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貝草 楊小貞
摘 要:角色游戲的開展離不開游戲材料的支撐,適宜的游戲材料是保障角色游戲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材料投放適宜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游戲的進程。現在,眾多幼兒教師在投放角色游戲材料時,傾向于以仿真玩具為主,且使用的種類、數量繁多,這就導致游戲材料的使用功能大打折扣。文章通過對幼兒園角色游戲材料投放現狀進行分析,以“角色游戲材料投放的適宜性”為切入點進行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游戲材料;投放策略;幼兒園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19-0094-03
引? 言
角色游戲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認知事物、學習知識,游戲材料的選擇與投放直接影響角色游戲的開展效果,是幼兒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幼兒教師要選擇投放低結構、高開放的材料,實現材料資源的共享,充分發揮游戲材料的媒介作用,有效推動游戲教學順利開展。
一、角色游戲材料投放現狀分析
(一)忽視年齡特點,缺乏層次性
綜觀各園所角色游戲,游戲區的布置千篇一律,在游戲區的環境創設、材料投放及游戲主題設定上,各年級如出一轍,教師常常忽視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本班幼兒的游戲水平。
(二)忽視實際需求,缺乏合理性
部分教師誤以為只有材料豐富了,游戲活動才能順利開展,于是,在游戲區內盲目投放材料,忽視了這些材料是否為幼兒、為游戲所需,導致材料在使用價值上大打折扣。材料過多會干擾幼兒的活動,讓他們無所適從,不知道要做什么;同時也會使幼兒的注意力分散,無法深入游戲。
(三)材料功能單一,缺乏創造性
隨著幼兒園環境設施的日趨齊全、先進,許多玩具變得逼真、形象,同時也帶來了功能單一、缺乏可變性的問題。如幼兒教師在“蛋糕屋”投放了許多精美的仿真蛋糕、面包等,在游戲初始階段,確實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蛋糕屋”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可時間一長,幼兒對一成不變的糕點失去了興趣,“蛋糕屋”就冷清下來,游戲陷入了停滯狀態。
二、角色游戲材料投放策略
(一)低結構、高開放的材料,促進幼兒自主游戲
高低結構材料是針對材料的開放程度而言的。有些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確,如鍋、碗、灶、工作服等,拿到炊具就會玩煮飯的游戲,拿到警察的制服,就會玩起警察的游戲,這類材料被稱為高結構材料。有些材料的指向性不太明確,可以有多個目標蘊含其中,這類材料被稱為低結構材料,如紙盒、吸管、瓶子等。紙盒既能充當手機、小汽車,又能當收納箱;吸管既能當筷子,又能串珠,還能用來插花。
低結構材料開放程度高,能促使幼兒在游戲中產生聯想、替代行為,促進幼兒游戲創造性能力的發展,其在游戲中的價值不可忽略[1]。幼兒游戲時可將材料任意拆分、組合、加工和變形,想讓它是什么,它就可以是什么,想讓它替代什么,就可以替代什么,這就是幼兒在游戲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體現。低結構材料能夠有效解決游戲中“材料缺失和不足”的問題,促使幼兒在游戲中自主探究和思考。
材料的開放性還體現在角色游戲主題空間環境的創設上。傳統的游戲區環境創設,多數是由教師完成的。如幼兒園的“娃娃城”內設置了溫馨可愛的“娃娃家”、五彩繽紛的“我型我秀攝影棚”、豐富熱鬧的“小吃一條街”、琳瑯滿目的“小當家超市”、設備齊全的“愛心醫院” 等,這些造型美觀、物品齊全的游戲區,已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小社區”。固定的游戲主題環境必然形成主題、角色等相對固定的游戲模式,導致幼兒游戲的自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若教師將游戲的材料和空間同時向幼兒開放,就能大大提升幼兒游戲的自主性。南平市延平區實驗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在環境創設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將“娃娃城”中的游戲材料分類收納在透明收納箱里,并提供各種可加工或替代的材料及工具,只留有空層架的場地,讓幼兒自選材料創設游戲區。以“小吃街”為例,在游戲前,同伴間要互相商量需要開設哪些特色小吃店,考慮各自店鋪的合理布局,并根據小吃店的特色從收納箱里選取材料布置環境。如此一來,每次游戲時,“小吃街”上開設的特色“小吃店”及環境布局各不相同,風味小吃店、蛋糕屋、燒烤店、奶茶店等應有盡有,品類均不相同。由此可見,低結構、高開放的材料能為幼兒提供更多自主探究、思考和創造的空間,提升了幼兒游戲的自主性,實現了幼兒在游戲中的深度學習。
