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文化屬于重要的課程資源,其包含的文化資源多種多樣,涉及范圍比較廣泛,并且內容十分豐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與運用地方文化資源,讓小學美術教學內容得以拓展。小學美術與地方文化之間的結合,對美術教學的創新、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及人才個性化的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地方文化資源;農村小學;美術課堂
中圖分類號:G4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19-0025-03
引? 言
近年來,課程改革全面倡導學科教學資源開發和課程資源拓展。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將地方文化作為重要課程資源適合當前課程改革的需要,能夠加強對優秀文化資源的挖掘,使學生學習美術時深入了解自然內涵與地域內涵,在實現文化傳承的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保證美術課程多樣性及綜合性[1]。
一、運用地方文化資源拓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
首先,有利于豐富美術課程資源。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發生了較大變化,課堂教學不僅需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美術技能,也需重視文化的傳承與知識的拓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與地方文化資源的融合,可以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有效實施。地方文化資源中包含豐富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深刻認識到文化的多元性[2]。
其次,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開展美術教學時,教師單純講解教材內容難以使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教師如果僅僅采用講解的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地方文化資源的運用,能夠加強實際生活和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對美術知識產生更深刻的印象,體現教學多元性,增強教學整體效果[3]。
最后,有利于弘揚地方傳統文化。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有些地區獨特的文化資源逐漸被遺忘。地方文化資源要得到更好的傳承,需要各部門的努力。教師要從小學生的教育抓起,讓學生在學習中深入認識與感受地區特有的文化魅力,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學生自覺保護文化資源,為傳承地方文化資源創造良好條件。
二、運用地方文化資源拓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對策
(一)重視運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
在運用地方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教師需充分重視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革命先輩優秀的精神品質。小學生通過接觸紅色文化資源,可以加強對歷史的認識與了解,進而激發愛國熱情[4]。紅色文化資源是通過紅色標志、紅色記憶、紅色道路來體現的。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運用紅色文化資源,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美術學習的資源,也能使學生更好地接觸紅色文化。教師要將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意義和當今主流思想加以融合,讓學生體會到紅色文化的時代特征。教師要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形式,讓學生感受民族危亡時刻的緊迫感,體會老一輩革命先烈的頑強和不屈。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將自己的感想表達出來,并思考如何在當下運用美術作品弘揚紅色文化。
例如,在教學“我們的節日”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對這部分知識進行適當拓展,結合地方特有的紅色資源,讓學生構思建黨節相關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閩北紅色文化,帶領學生了解底蘊深厚的閩北紅色文化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教師可以將這些文化資源的史料加以串聯,以歷史故事的形式向學生生動地展現本地區的革命歷程。教師可以截取象征性的記憶符號和紅色文化印象,并對這些文化符號的內涵加以全方位解讀。教師要讓學生用語言形式表達這些紅色文化符號蘊含的歷史意義和時代精神,引導學生用繪畫、攝影的方式構思建黨100周年宣傳畫或表現閩北革命的印象畫作。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運用美術的手法把革命歷程特別是重大歷史轉折點的歷史意義展現出來,如何將宏觀上氣勢磅礴的戰斗勝利場面和微觀上人民的喜悅之情加以融合。在學生完成創作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畫作進行自我解析,讓學生將自己的創作心路展現出來。通過這一過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美術作品感悟到革命的艱辛歷程,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并把學習和弘揚紅色文化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這種運用紅色文化資源的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得到拓展,使美術課堂教學獲得更為明顯的效果,還能使學生獲得紅色文化精神的熏陶,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重視運用地方特色建筑資源
小學美術教材中涉及建筑方面的欣賞、繪畫、設計、攝影、手工等內容較多,但由于小學生受年齡和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對教材中的建筑比較陌生,往往難以對其內涵、作用、價值產生深入的認識[5]。因此,教師可以把地方建筑資源運用到教學中,將美術教學和當地特色建筑進行結合。一般情況下,不同地區在建筑風格方面也會存在較大差異。在教學中,教師需引導學生觀察地方建筑特色。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建筑所展現的地方古代建筑風格和構造加以簡單介紹。在介紹后,教師要讓學生思考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特色,引導學生從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因素的角度出發,思考其成因是什么,發展的歷程是什么,現代的應用是什么。教師通過這種介紹,可以讓學生理解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進而思考用什么樣的筆法能更好地體現這種特色。教師還要啟發學生思考未來當地的建筑會向什么風格發展,原因是什么,從而讓學生理解人民群眾是推動地方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建筑特點,掌握建筑基本結構,然后進行速寫及線描。建筑中蘊含的文化底蘊比較深厚,不僅可以將民族特色體現出來,還能彰顯時代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啟發學生思考如何繪制建筑圖畫時,不僅要考慮到筆法,更重要的是運用光影來烘托其蘊含的文化底蘊。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光影變幻帶給人心靈上的感受,并結合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的創作為學生講解光影的重要性。教師要讓學生運用光的變化體現出建筑的歷史意義,通過色彩的對比展現出地方人民經歷過的苦難和今天生活的美好。
