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互聯網+”醫療作為新興行業,為我國醫療行業的發展前景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本文認為廣州市目前的互聯網醫療發展存在四大特點,醫院參與度高、智慧醫院普及度高、人工智能爆炸性增長,用戶群體以中青年為主。然后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法歸結出廣州市互聯網醫療發展的現實困境,主要是公眾認知度弱、信息管理與保護安全性脆弱和政策法規存在漏洞。接著,本文提出促進廣州市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建議,本文認為應提升民眾健康意識,創新看病新思路;建立嚴格規范,強化醫療數據的安全穩定性;完善政策法制體系,優化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方向。
[ 關鍵詞 ]
“互聯網+”醫療;醫療服務;公眾認知;信息安全
中圖分類號:R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57
1 我國“ 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歷程
1.1 起步期:信息服務階段
“互聯網+”醫療自20世紀80年代起便有政策支持,在應用醫學領域早有投入使用。起步期的互聯網醫療雖然只是依靠互聯網提供醫療知識查詢等服務,但是卻為往后互聯網醫療的蓬勃興起奠定了政策基礎。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醫院信息化建設的起步,患者通過互聯網可享受醫療資訊、預約掛號、導診平臺等服務,拓寬了醫療信息的傳播渠道,保障了醫療信息的暢通性,實現了患者與醫療信息的對接。
1.2 發展期:咨詢服務階段
隨著社會需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老齡化的加劇,在醫改體制中,互聯網醫療在國家政策中受關注的程度愈來愈高。在國務院政策的推動下,保險業、醫療業、互聯網業等行業逐步依托行業資源和自身優勢開始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互聯網醫療進入發展期。
1.3 探索期:診療服務階段
互聯網行業的快速崛起,為互聯網醫療提供了技術支持,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逐步多元化,并且隨著網民用戶的增加,互聯網醫療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在探索期,互聯網醫療實現了患者與醫療機構的對接。患者在互聯網技術和大醫院優質醫療服務的支持下,可享受AI(artificial intelligent)問診、電子病歷、電子處方等醫療服務。
1.4 前進期:智能醫療服務階段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高達11.86億,覆蓋所有地區,約占全國人口的85 %。國家對互聯網醫療的高關注度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成為互聯網醫療前進發展的動力,一卡通的出現和普及更是加快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進程。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領下,互聯網醫療進入前進期。
2 廣州市“ 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實踐進展
2.1 多家醫院共同參與,涵蓋范圍廣
2018年6月5日,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廣東省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旨在推動“互聯網+”醫療的科學持續發展。政策的出臺,促進了廣州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例如行業占有率較高的“好大夫在線”平臺,合作的廣州市內的醫院共有138家,范圍涵蓋44家三甲醫院、11家三級醫院、37家二甲醫院、7家一甲醫院和2家一級醫院。
2.2 智慧醫院普及程度高
通過互聯網醫療,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使基層的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醫院的患者也能享受同等的醫療服務,解決了醫療資源不平衡的問題,突破基層醫院的短板。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是國內首家引入第三方滿意度調查的醫院,聽取患者的評價和反饋,對改善醫療服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優化患者就醫流程有很大意義。在費用結算方面,廣東省人民醫院是市內首家通過線上線下醫保實名認證統籌結算的醫院,醫院內的一站式自助終端集預約掛號、報告打印、費用結算等重要功能于一體,革新了傳統的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就醫方式,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支付方式,提高就醫效率,滿足患者需求。
2.3 用戶群體以中青年為主,逐步向中年人滲透
從年齡分布上看,與全網用戶相比,用戶年齡偏大,集中在24~40歲及以上人群。24~30歲人群是互聯網醫療的主力用戶,2017年占比達36.56 %。與2016年相比,31~40歲用戶占比有所增長,使用互聯網獲取醫療服務的意識正在提高,健康需求增加,且互聯網滲透性強,未來將成為互聯網醫療的主要用戶。
3 廣州市“ 互聯網+”醫療發展的現實困境
3.1 公眾認知度弱,普及性低
