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濤,李繼
(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重慶 401121)
重慶軌道交通18 號線為線網中的一條南北向軌道交通干線。工程起點為富華路站,途經渝中區、九龍坡區、巴南區和大渡口區,串聯大楊石、李家沱和大渡口組團,止于跳磴南站,線路全長約29.068 km。沿線共設車站19 座;設置金鰲寺車輛段1 座,接軌于伏牛溪站,功能定位為線網的大架修基地;設置富華路停車場1 座,接軌于富華路站,功能定位為輔助停車場。本文通過對明暗挖相結合地下停車場設計方案的研究和探討,為山地型車場的設計提供有益參考。
如圖1 所示,富華路停車場選址位于渝中區富華路以南,新華日報舊址以東,萬科B24-6 居住地塊以北,天地湖南側,現狀規劃為公園綠地和居住用地。停車場建設工程影響范圍紅線總占地面積約2.2 hm2,建設工程范圍紅線占地面積約0.6 hm2。

圖1 停車場選址規劃圖
富華路停車場選址位于渝中區化龍橋國際商務區,用地東高西低、坡度較大,呈陡坎地勢,東西長約470 m、南北寬約100 m。用地范圍內最高點高程約275 m,最低點高程約206 m,為典型山地型車場用地,如圖2 所示。停車場方案設計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在建富華路、萬科B24-6 地塊、虎頭巖隧道和軌道9 號線等。

圖2 富華路停車場高程示意圖
富華路停車場選址為典型的山地型車場用地,如果采用常規明挖地下停車場方案,高邊坡將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無法實現停車場與周邊環境的協調。
停車場設計方案充分結合地形高差,采用明暗挖相結合的地下停車場方案。咽喉區和列檢庫設置于場地西側,地勢較低,采用明挖施工;東側地勢較高,用地上方為虎頭巖隧道,不具備明挖施工條件,通過詳勘研究,此區域覆土較淺主要為砂巖,為減小工程風險,停車列位采用暗挖隧道的施工方式;為集約用地,方便運營管理,綜合樓設置于列檢庫頂部。富華路停車場與萬科居住地塊同步設計,同步施工,通過合理的施工組織方案,節省工程投資,實現工程的共存、共贏。明挖咽喉區及列檢庫頂板覆土還綠,與住宅小區及公園有機融合。富華路停車場總平面布置圖和縱剖面圖分別如圖3 和圖4 所示。

圖3 富華路停車場總平面布置圖

圖4 停車場縱剖面圖
富華路停車場功能定位為輔助停車場,主要承擔本場配屬車輛的停放、運用、技術檢查及整備任務。為減小工程規模,降低工程風險,富華路停車場不設置周月檢線及洗車線,相應的應用及檢修功能集中設置于金鰲寺車輛段。
為保障運營需求,減少列車空跑,節省運營成本,根據列車空走運營經濟指標分析計算,富華路停車場共設置10 個停車列位。
富華路停車場列檢庫由2 個3 線跨組成(其中4股道為1 線2 列位,另外2 股道為1 線1 列位),線間距4.8 m,庫長161 m,庫寬34.4 m;停車庫由2 個雙線暗挖隧道組成,共4 列位,停車隧道長155 m,寬11.2 m;輔跨緊鄰列檢庫北側設置,寬6.6 m,主要由工具間、空調過濾網清洗間、衛生間、廢水泵房和新風機房組成。富華路停車場設置隸屬于金鰲寺綜合維修中心的維修工區,維修工區用房設置于綜合樓。列檢庫、停車隧道平面布置圖如圖5 所示。

圖5 列檢庫、停車隧道平面布置圖
富華路停車場由地下停車場和蓋上綜合樓組成。地下主要設置咽喉區、列檢庫、停車隧道和消防水池,蓋上主要設置綜合樓、疏散樓梯間和附屬風井。地下明挖列檢庫埋深10.5~11.6 m,暗挖停車隧道埋深12~62 m,在列檢庫東側北側設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有效蓄水容積約1 400 m3,由市政供水管為消防水池補水,在消防水池的進水管上設置倒流防止器。綜合樓設置于列檢庫頂部,為5 層地面建筑,由牽引降壓變電所、小汽車庫、系統設備用房、辦公用房、運用檢修用房、綜合維修工區用房、食堂和司機倒班房組成。作業人員可通過步梯和電梯實現綜合樓和地下車場的作業轉換[1]。
咽喉區和列檢庫通過水幕分隔,在非火災情況下二者為貫通區域,無實體分隔。咽喉區如采用碎石道床設計方案,頻繁收發車作業產生的揚塵會對列檢作業區域的工作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為改善地下停車場的作業環境,本工程咽喉區采用整體道床[2]。富華路停車場剖面圖如圖6 所示。

