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高明 邵猷芬
走進武寧,仿佛置身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與恬淡。武寧縣是全國首批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和“林長制”的首創之地,國家級生態鄉鎮數量達16個(全縣共19個鄉鎮、1個街道和1個工業園區),因生態優美環境好,被稱為“中國最美小城”。2007年4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武寧時稱贊“山好、水好、人更好”,并題贈“山水武寧”。
近年來,武寧縣堅持以鄉村振興為統領,按照“全域規劃建設、全面管理維護、全新發展經濟、全民共樹新風、全力組織推進”工作要求,緊扣美麗宜居示范縣“八帶頭”建設內容,全面完成178個行政村村莊清潔行動,完成1704個村點村莊整治建設任務,農村戶用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94.65%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明顯提升,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以上。連續五年榮獲全省、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農村建設)工作先進縣,成功創建全省首批美麗宜居示范縣,入選首批美麗活力鄉村+民宿試點縣,并先后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綠化模范縣、全省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省級實踐創新基地、全省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基地等重量級榮譽。
堅持高位推進,夯實組織保障
在武寧縣第十五次黨代會上,縣委、縣政府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創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樣板的創新舉措,作為黨代會提出的“四大創建”之一,這是響應黨中央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偉大號召的實際行動,是武寧縣奮力實現生態強縣、綠色崛起總體目標的現實需要,也與今年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里面提出的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活動不謀而合。為扎實推進創建工作,武寧縣出臺了《武寧縣創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樣板五年行動工作方案》,成立了領導小組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工作專班,提出了五大類29項創建項目,并制定了到2025年完成“1+10+100”的創建目標:“1”為縣本級創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樣板,“10”為創建十個鄉村振興示范鄉鎮,“100”為創建百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武寧樣板”,確保武寧縣鄉村振興工作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爭上游、當標桿。
堅持示范引領,建設美麗鄉村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按照無規劃不建設的理念,聘請高資質、有經驗的設計單位編制了《武寧縣美麗宜居示范縣建設規劃》。結合村莊歷史人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對“幕阜風情”“九嶺風光”兩條風景線和美麗宜居示范村進行高標準規劃,努力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韻”。
二是沿線連片推進。貫徹落實“四精”理念,以兩條風景線建設為中心,以美麗示范庭院為切入點,大力實施潔化、美化、綠化、彩化“四化”工程,成功打造全長110公里的“幕阜風情”和“九嶺風光”兩條美麗示范風景線,沿線村莊新農村建設全面完成,并統籌推進40個美麗示范村莊、40個景觀節點和4000戶美麗示范庭院建設,通過“串點成線”打造出村容整潔、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新家園。
三是做到三個結合。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做到美麗鄉村與產業發展、全域旅游和文化發展相結合,實現美麗鄉村建設“不光有看頭,還要有盼頭”的目標。比如,長水村充分利用林下資源建成食用菌種植基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壯大村有經濟。南屏村、北灣村、東山村充分挖掘秀美的山水資源和人居環境,發展各具特色、文化各異的精品民宿。官蓮鄉東山村成功創建全國3A級旅游景區,羅坪鎮長水村成功創建省級4A級鄉村旅游點,石渡鄉西安里成功創建省級3A級鄉村旅游點。甫田鄉茶棋村挖掘“三賢”文化,建設“三賢”文化廣場;澧溪鎮北灣村建設了浙江移民展覽館;魯溪鎮雙新村建設了茶園博等。通過與產業、旅游、文化的“三結合”,把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
堅持制度創新,落實長效管護
武寧縣以“生態強縣作示范、綠色崛起勇爭先”為總體戰略,依托“五定包干”的原則,探索了一條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新道路。
一是建立健全生態管護制度。本著“依事定員”原則,按照全縣農村服務人口2‰~3‰的比例,全面整合原有分散的、季節性的、收入低的護林員、養路員、保潔員、河流巡查員等隊伍為集中的、全季性的、收入相對合理的專業隊伍,實現“一人一崗、一崗多責”。全縣生態管護隊伍力量由整合前的2219人精減至779人。并將全縣森林資源、河道溪流、鄉村公路、基本農田、秀美農村、園林綠化等生產生活生態通通納入一個立體空間,綜合考慮山林面積、公路里程、河流長度、村莊數量等因素,合理劃分為若干個管護區域。同時,成立縣鄉兩級農村生態環境管護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強化統籌管理。
二是完善資金統籌機制。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整合原護林員、保潔員補助和鄉村公路養護費等,設立縣生態環境管護專項資金,實行專賬管理、專款專用。其中,財政統籌、鄉鎮自籌、群眾有償服務按8:1:1比例分攤。通過系列整合,生態管護員收入有了大幅增長,人均年工資達到2萬元,極大提高了管護員工作熱情。而且,全縣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總投入由原來的每年2000萬元降至1700萬元,政府既集中了工作力量,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減輕了基層負擔,實現資源、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是創新數字管護模式。在省“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臺的基礎上,試點建設了“武寧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信息化平臺”,平臺對生態管護員實行GPS定位管理,利用NB卡牌技術將工作信息數據及時上報匯總調度平臺,通過電子設備的全天侯監控、管護人員的流動式監控、群眾的隨機性監控,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AI”等先進技術,將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的各項工作內容進行可視化管理和調度,凸顯四大特色優勢:快,信息收集反饋快,解決問題到位快,工作效率節奏快;細,工作內容更加細致,責任措施更加細化,管理項目更加細密;全,信息建設全覆蓋,管理服務全覆蓋,防控觸角全覆蓋;專,平臺受理專業,管護人員專職,任務派遣專線。從而能主動發現問題、上報問題、及時處理問題,推動人居環境持續向好。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