根據中國互聯網醫療年度綜合分析,28.84 %的公眾支持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發展,認為其可以解決傳統醫療模式帶來的諸多弊端;58.49 %的公眾認為部分醫療可以互聯網化,但是要保留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7.55 %的公眾認為無所謂,5.12 %的公眾反對互聯網醫療,認為傳統醫療體系不可取代。對于不愿意接受互聯網醫療的患者來說,73.05 %的人表示擔心上當受騙,47.44 %的人表示擔心醫生的專業程度不夠,41.51 %的人表示擔心延誤病情。這些現象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首先,我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水平還不算完善,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引導和支持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但是還有很多規章細則仍未完善,法律法規尚未健全。其次,患者對醫生的偏好是有影響的。從事醫療行業,獲得患者青睞的醫生,多數是醫術精湛和經驗豐富的醫生。因此,資歷深、經驗多、年齡大的醫生較為吃香,患者大多愿意選擇這樣的醫生為其治療,也使得他們需要看診的時間長,難以抽出空閑時間進行線上會診。再加上年齡大的因素,他們對互聯網的可及程度是有限的。
3.2 信息管理與保護安全性脆弱
在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背景下,患者醫療信息的電子化趨勢明顯,用戶信息安全保障是目前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困境之一。患者在咨詢服務、遠程醫療和移動醫療設備中都有信息泄露的風險。在咨詢服務中,患者需要填寫個人信息才能注冊賬號,在咨詢問診過程中患者又在無意中透露出健康信息,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一經關聯起來即能勾勒出用戶的信息模型。而且,有些在線醫療網站和移動醫療設備是允許第三方廣告商獲取用戶信息的,使得廣告商能針對特定人群定向投放廣告,這是信息不對稱的,廣告商知道向哪些人群投放廣告,但是用戶卻不知道會被投放哪些廣告。再加上網站和設備管理平臺水平的良莠不齊,難免會發生平臺管理人員為了謀取私利,出售用戶信息的情況。在遠程醫療中,醫學影像、電子檢驗報告的傳送都需要網絡的支持,在木馬病毒、黑客肆虐的今天,很有可能會發生數據復制、攔截和共享的情況,而且很難被用戶察覺到。
互聯網信息管理保護不規范,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政策監管的漏洞。我國在《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中對電子病歷的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但是對在線醫療服務中的用戶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和使用規范卻沒有提及。二是監管技術的缺陷。互聯網醫療的在線問診平臺、遠程醫療終端和移動醫療設備等產品未有強有力的反木馬和反黑客軟件來保護用戶隱私安全,現有的防火墻軟件抵御能力還有待提高。
3.3 政策法規存在漏洞
國家對醫療行業的執業有嚴格的標準,但是互聯網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醫療在從業范圍、超出從業范圍執業、審批手續、如何認定責任等問題上未能明確。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為例,在新聞報道和官方文件中,都將其命名為“廣東省網絡醫院”。首先,“網絡醫院”的命名不符合法律規范。《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對醫療機構的成立、設置和命名都有明確的規定,但“網絡醫院”實質上僅是廣東二院門診部門的延伸,因此以“醫院”命名不合適。其次,“網絡醫院”的診療點幾乎涵蓋各個行政區域,從長遠角度會造成行政部門管理的混亂,導致碎片化的管理。例如,費用結算方面,我國目前醫療機構的主要資金來源于醫保基金,但醫保的存在形式多樣,例如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城鄉居民醫保等,廣東省內跨地區的結算方式目前還未出臺相應的對接方法,患者享受在互聯網醫療后存在費用支付方面的困難。最后,“網絡醫院”的盈利模式沒有明確,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4 促進廣州市“ 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建議
4.1 民眾健康認知普及化
4.1.1 更新就醫觀念
互聯網醫療跨越了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障礙,使得互聯網醫療的問診和就診與傳統醫療面對面的就診方式有很大區別,這對于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老一代患者而言是難以接受的。再加上民眾的醫療知識有限,通過網絡向醫生描述病癥時難免因描不清楚而導致誤診。因此,提高互聯網醫療的普及程度,必須更新民眾的就醫觀念和培養民眾的基本醫學知識素養。第一,應該大力宣傳互聯網醫療的優勢,例如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等。第二,應該在媒體、互聯網的推動和政府的支持下,以線上線下健康知識講座等形式向社會大眾傳授基本的醫學常識。
4.1.2 加大應用普及教育
當前的“互聯網+”醫療用戶群體以中青年為主,農村和老年人群體仍執著于傳統的就醫方式,缺乏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難以操作互聯網醫療的相關軟件。因此,相關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在社區、醫院、養老機構等借助紙質畫冊、多媒體等多種途徑進行宣傳和教育,也可以讓志愿者等人員為需要“互聯網+”醫療服務但是缺乏獨立操作能力的人群進行現場演示或者指引。
4.2 數據安全穩定規范化
4.2.1 法律前提
我國雖然有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法律,但是法律不完善,而且涉及醫療信息安全保護的更是少,這可能導致患者的醫療信息泄露,甚至使責任的認定等無法可依。因此,政府應制定關于保護患者醫療信息安全的法律細則,規范互聯網醫療行業的信息使用,將互聯網醫療機構的信息維護、信息管理與使用、患者隱私泄露的侵權訴訟等職能做出明確的劃分。
