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澄

新材料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從基礎性、支撐性向顛覆性、引領性轉變。實現產業的可持續創新需要足量的人才支撐,人才是鏈接創新要素、引領技術升級與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將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新材料產業人才培養融合發力是各界深入拓行的重點方向。
國家需求與學界、業界破壁
與快速發展的新材料產業及新材料市場需求相比,我國新材料領域的人才供給存在總量、結構、區域3大不均衡現象,削弱了新材料產業的創新發展動力。新材料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品種類多,生產環節復雜,對各層次、各類型人才需求量較大。此前有數據顯示,新材料作為國家十大重點領域,到2025年人才需求缺口約為400萬人。
一直以來,國家對新材料產業的政策支持、系列傾斜扶持舉措推動了其發展,產業需求亦為材料學科發展注入動力。材料學是新工學的重點建設領域,2017年教育部啟動新工科建設,新材料是其中的重要元素,為材料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催化劑,也為材料學人才的發展創設了更多空間。但現階段,我國相對單一、缺乏靈活性的人才培養模式還無法充分滿足新材料領域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市場需要。有教育界人士已經提出,“地方高校應緊盯國家發展戰略性目標調整、緊盯地方產業的需求,去調整自己的學科、專業設置,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與地方的經濟產業結構要高度契合,實現相互促進、融合發展;要推進校城融合,共享建設資源和福祉,共負社會責任和義務;要促進校城人才交流,互派干部掛職,促進高校與政府之間的掛職銜接。”
以新材料領域的重要力量中科院金屬所為例,其學科布局已形成了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應用和工程化高技術研究并重的立體格局,據介紹,其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能夠及時瞄準國際科學前沿,應用研究、工程化研究和產業化前期研究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需求,重在解決關鍵性的材料技術問題。好在已有多所高校的材料類新工科人才培養采用科教產協同育人的新模式,教師團隊充分發揮新材料領域的“科教+產教”融合優勢,促進科研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實驗,推動創新創業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在人才培養中落實落細。據統計,新材料及其相關產業高層次人才儲量最高的五所高校分別為上海交通大學、中南大學、清華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浙江大學,這些排名靠前的高校在新一輪全國學科評估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均在A-及以上水平,具有強大的學科基礎作為支撐。
面對當前材料類人才培養中存在知識交叉不足、創新能力欠缺、工程實踐薄弱等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加工工程專家謝建新提出,“針對前沿新材料多學科交叉、創新性和顛覆性強的特征,培育交叉融合創新型產業人才,將材料基因工程等前沿共性關鍵技術與產業發展充分結合,以此促進前沿新材料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他建議,“形成以材料科學理論、計算材料學、材料信息學有機融合的材料學科教育新體系和人才培養新模式;造就一批具有材料基因工程新思想、新理念并掌握材料基因工程新方法、新技術的綜合型創新人才隊伍,為前沿新材料的產業基礎能力提升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撐。”
以“人才鏈”支撐“創新鏈”
在多個產業領域,材料學都面臨著技術突破和重大產業發展機遇,以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光電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等為代表的新材料技術創新非常活躍,業界人士指出,“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新工科與新材料的深度融合,社會急需具有新材料多學科交叉知識和卓越工程技術的創新人才。”
有專家呼吁,當下產業發展急需大量的“新工科”人才,但人才需求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需要面向新興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的結構和質量。而且,從供給側看,我國新材料人才培養體系滯后于產業發展需求,新材料人才培養主要依托高校和職業院校,企業內部培養的新材料人才相對占比不高,尚未形成多元化的人才供給模式。
分析當前新材料產業專利數量排名前十的企業名單可知,京津冀地區的大型能源企業專利數量可觀,參與度較高,而長三角地區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方向更偏重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及復合材料,產業技術優勢更為分散,鮮少企業專利數量排入前十。但是,長三角地區是新材料產業創新的重要源泉,在專利數量最多的十大城市中,長三角城市群占據六席,全國占比超過四分之一,發展勢頭與創新潛力強勁。這正得益于長三角智能制造及新材料基地的落地,該基地以社區、校區、園區三區聯動為發展理念,配置區域頂尖資源,匯集世界500強成果轉化加速平臺、頂級高校科研平臺以及優秀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體系,極大地激活了產業創新活力與能力。
眾多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均離不開產業和高校、科研機構的密切配合,產學研依然是緩解企業創新壓力的有效途徑。不止于新材料產業,各個產業領域推動人才建設的同時都需要保障科技成果的應用,“科技成果轉化是立業之本”之說愈顯重要,各地新材料產業發展需營造“產學研共建、研發設計制造共榮、產業鏈共享”的產業生態,積極探索保證科研團隊權益的路徑,最大程度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讓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相互促進。
隨著多地陸續出臺新材料產業相關的發展規劃政策,產業發展規模快速擴大,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隨之不斷上漲。地區經濟活躍度、政府相關配套政策、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等吸引人才的重要影響因素之外,“以賽聚才、以賽助創”是多個產業領域的拓展舉措,比如面向全國高等院校及研究所的材料及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廣東大學生材料創新大賽就是新材料領域的知名賽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