圖6 富華路停車場剖面圖
2.4.1 建筑定性
依據規范,參照國內類似項目經驗,以地下大庫頂板作為地上、地下消防分隔界面,結構頂板按一級防火平臺樓板設計,耐火極限不低于3 h。蓋上綜合樓按《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民用建筑相關設計要求執行,地下部分參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廠庫房的相關設計要求執行[3]。
富華路停車場地下咽喉區日常僅有列車通過,無列車停放或檢查作業定義為無人區,參考地鐵正線區間設計。列檢庫主要承擔地鐵車輛的日常檢查工作,無明火作業,綜合考慮其設置于地下的特殊性,列檢庫按照丁類廠房設計[4]。停車隧道僅承擔地鐵車輛的停放任務(車輛為不燃材質),無工作人員作業,參考站后停車線區間設計。
2.4.2 消防車道
地面消防車道:富華路停車場共設置3 處消防出入口,均與富華路接駁;地面消防車道沿綜合樓長邊布置,盡端設置15 m×15 m 的回車場。
地下消防車道:地下消防車道沿列檢庫長邊設置(列檢庫寬度小于75 m),咽喉區與列檢庫間設置消防車道及回車場。地下消防車道出入口與富華路接駁,消防車道上空設置敞口,敞口面積不小于消防車道投影面積的25%,間距不大于60 m,滿足自然排煙需求。停車隧道僅承擔地鐵車輛的停車任務,無工作人員作業,消防車可通過地下消防車道到達暗挖隧道洞口,消防隊員經由未發生火災的隧道及聯絡通道進入火災隧道進行消防滅火作業,滿足消防要求[5]。地下消防車道示意圖如圖7 所示。

圖7 地下消防車道示意圖
2.4.3 防火分區劃分及防排煙設計
地上綜合樓防火分區劃分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民用建筑部分執行,通過防火墻、梁板柱、防火門實現防火分隔。地下列檢庫、停車隧道防火分區根據《地鐵設計防火標準》“4.5.4……當設置自動滅火系統時,每個防火分區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不限”劃分。地下咽喉區與出入線區間、咽喉區與列檢庫、列檢庫與消防車道、消防車道與停車隧道通過防火墻、防火門以及持續3 h 的水幕進行防火分隔[6]。消防車道為安全區,人員疏散到消防車道上即認定為疏散至安全區。
咽喉區為無人區,無可燃物,不劃分防火分區,只劃分防煙分區;咽喉區與出入線地下區間、列檢庫交界處均設置水幕分隔。地下停車場作業環境較差,為滿足消防撲救要求,改善作業環境,咽喉區、列檢庫和停車隧道設置機械排煙系統及機械補風系統,排煙系統兼作平時通風系統。防火分區劃分示意圖如圖8所示。

圖8 防火分區劃分示意圖
2.4.4 人員疏散
通過合理的交通組織,可將地下作業人員疏散至安全區域。人員可以通過消防電梯或直通室外的疏散樓梯進行疏散;為縮短疏散距離,人員可臨時疏散至消防車道(消防車道通過安全處理措施定義為安全區)。咽喉區設置1 處直通室外的疏散樓梯和1 處通向地下消防車道的甲級防火門;列檢庫設置2 部消防電梯、1 處直通室外的疏散樓梯和1 處通向地下消防車道的甲級防火門;停車隧道一出口疏散至消防車道,另一出口互相借用。人員疏散滿足《地鐵設計防火標準》“5.5.5……室內最遠一點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疏散距離不應大于45 m,當設置自動滅火系統時,不應大于60 m”的要求[7]。人員疏散示意圖如圖9 所示。

圖9 人員疏散示意圖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大規模發展,軌道交通用地與城市發展空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車輛基地占地面積大,建設用地協調極其困難。與平原城市不同,山地城市車輛基地選址范圍高差大,車輛基地地質條件復雜,工程設計應充分利用特殊的地形、地質條件,適時采用明暗挖地下車場設計方案,以集約用地,促進軌道交通與周邊環境的融合統一,實現軌道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對富華路地下停車場的設計探討,提出對明暗挖相結合地下停車場的一些建議:①地下停車場工程風險大,工程投資高,設計規模不宜過大,滿足運營最小需求即可。同時應采取精細化設計,優化設計參數,集約用地,控制工程投資。②地下停車場作業環境惡劣,如條件允許,檢修及辦公用房宜設置于列檢庫頂部,設置于地上,以改善運營和辦公環境。③地下停車場設計過程中,應統籌考慮場地條件,合理設置消防車道和消防設施,盡早與消防主管部門溝通,及時完成消防專項審查,提高停車場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