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人才隊伍建設是國家始終堅持的重要發展戰略,更是高校實現現代大學建設的動力源泉。本文以法制視角為切入點,重點闡述我們人才工作法制化現狀,分析法制化方面存在的問題、產生原因,以及規避問題的必要性和主要工作建議,深入思考“法制”建設與“人才工作”的關聯系性,以期實現在法制框架下構建更加完備、規范的高校人才工作體系。
[ 關鍵詞 ]
法制;人才工作;高校
中圖分類號:G9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44
當今社會,“搶才”大戰愈演愈烈,全球化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樹立一個更為科學、新穎的人才工作理念迫在眉睫。十九大以來,國家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依法治國是推進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其中法制化建設則是其必要路徑。新時期,“人才強?!币殉蔀楦鞲咝5闹匾獞鹇裕ㄔO一支數量充裕、素質較高、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成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v觀各高校目前人才工作情況,引進人才如同“風險投資”,人才培育也還存在許多漏洞,那么只有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立法,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工作法律體系,進一步提升人才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法制化,才能切實提升人才工作質量。因此,“人才工作體系”構建和“人才工作能力”提升問題也非常需要大家給予一定的關注和思考。本文把“法制”作為這兩個問題的連接點,以期探析人才工作法制化對高校提升人才工作科學性和規范性水平的促進作用。
1 我國人才工作法制化現狀
近年來,我國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基本形成了包括國家和地方立法組成的人才法律法規體系。從縱向角度看,形成了包括人才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各種規范性文件。從橫向角度看,形成了包括人才培養、選拔使用、考核獎懲、福利待遇、流動等各環節的法律法規體系。從重要發展進程角度看,2003 年,我國第一次召開全國性人才工作會議,并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大人才工作立法的力度,圍繞人才培養、吸引、使用等環節,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人才工作法律法規體系,標志著我國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設邁入新的歷史時期,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法制化框架;2010年,國家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頒布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該文件是我國快步邁入世界人才強國的重要行動綱領,標志著我國人才工作逐步走向更為完善的法制化、科學化和規范化道路;2021年,國家召開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會議名稱從“全國人才工作會議”變為“中央人才工作會議”,進一步凸顯黨管人才原則,鮮明體現黨中央將人才工作擺在治國理政全局中重要位置的深刻考慮,進一步強調通過法制保障人才隊伍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家法制化進程既為高校人才工作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挑戰。從客觀上看,目前我國人才工作法律體系還不能較好地滿足現代化大學建設和實施“人才強?!睉鹇砸?,結合高校人才工作建設實際,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法制體系還不夠完備和健全
目前我國關于人才的相關規定主要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等國家制定的單行法、行政法規、規章中,體系性還不夠強、數量還顯不足,存在“零散化”“碎片化”等現象。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我國還沒有專門的人才工作立法,沒有出臺具有基礎性和綱領性的基本法律,立法層次有待提升,綜合性還有待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我國還沒有圍繞人才引進、流動、評價、激勵等環節的立法,針對人才評價和人才激勵等方面的立法存在“空白區”,國家和地方雖然有較多的人才政策,但及時上升為國家和地方立法還不夠,存在不均衡、不系統和覆蓋面不全等現象。法律法規的不足或缺失不僅影響高校人事人才制度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新開展人才引育、人才評價等工作。
2.2 法制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足
由于人才立法的專門化不足,使得現有的人才相關法律法規中有些內容在實體和程序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人才工作法制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主要目的不夠明晰,法律責任規定不夠明確,禁止性和懲罰性規定相對不足,程序設計方面也存在缺失或不規范等問題。隨著人才隊伍建設發展,人才立法缺乏科學性、可行性和強制性等問題將日益凸顯,同時,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法律法規清理和修訂不及時也是導致其解決實際問題操作性不強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才法律法規權威性和約束力不夠不僅使得在人才工作實踐中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且容易給高校帶來選人用人風險,不利于良好法制氛圍的營造。
2.3 法制理論和實踐質量有待提高
一方面是我國人才工作立法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人才學和法學方面專家學者的參與度還不夠深、不夠廣,使得現有人才工作立法研究的前瞻性還稍顯薄弱,沒有發揮理論研究促進我國人才法制建設工作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在法制實踐中普遍存在人才工作實踐質量不高的問題,包括有些立法規定相互矛盾、沖突,有些政策性色彩較濃,有些出現規定不夠具體、不夠嚴謹或者不夠合理等問題,有些存在內容滯后或超前以及缺乏操作性等問題。
3 推進法制化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人才工作的背景和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才工作的內涵和對象不斷拓展,現有人才法制化建設已經不能滿足人才事業快速發展需要。抓人才才能促發展,強人才才是強實力,因此,法制化建設對高校人才隊伍建設更加重要和緊迫。
3.1 國際化競爭的需要
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加劇,各國對人才的爭奪進入白熱化階段,其中人才法律和人才制度的競爭已然成為更加關鍵的環節。目前,與發達國家人才法律體系相比,我國的人才相關法律法規還遠不能與發達國家抗衡。
3.2 強化黨管人才的需要
一方面法律是國家意志的表現形式之一,法制則是國家政治最堅實的基礎,因此法律就是開展國家人才工作最高權威的手段。另一方面黨管人才就是要“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其中 “管政策”是重要內容之一,其主要要求就是通過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工作法律體系來提升人才隊伍建設水平。