(二)多層次投放游戲材料,提升幼兒游戲水平
1.小班游戲區的材料投放
小班幼兒思維多為直覺行動思維,且以無意注意為主,其活動離不開具體的事物,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易受環境中具體事物的影響。同時,小班幼兒思維的靈活性較差,“以物代物”能力不強,喜歡模仿同伴和追求相同的材料。這樣的年齡特點使小班幼兒處于擺弄玩具、材料的游戲水平階段。
投放的材料應以形象、逼真的高結構仿真玩具為主,未成型材料為輔,使幼兒能夠聯想到相關的生活經驗,從而產生游戲的欲望。同一時間段內提供的玩具材料品種不宜太多,但同類物品在數量上應多一些,避免因物品數量不足而發生爭搶的現象。
2.中班游戲區的材料投放
較小班幼兒而言,中班幼兒的認知范圍逐漸擴大,其能利用一系列相關材料簡單地設計游戲情節,把某個角色的不同活動或動作貫穿起來,使之具有一定的連貫性,處于初步的角色扮演游戲水平和聯合游戲水平階段。如“理發店”有顧客來洗發,“理發師”先給她穿圍兜—躺下—擠洗發露—抹洗發露—清洗—上發膜(護發素)—吹干—打理。同時,中班幼兒思維的直覺形象性增強,開始根據自己的需要,依據材料的象征性開展“以物代物”的活動。
教師可在活動室適當增加一些與實物相似的替代品和易于變化的低結構材料,如橡皮泥、紙盒、吸管、卡紙、各類瓶罐等,使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不斷得到拓展。同時,教師需要適當豐富幼兒游戲的連貫性材料,讓幼兒在材料的支持下,連貫地進行游戲活動。如在“娃娃家”里擺放布娃娃、衣服、臉盆、沐浴露等,幼兒便會完成倒沐浴露—洗澡—穿衣等一系列動作。
3.大班游戲區的材料投放
大班幼兒隨著對社會認知的逐步提高,直接經驗和想象力更為豐富,處于聯合游戲向合作游戲發展階段。幼兒能夠通過游戲材料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意愿將游戲內容創造性地表達出來,并在游戲中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用紙條代替“拌面”,用頭箍、瓶蓋、繩子自制“聽診器”等。
因此,教師應為大班幼兒多提供具有想象和操作意義的低結構材料,如海綿紙、木棍、扭扭棒、泡沫、彩紙、紙盒、橡皮泥等。同時,剪刀、固體膠等工具類的物品也要充足,滿足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創造性使用材料的需要,促進幼兒創造能力的發展。
(三)動態性投放游戲材料,推動游戲深度開展
游戲區環境創設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進行更換。那么,游戲材料的投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需要一步到位,教師應根據游戲進程適時調整游戲材料。
隨著游戲活動的進行,游戲類型也隨之不斷豐富變化,幼兒的游戲需求和發展水平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此時,教師需要根據游戲進程靈活調整游戲材料,豐富游戲情節,提升幼兒的游戲水平[2]。如在“樂樂汽車公司”游戲中,教師對游戲材料做了如下調整。
游戲初始,源于“來來往往的車”主題活動的開展,幼兒產生了“開車”的興趣,師幼共同收集了很多紙箱,制作成“小汽車”。幼兒將自制小汽車往身上一套,在“馬路上”開來開去,很自然地就玩起了“小司機”的游戲。
第二、三階段是增減游戲材料的階段。隨著游戲的進行,一些問題也出現了。例如,“汽車”太多,無處停放,“小汽車”破損等。當游戲活動停滯時,師幼共同查找原因,撤掉所有的玩具小汽車,減少自制小汽車的數量;投放維修工具、清洗工具、剪刀、膠帶、畫筆、油箱、加油槍、充值卡等,增設“汽車維修公司”“洗車中心”“汽車美容中心”“二手車交易市場”“加油站”等,成立了結構完整的“樂樂汽車公司”,游戲情節隨之豐富。由此可見,動態性投放游戲材料可促進游戲的深度開展。
(四)投放多元游戲材料,促進游戲規則確立
