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對黨員進行黨性教育是干部教育的重要部分,紅色文化中蘊含的革命精神是中國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基因和血液,其中蘊含的理想信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員。武漢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數量眾多的革命遺址、舊居、博物館、陳列館能提供教學載體,豐富教學形式。充分利用武漢現有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打造黨性教育基地,在黨員干部黨性教育中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和社會效果。
[ 關鍵詞 ]
紅色資源;黨員;黨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D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25
隨著意識形態工作不斷加強,各地紛紛利用地方特色紅色資源對黨員干部進行黨性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紅色資源是特定歷史時期留下的寶貴遺產,是對各級黨員進行黨性教育最好的素材。
1 紅色資源在黨員干部黨性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黨性教育在中國共產黨發展過程中一直十分重要,在各個歷史階段:黨的成立、抗日統一戰線、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以及十九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黨性教育一以貫之,并不斷對黨性教育的內涵加以繼承,進行調整和發展。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貫穿其中不變的主線是黨和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黨員干部要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除了加強理論學習,還要不斷加強黨性教育。共產黨員的黨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能自發形成,更不可能一勞永逸,只有持續學習和不斷鍛煉,與時俱進,才能永葆黨員的先進本色。新形勢下面對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新要求,各地紛紛依托本土特有紅色資源,不斷探索黨性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
1.1 紅色資源為黨性教育提供鮮活素材
紅色資源是近代革命先烈在革命時期留下的革命文物、革命遺址,還包括革命人物的精神等這些寶貴的資源。紅色資源承載著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和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反映出中國人民在捍衛民族獨立、國家尊嚴過程中進行的不懈探索,展現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是黨員干部進行黨性教育的鮮活教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史、革命史、斗爭史真實地保存并記錄在各地的紅色資源中。“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各地紅色資源承載的歷史是不可替代的,能為黨員黨性教育提供源頭活水。
黨性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導黨員領導干部飲水思源,提高思想認識,補精神之鈣。在黨的理論教育中,黨史、黨的理論等都有相應的專題課,黨性教育則有所側重,通過歷史事實、人文思想進行熏陶,紅色資源中真實的歷史場景、宏大的敘事、感人的故事在黨性教育中有極大的優勢,能夠春風化雨般地打動人、感染人。紅色文化資源是老一輩革命者在探索道路和建設社會歷程中留下的寶貴財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經驗教訓,這些革命和執政經驗對于黨員干部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在當前重溫黨的“初心”和“使命”的背景下,各地的紅色資源顯得尤為重要,這些活生生的歷史足跡,能讓黨員干部重回歷史現場,感知當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和人民群眾的幸福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革命精神。
1.2 紅色資源為黨性教育提供豐富的形式
紅色資源內容豐富、感受直觀、感染力強,特別適合作為黨員黨性教育的載體和內容。各地紅色資源的載體多為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烈士陵園等,這些紅色資源中的陳列品對應著相應的歷史人物、革命大事,每一個紅色歷史文物都有其獨特的來歷,人們很容易通過這些文物陳列品感受歷史,感受先輩的精神,產生情感共鳴。
紅色資源展示具體體現為照片、信件、雕塑、模擬場景等,這些真實的圖片和實物文物配合相應的情景,利用現代化的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能再現歷史場景,將這些紅色資源進行提煉,通過展示和講述的方式展現出來,能夠達到感染、鼓舞、教育的作用。廣大黨員干部在這種紅色事跡發生地或紅色文化展覽地進行黨性教育,效果更加明顯,能夠通過感受和體驗,在嚴肅的環境中被感動、被熏陶,得到精神的升華,從而達到提升黨性修養的目的。黨員干部黨性鍛煉不同于黨的理論學習,它需要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需要切身感受和感情升華,利用紅色資源打造體驗式的教學方式是黨性教育非常好的教學方法。
2 武漢紅色資源狀況
武漢不是革命老區,但作為中部最大城市,九省通衢,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擁有并保存豐富的紅色資源,早在20世紀 80 年代就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考察時指出:我們共產黨對黨員進行黨性教育本身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各地如何挖掘好地方上獨特的紅色資源,將其轉化為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素材,是一項重要、長遠且有意義的工作。武漢現存的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新時期開發和利用好武漢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積極的意義。
紅色資源反映政治內涵、民族精神和歷史文化。狹義上的紅色資源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但黨的思想、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歷代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前仆后繼、不斷抗爭,先后嘗試各種辦法都沒能力挽狂瀾,化解中華民族面臨的危機。探索的過程以及黨的創立發展這段歷史中凝結著革命者的智慧和精神,后來革命戰爭年代以及和平建設時期中總結出的經驗都是紅色資源中“活的靈魂”。