜合農協滲透在各個領域保護農民利益的組織作用,我們要做好農業,必須重建早前被打碎的組織程序。
中國多山地,人均只有一畝三分,在中國講依靠農業產業掙錢致富,只能是癡人說夢。所以,幻想未來有少許職業農民操持農業就能養活整體國人,很不切實際。目下國際糧食危機重重,國人飯碗委以他國的幻想早被掐滅。國際經濟衰敗,過去粗放的對外出口型經濟,已經走不通。就業縮減必然導致打工青年返回鄉村,這也正是我們重塑農業希望的機遇期。
鄉村振興,最大的任務就是把有生力量吸引到農村,讓種田有錢賺,讓農民有尊嚴,讓從事農業工作更體面。自己從不下地勞動,從不熱愛務農,設想別人家的青年又熱愛種田,又勞動很專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這類人真的很不厚道。消除城鄉差距的核心,在于消除城市要素和鄉村要素的不對等,在于建立城鄉勞動價值的平等性,形成城鄉良性互動和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