例如,在教學“我國古代建筑藝術”和“二十二世紀的建筑”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具有閩北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福建省千年歷史文化古鎮峽陽古民居“土庫”,了解“土庫”建筑特點、建筑風格、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學生繪畫古建筑和設計未來建筑時,教師要讓學生在自由發揮想象與創新的過程中,融入地方古建筑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保留古建筑的特色,而不是僅從實用性去考慮。學生要思考古建筑的哪個部分最能體現地方文化特征,并將這種建筑構造在繪畫中加以妥善利用。這種形式不僅能夠體現建筑的發展,也能將地方建筑的深刻文化內涵體現出來,使學生受到文化的影響與熏陶,同時明白保護歷史建筑的意義,理解傳播、傳承民族歷史的重要性。
(三)重視運用地方傳統民俗文化資源
傳授美術知識和美術技能屬于美術教育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美術教學卻不局限于這兩方面,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的民俗文化,使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發展也是當今美術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通過在課堂上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展示彩繪圖片的形式,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歷思考本地區特色民俗文化。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觀察并結合生活實際會對民俗文化有多角度、深層次、立體化的認知。這種認知將指引學生在生活中主動探究當地特色民俗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樹立民族自信心。閩北地區保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延平戰勝鼓和建甌挑幡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戰勝鼓和挑幡的精彩視頻和圖片。在欣賞的同時,教師要讓學生認真觀察延平戰勝鼓的表演形式、表現技法、排陣步法、人員服裝和建甌挑幡的布局、場景及幡的造型、特點、裝飾、色彩等,加強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識與了解。在學生觀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民俗文化的具體表現特征。教師可以將這些特征加以總結和歸納,并對這些民俗文化的形成進行簡單介紹,讓學生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意義。此外,教師還要適當傳授學生一些繪畫技巧,讓學生學習如何在繪畫中體現這些特征。教師要特別引導學生注意細節的描繪和色彩的搭配,讓學生站在一個表演者的立場去作畫。這一過程不單單是讓學生觀察圖片,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思考圖片中表演者的想法,要讓學生思考其表現出高興、熱情、歡快的神態的原因,理解特殊節日對當地人的重要意義。這樣就可以促使學生在創作美術作品時體現地方特色,展現濃濃的鄉土氣息。
例如,在教學“繪畫中的節日”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延平戰勝鼓表演和建甌挑幡的情境表現在繪畫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民族文化更好地體現在繪畫中,引導學生適當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在不失真的情況下通過色彩搭配、細節描繪、景物烘托等手段將節日的歡樂氣氛更好地展現出來。教師要讓學生將戰勝鼓或者挑幡加以突出,體現民俗特色。在學生完成創作后,教師要對其畫作進行點評,讓學生從色彩搭配、比例關系、人物表情、蘊含境界等方面去思考改進方案。這種方式可以將當地豐富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和小學美術教學有效融合,提高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對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的熱愛。
(四)重視運用地方傳統飲食文化資源
我國地方傳統飲食文化資源豐富,地方特色小吃也各具風味。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飲食文化融入其中,運用陶泥、彩泥、黏土等材料引導學生制作地方傳統飲食模型。學生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將體會到飲食的制作過程,了解其中包含的家鄉人民的勞動智慧。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觀看制作視頻或圖片,了解獨特的制作手法、流程、要點,進一步體會地方文化特色。在觀看的過程中,通過視頻的進一步講解,學生可以充分地了解地方特色飲食的歷史淵源,并感悟其蘊含的思想。學生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可以融入自身對自然的敬畏、對勞動人民的贊美。教師要動手展示制作過程,讓學生更加真實地體會文化的傳承和魅力。以閩北飲食傳統文化為例,在閩北地區,小吃飲食文化獨樹一幟。如建甌“吉陽四寶”中的“寶蓮子”“建甌光餅”,延平區峽陽鎮的“筷子面”“蛋菇”“桂花糕”,以及政和“小胳”等小吃。在教學“五彩繽紛的生活”和“有趣的彩泥”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在網上查找閩北地方特色小吃素材,了解食物顏色、形狀、質感等特征。在學生收集素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與交流,增強學生對傳統飲食的認識。例如,在創作“寶蓮子”“筷子面”和“蛋菇”“小胳”這幾道小吃時,學生以彩泥、陶土或橡皮泥為制作材料,在創作過程中逐漸掌握揉、捏、搓、團、盤、切、壓的制作方法,并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展現鮮明個性與獨特思維。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作品后,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其進行評價,并鼓勵學生將自身的想法和思考運用在美食的實際創作中。教師可以在課后和家長多溝通交流,讓家長配合學生將其在課堂上所創作的作品用面粉等食材烹制出來,并鼓勵學生將這些新式小吃帶到學校和同學分享。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美術創作過程和飲食的實際制作過程加以比較,讓學生思考如何才能在課堂上更加真實地還原制作過程。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思考如果自己講述本地方的特色美食文化應采取何種形式、何種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夠深入了解家鄉傳統飲食文化,也能獲得比較豐富的創作素材。這種方式不僅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不斷提高其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實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
結? 語
總之,在小學階段進行美術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地方文化資源的運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教育改革有效實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更為貼近,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參考文獻]
趙美琛.鄉土資源在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01):138-139.
高賢.地方資源進課堂之秸稈變形記:張屹名師工作室“融合傳統文化美術教育”主題研究系列[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213-214.
楊為京.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合地方文化資源[J].學周刊,2020(23):161-162.
陳蕓芳.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思路探究:以福建省為例[J].學周刊,2021(35):3-4.
楊曉如.將龍母廟宇建筑融入美術欣賞課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廣西教育,2020(29):146-147.
作者簡介:葉盛松(1972.12-),男,福建南平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峽陽中心小學,校長,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曾獲南平市延平區“優秀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