所以用于黨性教育的紅色資源可以涵蓋中國近代史至當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武漢有著“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早在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在武漢建立槍炮廠,漢陽造步槍就讓武漢聞名海內外,漢口開辟通商口岸后,經濟高度繁榮,曾有“東方芝加哥”之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 2000 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武昌首義廣場是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的起義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武漢一度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中國共產黨在武漢領導人民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抗日戰爭時期保衛武漢,無數革命者和抗戰者在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為民族獨立和解放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新中國成立后武漢的工業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的創業史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武漢城區分布著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舊址,目前這些紅色遺址和陳列館開發利用狀況不同,主要依托政府和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有些地方如五大會址、毛澤東舊居等也常用來對黨員干部進行黨性教育。武漢紅色資源主題線索明顯,歷史內涵豐富且深厚,分布密集,易于整合,相比國內其他城市并不多見。
3 利用武漢紅色資源進行干部黨性教育的有效途徑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用中國近代史這個紅色教科書對黨員進行黨性教育,需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利用現存紅色舊址對照相關史料整理開發。在整理史實史料的基礎上,需要著眼于用黨的優良作風教育人,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人,要注重挖掘利用史實史料中鮮活的故事感染人,用革命者的精神鼓舞人。用生動的歷史講述中國共產黨的精神,這樣才更切合黨性教育的需要。
3.1 高質量挖掘武漢紅色資源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通過革命遺址、遺存物品、書信照片、歷史文獻等物化形態保存在紀念場館和陳列館,這些都是現存紅色資源中所蘊藏的精神內核,可以說紅色精神是紅色資源的靈魂和核心。利用紅色資源進行黨性教育需要立足紅色資源保護的基礎上,在深入挖掘和不斷講述中,讓現有紅色資源“活”起來。在深入挖掘過程中應力求真實、豐滿、科學。
利用好武漢現有紅色文化資源,讓革命先輩留下的紅色精神成為黨性教育的“源頭活水”,相關部門應立足本土特有紅色資源,研究、挖掘相關史料,在新時代講好紅色故事,讓承載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綻放出獨特的精神魅力,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能成為廣大黨員干部錘煉黨性、堅定信念、干事創業的動力源泉。
近年來,武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讓一個個紅色資源鮮活起來,例如積極開發“武昌紅巷片”“中共中央武漢舊址片”的紅色資源;積極籌建“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武昌江灘粵漢鐵路文化公園”等紅色遺址,加大資金投入,保護與修繕紅色遺址,為挖掘紅色資源、講述紅色故事提供了相應的物質基礎。但如何更好地挖掘紅色資源,講述紅色故事,需要用心、用情、用功來學習歷史、講述歷史,需要從小處著眼來詮釋共產黨人的革命情懷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講述紅色故事,可以在革命博物館、展覽館和舊址進行,適當展開重溫歷史、傳承革命精神的活動,深入挖掘武漢紅色名人和與之相關的外延故事,結合史料和實物進行講述。還可以用生動的故事來提煉主題,系統地串聯起武漢紅色資源,采取橫向印跡的視角,為武漢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提供新內容和新載體。
3.2 高標準建立黨性教育基地
武漢紅色資源十分豐富,各種革命遺跡、會址、故居、墓碑等各具特色,涵蓋面廣。挑選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場館打造成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能拓寬黨性教育的渠道,創新黨性教育的形式,將獨具特色的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黨性教育資源,能更好地感染學員,提升教學效果。現場教學、現場感受是黨性教育課堂有效的延伸。用好武漢“家門口”的紅色資源,高標準打造黨性教育基地,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整合資源,因地制宜,致力于把前來學習的黨員干部帶到歷史情景、歷史敘事和歷史結構中去認知和感受。
建立一個好的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就必須有鮮明的教學主題、成熟的教學方案和教學形式,這涉及黨史、黨建、黨校、文化等相關部門,需要各方協調規劃統籌推進。遺址、舊居、紀念碑以及相關的實物、雕塑、照片、景觀等能提升教學的感染力,借助聲光電、實景演出等現代化表現手法能夠更好地彰顯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時代感。
3.3 高水平開發黨性教育相關專題課程
紅色資源給黨性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鮮活的場地。近年來,各地相關黨員教育培訓部門在教學專題和教學方式上也不斷創新,參觀、講解等形式依然是主要的黨員黨性教育方式。整合資源依托專業的歷史社科研究團隊、黨校師資力量,挖掘和整理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經典故事,共同開發相關的專題課程,運用體驗式、情景式教學方式,讓學員在紅色遺跡現場能接受到專業的課程,收到的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例如位于武昌都府堤路的中共五大會址,結合會址以及會址現場的歷史材料,可以開發黨內監督、從嚴治黨相關專題課程,理論聯系現場,會址中的紅旗、標語、圖片以及歷史陳列能加深理論理解,更好地提升黨性。本土的紅色資源轉化為“本土教材”、開發專題課程更要接地氣,對本土的黨員干部更有教育意義。
紅色文化資源是地方特有的寶貴精神財富,當前,武漢挖掘、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用于黨性教育大有可為,推進這項工作需要充分發揮各區各級黨政部門和黨校的力量,相關部門共建共管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搭建黨性教育新平臺,注重政治引領的同時考慮社會效益,堅持高標準開發和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價值和社會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陳世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
[3]李霞. 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
[4]張泰城. 紅色資源是優質教育資源[J]. 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1):14-18,36.
[5]崔媛媛. 革命紀念館在紅色教育中的作用[J]. 學習月刊,2018(7):31-32.
[6]賀先平. 挖掘革命傳統資源 深化領導干部黨性教育[J].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22(2):92-96.
[ 作者簡介 ]
蔡艷菊,女,湖北潛江人,中共武漢市漢陽區委黨校,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黨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