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高明 邵猷芬
久雨初晴,陽光正好。走進婺源縣許村鎮,只見流水潺潺,茂林修竹,滿目皆翠,宛若世外桃源。
許村鎮位于婺源縣西南部,距縣城43千米。全鎮土地面積220平方千米,轄許村、洙坑、董家村等13個行政村和中洲1個社區,共6363戶、人口2.1萬人,黨員690名。近年來,許村鎮錨定初心堅信念,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走差異化競爭發展道路,通過強黨建、育產業、淳民風,譜寫了許村鎮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整潔的馬路、干凈明亮的小洋房、美麗的溪河、生機盎然的農田、孩童的歡聲笑語……這曾是許村鎮村民心目中的鄉村振興夢,也是近年來許村鎮政府不懈努力、為之奮斗的目標,而如今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黨建有亮點,讓黨旗飄揚百姓心中
在許村鎮委,我們見到了許村鎮黨委書記詹燁彭。剛剛結束了一個會議,顧不上休息,詹燁彭就聊了起來:“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意味著‘三農’工作迎來又一個春天。鄉村要振興,黨建引領是關鍵。我們的工作內容天天在變,辦公制度卻始終不變,黨建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近年來,為謀劃好鄉村振興工作,許村鎮將黨建作為引領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建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把鄉村振興的美麗藍圖變成新時代農村發展的現實圖景。
詹燁彭認為,基層工作能否作出成效,就是一定要深刻領悟和把握好“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全靠‘領頭羊’”。因此,許村鎮把抓基層基礎、提升黨組織戰斗力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創造了許多亮點。
亮點一:建強建好支部,提升黨組織戰斗力。目前,全鎮各村“兩委”干部平均年齡39歲,每個村班子中至少有一名35周歲以下大專學歷的年輕干部,老中青搭配合理,村班子戰斗力、凝聚力顯著增強。通過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制度,認真組織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干部下村大走訪”等活動,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亮點二:做好陣地建設,增強紅色文化影響力。許村鎮山林郁蔥,卻染不透許村鎮紅色的底色。詹燁彭介紹:“相對婺源其他鄉鎮,許村鎮紅色資源豐富、紅色文化紅火,是許村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因此,許村鎮立足當地紅色資源,以“守好紅色根脈,用活紅色資源”作為工作重點,通過整合優化紅色資源,大力推進紅色名村建設,集中打造了“一址一村一路四園”(縣委舊址、景觀村、紅軍路、鄉村森林公園、農業觀光園、革命烈士陵園、紅軍防空文化公園),打造紅色文化陣地,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文化別樣“紅”。
亮點三:抓責任落實,提高黨員干部執行力。通過完善機關管理制度、村級績效考核、財務管理等制度,依托文明實踐所(站)、紅色教育基地等載體持續深化“廉潔家庭”警示教育,做好日常監督和同級監督,落實落細巡察整改的“后半篇”文章,不斷強化“一崗雙責”意識。堅持不懈加強意識形態建設,依法開展宗教維穩,加強對轄區信教群眾普法,引導依法有序開展活動,進一步強化意識形態建設。
到許村鎮工作后,詹燁彭從鎮長干到書記,瘦了10公斤。每一項工作是不是真正用到了實處,解決了老百姓的難題?大小事都裝在詹燁彭心里。
產業有特色,讓希望根植群眾心坎
產業是地方發展的基石。為推動村民持續穩定增收,許村鎮優先支持帶貧益貧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項目和特色產業。在詹燁彭看來,產業發展一定要堅持立足本地實際,依托資源稟賦發掘比較優勢。許村鎮最大的比較優勢就是森林資源十分豐富,產業發展應該而且必須立足該發展優勢,實現“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在招商引資及產業培育中,許村鎮積極招引有情懷、有實力、有技術的大企業參與開發和建設最美鄉村,將許村良好的生態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