3.3 實現持續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實現國家“十四五”發展目標的關鍵是法律法規的支撐和保障,加快人才工作立法不僅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人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途徑。從高校角度看,人才成長的“軟環境”和“硬環境”都需要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范以及保障,這也是實施“人才強?!睉鹇缘谋赜芍?。
4 主要工作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法治環境才是人才發展的最好環境。全面推進法制化建設、強化人才工作立法是推進高水平人才隊伍的重要保障。為充分發揮法制化建設對人才事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切實增強市場對人才資源的配置和調節作用,更好地保障各類人才的權益,推進高校邁向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之路,建議通過以下方式進一步提升人才工作的法制化和規范化水平。
4.1 提升人才工作質量,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
貫徹黨管人才原則,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最大限度地開發人力資源,推進人才國際化,努力滿足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人才需求。因此“黨管人才”是推進人才工作專門立法的根本原則,是堅定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根本保證,也是加速形成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的重要手段。因此,持續增強高校人才工作效能,首先要在嚴格貫徹落實國家最高法——憲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則基礎上,進一步實現“黨管人才”與“人才法制”的有機結合,探索實現人才工作的政治屬性與人才立法科學屬性的有機結合,逐步實現法律的規范性調整與政策的多樣性引導的有機結合,統籌實現市場調解與政府管理的有機結合,切實推動“黨管人才”原則的法治化與規范化水平。并立足高校實際,通過環境凝聚人才、法制保障人才的方式,推進人才強校戰略的縱深開展。
4.2 提升人才工作質量,根本是健全人才工作法律法規體系
人才工作法律法規體系應該包括人才培養開發、引進和流動、評價和激勵、服務和保障等內容。一方面開展人才專門立法是完善人才法律法規體系的基礎,開展人才專門立法就是要在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單行法的基礎上,盡快出臺層次更高且更具有統領性的基礎法律,同時積極在其他調整人才的“空白領域”盡快出臺新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是要立足我國當前人才事業發展實際,及時開展人才法律法規清理工作,對現有人才政策法規的科學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梳理,評估、修訂和完善,廢止無效和失效內容,提升人才法律法規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人才工作法制化更加與時俱進,更能適應新形勢下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的各類需求。
4.3 提升人才工作質量,重點是豐富法治實踐
一方面是要明確人才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調整主體的各類法律關系,使人才工作法律法規內容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是要在動態發展中提升立法質量,如提升高校人才工作管理隊伍法制化素養,規范法制化工作運行程序,為人才工作開展提供好法制服務和保障,確保各項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再通過把成熟的人才政策及時上升為行政法規,把成熟的行政法規及時上升為單行法律,切實增強其調整范圍和規范力度。最后是放寬規制、鼓勵創新,允許各地方、高校等大膽開展人才工作法制實踐,堅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抓住主要矛盾、關鍵問題,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才工作法制化品牌,持續鼓勵《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等人才工作的“及時雨”落地,推出“保護”“放權”“激勵”“破墻”等務實舉措。甚至可以讓地方法治實踐適度突破上位法的制約,讓區域立法先在地方試行,結合實施效果再行推廣。
4.4 提升人才工作質量,核心是加強法制理論研究
一方面是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開展人才工作法制化研究,切實增強人才憂患意識,確立科學的人才發展觀念,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構建符合我國發展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工作法制理論研究體系。另一方面人才工作法制化離不開人才理論的指導,人才理論的創新有賴于高層次研究人才隊伍的開發,而人才隊伍的建設則有賴于相關研究體系的豐富發展和不斷完善。因此要鼓勵學者,尤其是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人才發展客觀規律開展人才工作法制化理論研究,努力培養造就一批熟悉和堅守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和后備力量,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響的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通過歸納總結科學的人才工作各類專業知識,確保理論研究的針對性、科學性、創新性和前瞻性。最后是梳理分析我國人才法制化現狀,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借鑒國外人才工作法制化研究中先進和成熟的理論,圍繞研究領域的基本問題進行長期跟蹤研究,系統思考、整體推進,明確研究的基礎性、關鍵性和突出性問題,為人才工作法制建設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沈榮華. 人才立法與規范管理[M]. 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
[2]李成武,潘晨光.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才工作簡史[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南連偉. 我國人才法制建設的歷史進程[J]. 中國人才(上半月),2014(9):29-31.
[4]袁娟,南連偉,陳璐維. 人才法制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 中國人事科學,2018(4):50-56.
[5]張燕. 淺析高校人才引進的風險與防范[J]. 技術與創新管理,2006(5):65-66.
[6]丁向陽. 我國人才政策法規體系研究[J]. 中國人才,2003(10):47-50.
[7]蕭鳴政,韓溪. 改革開放30年中國人才政策回顧與分析[J]. 中國人才,2009(1):12-15.
[8]王麗娜. 變遷路徑·演進機制·體系框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才政策的歷史演進分析[J].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76-82.
[ 作者簡介 ]
趙婧,女,內蒙古興安盟人,桂林理工大學,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法學、人事人才管理。
[ 項目名稱 ]
廣西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原廣西高校科研項目)“廣西高校高層次人才引育的瓶頸與對策研究”(2020KY0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