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 劉智遠
[ 摘要 ]
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是思政課教學的必經階段,也是每一個思政教師都要完成的教學任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做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學方式、教學語言等方面做出努力。
[ 關鍵詞 ]
思政課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轉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37
1 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理論分析
在美國拉斯韋爾提出“5W”分析法之后,該方法廣泛應用于項目、工序等方面的研究,是一種較為成熟、較為普遍的分析方法。本文采用“5W1H”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全面地對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進行理論分析。
1.1 “5W1H”分析方法
“5W1H”指的是What(什么)、Who(誰)、Why(為什么)、When(何時)、Where(何地)、How(怎樣),“5W1H”分析方法是指通過What、Who、Why、When、Where和How等六要素進行分析。筆者通過“5W1H”分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包括What轉什么、Who誰來轉、Why為什么轉、When轉化的過程是什么樣的、Where向何處轉、How怎么轉,在此基礎上解決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什么、轉的基礎是什么以及向何處轉的根本性問題。
1.2 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理論分析
1.2.1 What:轉什么
弄清楚教材體系向轉學體系轉什么,得明確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含義和區別。
教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材泛指講授內容的材料,包括教科書、教參、課件、課程標準等資源,狹義的教材僅指教科書,本文的研究基于狹義的觀點。教學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學指的是教育者指導學習者的活動,狹義的教學僅指學校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或技能的活動,本文采用狹義的觀點。綜合以上定義,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指的是以教材為載體的知識體系向教師教學實踐的知識表達和傳播體系進行轉化。
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區別。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只有一字之差,看似區別不大,但實質上兩者相差甚遠,弄清楚二者區別有利于提升轉化的效果。思政課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從形式上看,教材體系是一種以文字為載體的靜態體系;而教學體系是一種師生互動的實踐體系。二是從內容上看,教材體系的內容較為抽象,理論性和概括性較強;教學體系則需要理論和具體事實相結合,有理論深度也有現實的溫度。三是從對象上看,思政課的教材是統編教材,無論本科、專科,無論哪一任課教師,無論學生何種專業,都使用同一本教材;教學的對象則是具體的學生,需要考慮學生的專業、基礎、學習特點等等。四是從結構上看,教材的結構非常嚴謹,邏輯性強,涉及面廣,結構相對固定單一;教學體系更加靈活多變,不必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難點,不減重點、不避難點。五是從語言上看,教材體系主要是書面語言,語言規范嚴謹;教學語言則千變萬化,或通俗或典雅,或幽默或理性,或嚴肅或煽情,應該易于學生的接受和認可。
綜上,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在形式、內容、對象、結構、語言等方面有很大差異,這就意味著教材體系必須向教學體系轉化,那轉什么呢?筆者認為在內容、語言、方法等方面都要有所轉化。具體包括:教學內容,包括教學重難點的確立和突破,教學內容的選擇和重組;教學方式,恰當選擇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教學語言,將教材語言向教學語言轉化。在這三者中,教學內容起到統領作用,教學語言和教學方法的轉化應該是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的。
1.2.2 Who:誰來轉
由誰來轉,這個問題比較明確,轉化的任務主要由思政課任課教師來承擔。教師是否進行了轉化,轉化的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無論是教學內容的優化,還是教學語言的使用,抑或是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由任課教師來完成,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在轉化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1.2.3 Why:為什么轉
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區別決定著教材體系必然向教學體系進行轉化,這也是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必備良策。筆者認為,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區別主要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思路不同。思政課教材是集國家之力編寫的理論著作,是專家將個性經驗上升為共性經驗的過程,既然是共性經驗的歸納總結,就要求教材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而教學是教師將共性經驗分化為學生的個性經驗的過程,由于學生缺少相關實踐,要想使學生接受和認可共性經驗,必須將教材體系進行細化、具體化,否則就是照本宣科,使教學枯燥乏味、進而失去思政課的實效性。
二是要求不同。教科書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是系統闡述某一學科的理論體系,多采用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形式,要求做到邏輯嚴謹、內容全面、語言準確、理論科學。因此,教材具有較高的抽象度和理論性。雖然2021版的思政課教材對此作了相應調整,增加一些案例、圖說,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但總體來看沒有根本改變教材的這一特性。而教學是師生互動的實踐活動,具有即時性的特點,為了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接收消化教師傳遞的信息、進而掌握知識技能,要求教師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理論知識表達清楚。
三是對象不同。思政課教材是統編教材,面向所有高校和專業,沒有辦法顧及學校、專業的差異性。教學面對的是學生,必須考慮基本學情。例如,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是一所醫學類學校,教學內容就應該增加一些“醫味”。簡而言之,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是適應教材統一性和學生差異性的必然要求。
1.2.4 When:轉化的過程是什么樣的
筆者認為,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環節一:做好頂層設計。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是有意識的行為,每個教師都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上進行轉化。在轉化之前應該從全局出發,通盤考慮轉化的流程、步驟,為轉化的實施提供指導。
環節二:精準設定目標。目標是轉化的前提和根本指向,在轉化之前,任課教師應了解課程標準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將目標細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
