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組成要素和關鍵資源,隨著社會生產模式的發展而演進,不斷涌現的新材料與現代科技的聯系愈加密切。新材料的發展進步對各個產業領域的生產技術推動作用顯著,其與5G、智能手機、人工智能、汽車、新能源、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高度融合,創新步伐持續加快,新材料各個細分領域的突破正成為科技競爭的勝負手。
一直以來,新材料是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之一,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國力與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全球新材料市場表現活躍,諸多國家都在積極布局發展新材料產業。新材料涉及領域廣泛,一般指新出現的具有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傳統材料改進后性能明顯提高和產生新功能的材料。作為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基礎和先導,新材料具有應用領域寬廣、知識與技術密集度高、與其他產業關聯度強等特點。
新材料可以從結構組成、功能和應用領域等多種不同角度對其進行分類,不同的分類之間相互交叉和嵌套。按照發達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重點,將新材料按照應用領域劃分為十三個大類: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汽車材料、納米材料、超導材料、稀土材料、新型鋼鐵材料、新型有色金屬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態環境材料、軍工新材料。
新材料產業是我國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其所涉產品品類眾多,是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產業領域的關鍵基礎原材料,是我國構筑工業強國的重要抓手。
受益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儲備和廣闊的新材料國內消費市場,我國新材料產業持續壯大,在體系建設、產業規模、技術進步等方面成績斐然,在部分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領域,如人工晶體材料、半導體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細分賽道上,已實現與國際先進水平“并跑”甚至“領跑”。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扶持和下游市場需求強勁的雙重驅動下,我國新材料產業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目前正處于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時期,國產替代需求迫切、市場巨大、進程加速。“十四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產業將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助推產業高質量快速發展,實現“彎道超車”,躋身世界新材料產業強國行列。
作為材料大國,我國材料體系完整,新材料產業集聚效應顯著,細分領域地理分布各有側重。環渤海地區在納米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長三角地區已經形成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電子信息、新興化工等領域的新材料產業集群,珠三角地區在電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領域具有較強優勢。位處西南地區的四川在新材料產業領域具有較強的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釩鈦新材料、鋰電新材料、晶硅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等行業已成鏈成規模發展,納米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材料研制和產業化發展加速。在此情形下,不同省市結合在地實際施策發力新材料產業拓進意義重大。
新型材料作為成都重點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已然走過了一段自主創新、刻苦攻堅的奮斗之路,產業規模不斷擴容、重點企業和項目云屯霧集、新型材料產品應用范圍更加廣泛,在復興號車組、華龍核電等國之重器上都有“成都造”高端裝備材料的加持,成為支撐全市先進制造業及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和“底盤技術”。成都市委市政府著眼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從“謀劃圖譜、引優育強、集聚要素、拓展空間”四方面對產業建圈強鏈作出部署。隨著成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將新型材料列為20個重點產業之一,正著力聚焦產業基礎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持續引育高能級重點項目和鏈主及鏈屬企業,為重點產業發展筑基賦能,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破題解題、見行見效,推動全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向高端化、綠色化、現代化邁進,生動詮釋“材料強基、工業強國”的成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