幼兒年齡小、規則意識較薄弱,教師又賦予幼兒游戲的自主性,導致角色區常出現“無序”現象。教師為幼兒創設、投放了有利于幼兒自主游戲的環境和材料,而有些游戲材料中包含著隱性的教育價值。根據幼兒行為易受具體形象思維限制這一特點,教師要充分發揮游戲材料的特殊功能,利用材料的提示作用,引導幼兒重視材料運用的規范性,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規矩,讓規矩和自主做到有機結合[3]。
例如,材料收納標識。由于幼兒缺乏整理材料的規則意識,教師可將游戲材料拍照制作成圖案標識,粘貼在收納籃、玩具柜上。圖案標識能顯示材料放置的位置和數量,便于幼兒規范整理時進行參照。又如,入區標志。針對幼兒入區規則意識薄弱的現象,教師可在游戲區投放小腳印、角色標志牌等材料,提醒幼兒根據腳印、角色標志牌等控制入區人數。再如,角色身份標示。針對幼兒無角色意識這一特點,教師投放了一些具有區分角色功能的材料,如角色服飾、人物身份進區卡等,對幼兒選擇角色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五)打破游戲空間界限,發揮材料的延展性
目前,多數園所的角色游戲均在室內的公共游戲區和班級游戲區開展。我園嘗試將角色游戲的場地拓展至戶外,打破游戲空間的界限,既豐富了游戲的主題,又拓展了材料的使用范圍。在戶外角色游戲中,幼兒未使用室內游戲玩具,而是就地取材,利用身邊的自然物和運動器械開展角色游戲。在三角形的攀登架上蓋上迷彩網便是一個娃娃家,小滑梯下鋪上泡沫墊又是一個“家”,一個個小帳篷成了流動的“家”;輪胎、磚塊、小石頭、梅花樁,壘一壘變成了各式各樣的灶;頭盔、半個廢籃球、牛奶盒、小籃子這些新式的“鍋”也出爐了;枯葉、小草、海洋球、鵝卵石均是美味“食品”;平衡木上一字擺開的網球拍成了“燒烤架”,吆喝聲此起彼伏,生意甚是紅火。從以上的場景可以看出,幼兒玩起了露營、野炊、郊游、燒烤等游戲,這是室內角色游戲無法開展的游戲主題。由此可見,游戲空間的拓展不僅豐富了游戲的材料,還能促進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相信在戶外游戲活動中,幼兒還能使用更多的替代物,開展更豐富、生動的角色主題游戲。
(六)開展混齡角色游戲,實現材料資源共享
我園開展的“百合小鎮”混齡游戲,打破了年齡和班級的界限。我園利用每層樓的大廳、走廊、操場等公共場地,全體師幼共同準備材料,創設游戲場景。“延平風味小吃店”“香香大米門店”“南平旅行社”“長富牛奶專賣店”“親親奶茶吧”“竹香茶韻”“兒童銀行”“九峰快遞”“百合劇場”“露營區”等眾多游戲區遍布全園各個公共場地。幼兒在這些游戲區中自主選擇游戲主題、扮演角色,或擔任工作人員,或擔任游客,三三兩兩結伴而行,穿梭在每層樓的大廳、走廊間,熱鬧非凡。一個班級的角色游戲區是有限的,而全園的公共角色游戲區卻是豐富的,這些游戲區匯集了集體的智慧與力量,與班級游戲區相比,規模更大,材料更為豐富,僅憑一個班級是無法完成的。可見,全園性混齡角色游戲的開展,不但拓展了幼兒的游戲活動空間,實現了游戲主題及材料資源的共享,而且為幼兒提供了更多合作、交往的機會,促進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是值得推廣的游戲活動形式。
結? 語
綜上所述,適宜的游戲材料是保障角色游戲順利進行的關鍵,教師唯有關注材料的適切性,根據需要適時調整,才能更好地提升游戲的價值。同時,教師還要努力打破班級界限和空間局限,實現游戲材料和空間的共享,從而使游戲材料在角色游戲中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促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獲得有益發展。
[參考文獻]
黃敏娟.幼兒園角色游戲材料合理投放的實踐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8(05):73-75.
賴海萍.關于角色區材料投放適宜性的思考和實踐[J].天津教育,2020(13):121-122.
林菁.幼兒園創造性游戲指導與實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胡貝草(1977.7-),女,福建南平人,
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實驗幼兒園,一級教師,南平市學科帶頭人,南平市骨干教師,延平區優秀教師,延平區教壇新秀。
楊小貞(1976.12-),女,福建南平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實驗幼兒園,一級教師,2009年被評為延平區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