4.2.2 技術手段
互聯網醫療是依托網絡發展起來的新興醫療行業,互聯網醫療信息安全的泄露也與網絡的發展息息相關,網絡推動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隨著網絡而滋生的病毒和黑客也一直在威脅著互聯網醫療的數據安全。因此,開發研究先進的反黑客、抗病毒等網絡技術,是保障互聯網醫療信息安全的必要手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保護互聯網醫療數據安全的技術必須多元化才能應對隱私泄露途徑多元化的特點。例如訪問控制技術可以將攻擊性、感染性強的程序阻隔在外,加密技術可以降低醫學影像資料、電子病歷、患者個人信息等在傳輸過程中被復制、篡改和盜用的風險。在全球化趨勢不可逆的局勢下,我國也應多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引入外國在互聯網醫療信息保護上運用的技術,借鑒成功的經驗。美國安瑟姆公司在醫療數據泄露案后,反思出了一套公民信息安全保護機制,在數據安全的技術層面從四個角度進行改進:數據安全評估、數據脫敏、數據加密和訪問控制、數據分級保護制度。
4.2.3 管理保障
針對互聯網醫療行業信息安全的管理應從從業人員和患者兩個方面著手進行。從從業人員方面而言,需要加強他們的隱私保護意識和專業素養的培養。從業人員在從業過程中能接觸到大量的患者信息,他們可能是信息泄露的直接責任人或者間接責任人。有的從業人員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缺乏自我約束能力,難以抵擋金錢的誘惑,不惜出賣醫療信息牟取私利。有的從業人員的互聯網操作技術有限,容易因為操作不當或者防范心理薄弱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泄露信息的工具。為此,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加強他們的隱私保護意識,提高專業素養,強化自我約束力對于保護互聯網醫療行業信息安全是很重要的。從患者方面而言,患者對自身的醫療信息享有知情權,但是可能會因為疏忽或者不當行為而泄露了個人醫療信息,互聯網醫療機構應告知患者如何存儲和使用這些信息。
4.3 政策法規體系完善化
4.3.1 成立互聯網醫療機構
為了突破互聯網醫療中“網絡醫院”命名的法律障礙,相關部門可以通過鼓勵成立互聯網醫療機構的方式來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規定,醫師經注冊后,可選擇多家醫療機構執業,但必須受注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限制。 因此,在互聯網醫療機構經過法定程序獲得合法的許可證,醫生便可以通過備案從事互聯網醫療的在線問診服務了。
4.3.2 制定行業服務規范
2015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提出:開展健康中國云服務計劃,要求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推動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務和智慧醫療服務場化遠程醫療服務模式、運營機制和管理機制。由此可見,在政策的導向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趨勢是必然的。同時,針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權責劃分、人員屬性、監管制度等,政府應聯合行業內發展得較為成熟的互聯網醫療品牌,制定行業的執行標準、準入門檻、管理細則等,通過行業內外的監督確保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不偏離合法合情合倫理的軌道。互聯網醫療與傳統的醫療模式不同,因此在就醫過程中形成的醫療服務合同關系也是有差異的,但其本質仍未改變,仍是要把患者的健康利益置于首位。在互聯網醫療服務中,只要符合要約與承諾的基本要件,兩者的醫療服務合同關系即成立,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約束。
5 結語
我國的醫療服務資源一直存在總量不足和資源分布不均勻的狀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解決“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刻不容緩。“互聯網+”醫療作為新興行業,為我國醫療行業的發展前景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互聯網醫療依托互聯網技術,提供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互聯網醫療借助B2C、電子處方等方式降低藥品費用,解決“看病貴”的問題,借助遠程醫療、在線問診等使優質的醫療資源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讓醫療資源匱乏地區的患者也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但是由于它是新興事物,互聯網醫療行業目前在廣州的發展前景是樂觀的,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在政策規范、信息保護和公民普及方面。為了更好地促進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興旺發展,提高互聯網醫療的普及度和接受度,在實踐中總結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逐步完善發展。
參考文獻
[1]汪建榮. 從《執業醫師法》角度看中醫醫師資格考核[J]. 中國衛生法制,2017,25(5):1-4.
[2]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J]. 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15(4):18.
[ 作者簡介 ]
藍忻怡,女,廣東潮州人,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