環節三:全面實施轉化。這是轉化的關鍵環節,具體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學方法、教學語言等方面。一是做好教學內容的優化。教材體系是教學體系轉化的基礎,優化教學內容要求教師精讀教材,理解教材體系的邏輯和內容。通過這部分轉化,教師將教材內容轉化為自身的知識內容。二是做好教學流程的設計。在優化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教學重難點,合理規劃各部分教學內容。三是做好教學方法的選擇。結合教學內容,恰當選擇教學方法。四是做好教學語言的轉化。教材語言和教學語言有差別,語言又是教學最為重要的表達載體,所以教師必須要做好語言的轉化。
環節四:形成轉化成果。將以上三個環節的轉化形成文本材料,一般來說,包括教案、講稿和課件。轉化成果的形成,標志著通用的文本資料向個性化的教學資料的轉化的完成。
1.2.5 Where:向何處轉
向何處轉關系到轉化的實際效果,這個問題沒搞清楚,可能會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產生都是為了更好地實施教育活動以進行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素質,所以向何處轉在于學生的發展和提高。按照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也是目前大多數教學采用的三維目標,向何處轉在于學生認知、情感和技能的構建和發展。所以,思政課必須關注學生現有的實際認知和需要,將現有的教材體系和學生的實際認知和需要相聯系,否則,學生就會覺得思政課程枯燥無味,抑或是離自己很遠,從而影響到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通過向何處轉的分析,我們也可以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理解為,教材編者(專家)的認知體系通過教師的教學實踐遷移到學生的認知體系當中,并且內化為學生的價值體系和行為體系。
1.2.6 How:怎么轉
結合轉化的過程,思政課教師在轉化中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在頂層設計環節,要做到整體考慮、心中有數,至少需要考慮以下幾點:教學目標的設定、基本學情的了解、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語言的采用等等。缺少這個環節,教學轉化效果會受到不利影響。
二是在目標設定環節,做好目標設定要做好以下三點:一是要研讀本校的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二是深入了解學情;三是不能簡單參照教參確立重難點,而是要考慮課程目標和基本學情。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對癥下藥。
三是在實施轉化環節,要做好以下幾點:在教學內容方面,教材是轉化的基礎,對教材的不同理解會直接影響轉化效果,要不斷增強對教材的研讀。不同的教師對教材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僅了解教材內容,有的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有的對教材進行深入剖析,明確教材內容的意義。很明顯,我們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剖析,這是實現轉化的基礎。在教學流程方面,合理規劃教學內容的分配和時長,部分教師沒有做好這一環節,而是自己會講什么就講什么,易造成教學分配不合理、逃避難點等問題。在教學方法方面,要了解教學方法的特點和要求,做好教學方法的選擇,發揮教學方法的使用效果。在教學語言方面,在轉化的過程中要遵循科學性、靈活性和通俗性等原則。
2 關于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建議
結合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流程,思政課教師要在頂層設計、目標設定、實施轉化、轉化成果四個環節做出努力,其中環節三在轉化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在轉化實施環節要做到“四個三”,即“三近”“三透”“三多”“三化”。
2.1 教學內容優化要選擇“三近”標準
“三近”標準是指教師要選擇貼近時代、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每所高職院校都有自己的學情特點,思政課一定要結合學情進行內容優化。例如,教師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講授職業道德時,可以結合學生專業進行進一步講解,關注學生專業所需要具備的職業道德,筆者所在單位為醫學院校,雖然護理、藥品、口腔、臨床醫學等等都是醫學專業,但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有所差異的,思政課教師一定要促進思政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融合發展。
2.2 教學流程設計要堅持“三透”原則
“三透”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流程中要吃透、問透、講透。吃透教材是基礎,教師要先仔細研讀教材;而是否做到吃透可以嘗試問透,例如這部分內容說的是什么,為什么放在這講,前后之間的邏輯是什么,這部分內容對學生有什么意義,通過問透有利于教師吃透教材;在吃透和問透的基礎上嘗試講透,即備課階段要試講。“三透”原則做好了,教學流程會更加科學,教學內容安排會更加合理。
2.3 教學方法使用要采用“三多”方式
“三多”方式是指教師要注重多形式、多參與、多互動的教學方式。多形式是指教學方法應該多種多樣,綜合采用案例法、討論法、情境法、講授法、探究法等等。多參與是指擴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可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同時輔之相應的評價、鼓勵措施。多互動是指信息的雙向流動,教師不能只從自己出發,一定要關注學生,深入了解學生的疑問,回應學生。
2.4 教學語言表達要注重“三化”策略
“三化”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學語言表達方面要注重變化、轉化、默化。變化是指教學語調應該抑揚頓挫,不能一層不變;轉化是指要將教材語言進行轉化,可采用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趣味、化理性為直觀、化復雜為條理、化俗套為現實、化分散為綜合等方法;默化是指教師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不僅要注重有聲語言,也要注重無聲語言。
參考文獻
[1] 江宏春,李元峰. 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基于《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教學的思考[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6, 32(2):114-119
[2]張建國. 有理、明理和化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有效轉換的三個維度[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8(1):81-84.
[3]宋友文,王易.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研究[J]. 中國高等教育,2019(6):57-58.
[4]龍屏風. 高職思政課教材體系轉向教學體系的行動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 2017, 38(29):49-53.
[ 作者簡介 ]
劉翠,女,遼寧葫蘆島人,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劉智遠,男,河北滄州人,滄州市運河區頤和中學,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 項目名稱 ]
滄州市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10107),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中國共產黨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的百年歷程和基本經驗研究》(項目編號:202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