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近年來,興國縣始終牽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依托脫貧攻堅時打下的產業基礎,深入調研、認真研究,立足縣情實際,確定以蘆筍作為蔬菜主導品種,力爭把興國打造成中國南方重要的蘆筍生產基地,著力開辟一條蘆筍助力群眾增收的產業致富路。
科學規劃布全局
一方面,及時定規劃。主動對接,聘請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專門選派隊伍,為該縣量身打造2021-2025年五年蘆筍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蘆筍發展規模、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等,制定蘆筍全產業鏈建設內容和蘆筍大健康產業工作重點,為全縣特色蘆筍產業發展畫好了規劃圖。另一方面,合理定布局。結合全縣光溫特點、富硒土壤資源等條件,合理劃定發展區域,明確“一核兩翼”(埠頭、社富、杰村片區為核心,興江、古龍崗、梅窖片區為一翼,永豐、均村、隆坪片區為一翼)蘆筍生產核心區,連片打造、示范引領,輻射帶動其它鄉鎮發展蘆筍產業。截止目前,全縣蘆筍種植面積達2783畝,蘆筍正在育苗2000畝。
巧借外力強支撐
積極借好外力,強化科技、人員、技術等支撐。統一技術標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與江西省農科院簽訂技術服務協議,并積極對接贛南科學院等科研團隊和國內頂級蘆筍專家來興指導,制定明確《興國縣綠蘆筍大棚避雨栽培生產技術規程》,在全縣范圍內統一蘆筍技術標準。抓好試點示范。依托江西省農科院技術團隊,在興國拓誠農業產業基地中,打造一個集新品種測試展示、新技術示范和技術培訓為一體的100畝縣級蘆筍示范基地。加強技術指導。從全國蘆筍主產區聘請了10名生產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蘆筍生產技術人員,統一指導標準,加強對菜農的技術指導。同時,舉辦13期培訓班,培訓人員565人次,有效推動土壤改良、優質品種、水肥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措施落實。
真金白銀促發展
拿出資金、項目、政策上的“真金白銀”,全力支持蘆筍產業發展。在資金上,充分用好財政涉農統籌整合資金,投入更多財力向農業產業發展傾斜,其中對蘆筍產業從產業發展獎補、產業鏈建設獎補、產業品牌創建等方面安排近2000萬元。同時,大力撬動金融投入,加大信貸、保險支持力度,積極吸引企業資本、社會資本投入蘆筍農業,共同促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在項目上,為健全蘆筍產業全產業鏈,計劃投入3000余萬元,布局建設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中心,著力提升產品附加值,放大產業效益。投建在縣域范圍內使用的蘆筍產業大數據運營平臺,通過數據平臺監測全縣蘆筍產業基本情況、全年基地指標、技術實施管理情況等,實現數字化管理。在政策上,出臺了《興國縣2021年蘆筍產業發展方案》從基礎設施建設、農戶種植、優質種苗培育、土地流轉、蔬菜產品認證與蘆筍參展推介、防蟲網加裝等各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如種植蘆筍給予2800元/畝獎補;同時,由縣城投公司負責統一建設蘆筍基地基礎設施和鋼架大棚,優先租給蘆筍種植業主。目前,興國拓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已獲得“富硒蘆筍”和“有機蘆筍”轉換認證,并通過廣州海關技術中心質量檢測。
完善機制聚合力
按照“三個一”模式,強化組織領導,整合力量資源,全力推動蘆筍產業發展。抓好一個領導小組。成立由縣長任組長,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興國縣蘆筍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全縣蘆筍產業發展調度和協調;抓好一個專抓機構。調配部分技術人員、業務骨干組建興國縣蘆筍產業發展辦公室,負責全縣蘆筍產業發展督查、指導和政策落實。抓好一個技術團隊。聘請省農科院蘆筍產業專業技術團隊為智囊,為興國縣蘆筍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和技術服務,確保蘆筍產業有人抓、科學抓。
創新模式增效益
按照“公司+合作社+菜農”產業發展模式,興國縣蘆筍產業依托興國縣拓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在全縣組建蘆筍專業合作社5個,帶動33戶菜農發展蘆筍種植500余畝,進入盛產期后(種植后第三年),預計每畝產量3000斤以上,實現畝產值1.8萬元,每畝蘆筍為菜農增收1萬元以上;同時公司種植基地可帶動本地勞動力166人到蘆筍基地就業,每個勞動力年增收2萬元以上。
作者簡介:鐘小強,興國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