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的時候,如果因為筆芯墨不夠流暢,字跡不夠清晰,總要把它描清楚;如果字寫歪了,那就更煩人了,一定要擦掉重寫;有時候改來改去,好好的方塊字變成了涂鴉,甚至可能讓筆記本遭了殃……你有沒有同款抓心撓肝的小習慣,或者大家形容得更多的一個詞——“強迫癥”?甚至還有一些江湖傳言把它和星座、血型搭上了關系。
這些怎么也改不掉的小習慣,背后到底有什么心理學的奧秘?“強迫癥患者”請聽好……
首先要澄清的是,剛剛提到的小習慣,并不能算強迫癥。強迫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至少有1000 萬中國人受到強迫癥的嚴重困擾。這種疾病最痛苦的地方在于,明知道自己有一些非常不理智的行為或非常不適宜的想法,卻沒有任何辦法加以控制。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兒童精神衛生分院的主任朱迪茜·瑞坡坡特在《不能停止洗手的男孩:強迫癥的經驗和治療》這本書里講述了幾位強迫癥患者的故事。
五是運用PDCA管理工具持續改進和完善。余昌胤認為,醫療技術的標桿管理過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持續改進工作永遠在路上。醫院借助PDCA管理工具,要求對各項技術實行全流程管理,并建立了相應的檔案資料。通過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模式,醫院的醫療技術管理邁上了全新的臺階。
將距首站3.60 km處的塊狀黑粉用SEM觀察(見圖4),可以發現黑粉顆粒黏結在一起,但并不致密,存在較多孔隙;EDS結果顯示,黑粉主要由C、O、S、Fe等元素組成,同時有少量規則形狀的顆粒。EDS結果顯示其S含量較高(見表1)。
7 歲的小男孩扎奇,一天要洗35 遍手。他只能用手肘拿東西,因為他害怕自己的手被弄臟。除了不停洗手,他還有很多儀式化的行為,比如一天中要花很多時間把衛生紙撕成長寬各1 毫米的碎片,然后沖進馬桶;咽口水的時候,他必須要做眨眼睛、擦地板、觸碰肩膀和下巴之類的動作。他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但他不得不做,任何試圖不去做這些動作的嘗試都讓他感到無比焦慮。他每天要花幾乎1 個半小時來重復這些毫無意義的儀式動作,嚴重時甚至會超過3 小時。他的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即使他知道這些動作和想法是奇怪的,他也停不下來。
外語語言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樹立“知彼”的文化觀(目的語文化),更要培養“知己”的文化意識(母語文化)。在教學中鼓勵兩種文化的互動,既要讓學生學習西方文化,吸收和借鑒西方文化的精華,也要保持知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輸出中國文化的精髓。(賀宏志、周建設,2013:13-37)
一位36 歲的心理學博士,從6 歲起就受到強迫癥的困擾,直到成年他也無法擺脫那些毫無根據侵入大腦的想法。當他開車的時候,腦海里總會浮現一個可怕的念頭:我可能撞了什么東西或什么人。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種悲劇的發生。他嘗試用理性來壓抑這種念頭,但焦慮、痛苦和壓力導致的胃痛不斷折磨著他。最終,即使他知道這是荒誕可笑的,他還是不得不調轉車頭,仔細檢查剛才開過的路上是否有任何異常。結果當然是否定的。一段尋常的旅途,他往往會因為這個陰魂不散的念頭而不得不多次折返。
這就是強迫癥患者的日常。他們的行為在其他人看來很可能是可笑的,其實他們自己也深知這一點,但就是無法停下來。強迫癥患者往往會表現出兩種主要癥狀:一個是無法控制的侵入性思維,另一個是無法控制的儀式行為。在很多情況下,儀式行為的出現正是為了緩解侵入性思維帶來的影響。只有靠吃藥抑制或減少這些侵入性思維的出現,再輔以心理醫生的專業治療,他們才能勉強奪回對大腦和身體的控制權。
顯然,這和那些困擾我們的小習慣是完全不一樣的。想讓字跡清晰和把字寫整齊都是很理智的做法,也不算特別花費時間;至于越改越糟糕而讓紙張成了犧牲品,也是經常發生的事——不過建議以后還是用好一點的橡皮或涂改工具。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做到卷面整潔,也被提醒過如果老師看不清楚有可能會扣分,所以追求字跡清晰和整齊正是我們記住了老師訓誡的體現。
不過,還有一種情況。你本來有充足的時間寫作業,卻始終停留于描寫開頭幾個字的輪廓,或是反復擦了重寫,那你可能得了另一種并不需要看醫生的“疾病”——拖延癥。拖延癥可能源于你對自己的不自信,你總是覺得自己寫得不好,對自己的答案沒有信心;或者你根本不想開始寫這個作業,但不得不在老師或家長的注視下進行,于是你的注意力就集中在最不需要動腦子的那個工作上——給文字描邊。于是,時間慢慢流逝,直到最后一刻,你再也無處可逃,只能匆匆寫下答案。真誠地希望你不屬于這種情況。
如果你不幸真的有這種拖延癥,該怎么辦呢?拖延癥其實并不容易“治療”,因為一個人做事的動機和意愿是很難改變的。我們真正喜歡做的事,是永遠不會拖延的。如果你不得不去做某件事,又暫時沒有找到享受和喜愛它的理由,那你只能努力培養自己的專注力。在做事之前,分清主次,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最重要的是,不要頻繁給自己打上“強迫癥”的標簽,把耗費時間在(可能)無意義的事情上的行為正當化——“我有強迫癥,我也沒辦法啊”。有些行為并不是毫無意義的,比如追求卷面整潔,而有些耗費時間的舉動可能只是你逃避問題的“緩兵之計”。找到真正的原因,再對癥下藥,那些有點惱人的小習慣就不會再成為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