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市云盤小學是一所老城區學校,建校20多年來,積極踐行“真”字校訓,形成了“崇真、尚禮、融和”的校風、“求真理、干真事、育真才”的教風和“學真知、練真能、做真人”的學風。“真”意味著回歸本真,
回歸兒童,是一種崇尚自然、遵循兒童生長天性和發展規律的教育價值取向。
一、基于真實問題解決的項目設計
2020年這個特殊時期讓云小人對“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發出理性的叩問,開啟了小學科學“向自然”特色課程建設研究。
“向自然”這一概念是針對目前我校學生(當代城市兒童)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而提出的,如感知能力下降,合作交流意識欠缺,生命意識淡薄,創造力缺失等(即自然缺失癥)。每個人都有著對自然的天然向往,此為本能。“向自然”主張從尊重人的天性本能出發,致力于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探索自然的博大與奧秘,給予學生時間、空間及在自然中學習、探索、體驗的自由,以此綜合打開學生的“五感”,培養其想象力、實踐力、創造力,使其形成善于交流、團結協作、敬畏生命、熱愛生活等品質。由此可見,“向自然”不僅是一種理念,還是一種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小學科學“向自然”特色課程基于問題的解決,立足小學科學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基礎與優勢,指向對自然生態、生命意義的探索。
二、基于育人目標落實的課程建構
學校將自然的啟示和教育的真諦相結合,從學生成長出發,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個性發展的不同特點,認真分析《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學校及周邊資源,致力于“尚自然、悅童年、向未來”的核心主張,面向全員發展,指向全面發展,滿足個性發展,打造“向自然”文化成長空間,構建以科學學科為主的學科課程與實踐體驗為主的活動課程相結合的小學科學“向自然”特色課程體系。
(一)學科課程的建設與完善
學科基礎課程:以科學學科為主,為全員必修課程,以師生共建“共享式課堂”為課堂樣態,落實《課程標準》,保證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學科拓展課程:學校嘗試創造性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對國家課程在學校層面進行“再度開發”。學校基于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設置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三個系列,每個系列又重點選擇了一些主題,并制訂了年段目標,形成了“主題+模塊”的課程框架。拓展課程旨在整合校內外育人資源,為學生創造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鼓勵學生在“自然”這一大課堂上進行探索與研究,找回丟失的好奇心、想象力與創新精神。
(二)活動課程的實踐與創新
活動課程的實踐與創新是以社團選修和項目學習相結合,圍繞“向自然”主題,針對不同學段、不同愛好、不同特長的學生開展體驗式、實踐型的學科融合課程。我們依托學校與周邊資源,將各學科知識整合融入一個個項目中,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課程主要分為“自然與生活”和“自然與社會”兩大板塊,各板塊下設有多個項目,而項目可根據熱點、痛點、困惑點與時俱進,不斷充實或調整。學生在每個學年要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至少選擇一個項目。項目式學習主要經歷選擇項目、設計方案、完成項目、交流展示、評價改進等基本環節,讓學生通過閉環化的模型建構,在不斷校正中實現“螺旋提升”,完成從低階認知到高階思維的完美轉變,激發學生發展潛能,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讓每個學生在多元課程設置中都能找到興趣點,增強自信,不斷刷新自己的“生長感”。
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實踐路徑
(一)建設“實景體驗”的物型文化
圍繞“心尚自然·悅在豐盈”的文化理念,學校積極建設“一谷、兩園、四館、N體驗基地”,滲透天地萬物四時而長、各美其美的生態美育理念。
“一谷”即“云舞·蝴蝶谷”,讓美麗的蝴蝶在校園翩翩飛舞,引導學生近距離探索神奇的蝴蝶世界,還給學生一個天真的童年,讓學生萌發熱愛自然、向往科學的情感。
“兩園”一為“云錦·植物園”,整體規劃下的園內景色四季交替變化,春華秋實收獲無限,學生可以感受四季的氣息以及大自然的饋贈;二為“云趣·萌寵園”,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動物成長的全過程,將知識與實踐有效嫁接,豐盈生命體驗。
“四館”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體驗項目和綜合性的展示空間。在“云奇·天文館”,學生可通過模型制作、視頻演示、VR體驗等方式,激發對浩瀚宇宙的探究熱情;在“云生·種子館”,學生可通過收集植物種子實物,閱讀植物相關書籍等,了解植物繁殖的奧秘,讓生命教育的種子在心中萌芽;在“云圖·氣象館”,學生可通過模擬氣象觀測、天氣預報等活動,將氣象知識扎根到心里;而“云起·主題館”則可以全方位地向學生展示“向自然”主題課程的研究成果。
N體驗基地指學校充分利用張家港本土自然資源,
如暨陽湖公園、濕地公園、梁豐生態園、張家港博物館、青少年實踐基地等,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更廣闊的自然進行體驗式學習。
(二)形成高效適切的課堂范式
科學學科組結合學校原有“共享式”課堂研究成果,以“學生成長、實現不教”為項目主旨,以“引導自主學習”為教學方式,進一步構建“共享式”課堂教學范式,具體如下。
以學定教,設置“三單”:通過“備學單”引導學生為學習做準備,激活其知識經驗、生活經驗、思維經驗;通過“共學單”組織師生圍繞備學中產生的重點問題開展學習活動,為小組化學習提供重要依托;通過“延學單”組織學生圍繞備學中的難點或拓展性問題展開課后探索。
師生共建,實現四個“共同”:師生共同準備學習資源,師生共同提出學習問題,師生共同探究學習問題,師生共同展示學習成果。
交流分享,經歷五個流程:準備先行,自由質疑;經驗分享,自信交流;問題研討,自主探究;總結歸納,
自然生成;鞏固延伸,自主發展。
“向自然”課程的實施更好地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改變了師生教與學的方式:教師主動鏈接真實世界,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轉化為“解決一個復雜問題”或是“完成一項綜合性任務”的過程;學生的探究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基于現實的開放性大空間、學習內容與生活的深度聯結,讓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變得更加真實和豐富;學習目標也不再局限于形成科學素養,而是致力于學生全素養的提升,從學科本位不斷走向“全人”發展。
(三)搭建自主發展的互動平臺
學校著力建設智慧校園,利用“互聯網+”優勢,搭建學習交流互動平臺——“向自然”學習社區,包括
“智能學習平臺”“交流互動平臺”兩個功能區,豐富學生體驗,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學校為學生提供“科學基礎課程”相關微課視頻,實現線上線下學習相融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化學習需求;將3D等技術運用于課堂實踐,圍繞教學的三大領域進行案例研究,提高學生交互操作的主動性。同時,學校還利用物聯網技術,為“科學拓展課程”和“學科融合課程”搭建更形象、更智能的學習平臺:將校園種植區由平面變成立體結構,創新研發“塔式種植架”;開展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校園氣象研究,通過傳感器采集天氣數據,發布校園天氣預報;建立種子信息庫,提供人機互動軟件,讓知識與生活相關聯;提供形色、星圖等軟件,幫助學生隨時隨地進行智能查詢和實時指導。此外,學校還通過主題論壇、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幫助師生、生生之間進行更為及時、廣泛的交流。
總之,小學科學“向自然”特色課程讓師生真實完整地經歷了一個深度學習與研究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引發教師、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更新迭代的過程,必將進一步推動學校課程改革,構建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文化體系,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價值追求。
夏敏,1972年7月出生,女,江蘇張家港人,高級教師,張家港市云盤小學校長,碩士學位,蘇州市名教師,首屆港城教育領軍人才,江蘇省課程改革先進個人,江蘇省網絡名師工作室領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