如何招商引資,靈敏的嗅覺很重要。2020年,許村鎮在得知江西省羅山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有意在婺源開展綠色生態產業投資的意向后,第一時間向縣委、縣政府積極爭取,帶領羅山峰企業考察團前往該鎮汾水村、董家村等實地調研,最終確定落戶于董家村猴家塢地塊,確定該項目依托當地豐富的天然闊葉林種植野生土黑靈芝,打造森林康養基地,既能做到用林而不毀林,助推森林經濟發展,又能填補婺西南文化康養游的空白,助力婺源全域旅游發展,特別是靈芝生產采用“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生產模式,可切實帶動農民的積極性,為農民增收,是一個利縣、利民的好項目。目前該項目已成為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是該鎮的又一塊“國”字號招牌。
項目落戶后,許村鎮秉承“一切為了項目,為了項目一切”的服務理念,竭誠為項目的建設營造最優的環境、提供最好的服務,先后協調公路、供電、自然資源局、林業局等部門推進瀝青公路建設及供電電纜連接事宜,總投資19億元的婺芝源鳳凰如意谷康養園項目,簽約兩個月投入超5000萬元,開創了項目推進的“婺芝源速度”。截至目前,項目已投資1.5億元,建有野生土黑芝基地近萬畝,中草藥種植、食用菌種植基地100余畝,活體盆景靈芝種植6萬余顆,靈芝培養棚及觀光棚建設已完成20畝,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近8000萬元,獲評第五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下一步,該項目將主要建設靈芝基地、中草藥基地、林中木屋、靈芝步道、博物館等內容,打造集林下特色體驗、智慧農業體驗、傳統有機農業觀光體驗為一體的“旅游+”綜合項目。
村治有創新,讓幸福流淌百姓心里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詹燁彭眼中,無論角色如何轉變,他始終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層干部,要任勞任怨為許村鎮的長久發展盡自己的力量。詹燁彭說,在基層工作,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化解基層在發展中的矛盾和沖突。
近年來,農村社會的利益分化越來越明顯,化解分歧、構建和諧,已成為農村社會發展的關鍵。詹燁彭認為,對于農村社會矛盾沖突,給予沖突雙方一個平等對話與溝通交流的平臺,讓其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暢通意愿表達渠道是解決農村社會矛盾的根本保障。
許村鎮汾水村在搭建村民溝通交流平臺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汾水村自2018年開始探索“民主協商議事”工作,在縣民政局的指導下,成立協商議事理事會,以“村人議村事、村事村人定”為宗旨,理事會成員廣泛聯系村民收集村民意見,傾聽村民呼聲,鄉鎮村兩級客觀、真實、全面、及時反映村民的意見和建議與批評,同時協助做好矛盾糾紛化解,強農、惠農政策宣傳等方面的工作,切實發揮“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自2021年12月汾水村被確認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點單位”以來,議事廳陣地由村部大樓移至設在村級文化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場所配套設施完全符合村民的需要,能有效發揮村民議事協商平臺的作用。議事協商所需經費有上級文化宣傳部門的獎補,也有鄉賢人士的支持,及村集體資金配套而運轉。幾年來,協商理事會不斷推進議事協商活動制度化和規范化,完善協商議事長效機制,始終以“解放思想再出發、統一思想再提高”的認識,遵循“以人為本”理念,以“公正、公開、公平、透明”為出發點,依托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多種載體,落實“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好商量”的要求,以便讓不同的各方利益主體能夠在現有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共同參與,決定和解決相關的問題和事務,真正解決群眾“感知不充分、結果不滿意”的現實問題。下一步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同時,汾水村更加需要通過議事協商集思廣益,挖掘村里的傳統文化,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產業。
汾水村的幸福變遷只是許村鎮近年來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縮影。記者一行在許村鎮采訪的兩天里,到處可見天藍、水清、景美、人和的景象。許村鎮良好的人居環境,已繪就出一幅環境美、百姓樂的秀美畫面,且日漸美好。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