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瑩瑩,裘惠敏,吳東曉
(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上海200040)
紡織工業是我國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變化,紡織品出口量在逐年增加,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制造的貿易壁壘也在不斷提高。據報道,20 世紀70 年代世界貿易壁壘10%~30%屬于技術性貿易壁壘,如今這一比例高達80%[1]。目前,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如歐盟禁止使用可分解芳香胺類染料的指令,美國對紡織產品的阻燃性要求等[2],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紡織品的出口。現在我國開始重視制定紡織品生態技術方面的標準,但跟發達國家相比,相關技術標準還不夠完善。因此,將我國相關技術與歐美生態紡織品法規技術進行對比分析,對緩解我國面臨的技術貿易壁壘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生態紡織品[3]又稱環保紡織品或綠色紡織品,是指從選擇制造原料開始到生產、銷售、使用產品以及產品廢棄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和人類沒有危害,也不會破壞生態平衡的紡織品。其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1)資源具有可重復利用且再生性;(2)在生產或者加工過程中,對環境零污染;(3)使用時,對人體的安全沒有威脅;(4)廢棄之后可以自然降解,不會污染環境。生態紡織品是基于經濟全球化以及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產生的,是紡織領域的一大飛躍。其根本理念就是生態、健康,是新生代的一種紡織品,既考慮到人們對美和舒適的追求,又將健康融入其中,且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歐盟法規通常是以條例、決定、指令、建議和意見等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通常有與之配套的試驗方法標準[4]。歐盟生態紡織技術法規和標準的典型代表主要有《化學物登記、評估、授權和限制條例》(REACH法規)、歐盟生態標簽(Eco-Label)及生態紡織品標準(Oeko-Tex Standard 100)等。
REACH 法規對化學品進行監管,尤其是對化學物質整個生產銷售鏈和完整生命周期的監管。該法規對在歐盟市場銷售的化學品及其下游產品如紡織品中的化學品實施統一管理。在紡織領域,該法規涉及的有毒有害物質主要包括壬基酚和乙氧基化壬基酚、苯、聚溴二苯、三(2,3-二溴丙基)磷酸鹽、阻燃劑、鎳及其化合物、偶氮染料、五氯代苯酚及其酯類等。
歐盟除了制定法規限制紡織服裝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外,還出臺一些非強制性的認證要求。其中比較有名的是Oeko-Tex Standard 100。該標準由國際生態紡織品研究和檢驗協會制定,它對紡織品的環保項目和測試方法規定了嚴格而詳細的要求,重點是限制產品的有害物質,是目前國際上最具權威性、廣泛性、影響性的生態紡織品技術標準[5],也是歐盟各國普遍采用的標準。從1999 年開始,每年修訂一次。它對甲醛、偶氮染料、pH值、五氯苯酚、殺蟲劑、色牢度、特殊氣味和重金屬等檢測項目有嚴格而詳細的規定要求。
Eco-Label涉及的范圍更廣,要求更嚴格,不僅對紡織品中有毒有害物質做出明確的規定,對紡織染料和助劑也進行了限定。獲得歐盟生態標簽的消費品一定符合歐盟環保標準,屬于消費者青睞的“綠色產品”。
美國法律層面的技術法規體系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由國會制定的法律,另一方面是由各行政部門依法制定的法規[6]。美國制定技術法規和實施條例是為了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安全和綠色環保要求,特別在兒童睡衣阻燃、紡織品易燃性、毛制品標簽等方面制定了嚴格的標準。
美國CPSC(美國聯邦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制訂的標準是關于產品安全測試方法的主要來源,而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制訂的強制性標準是紡織纖維標識方面的主要來源。
美國制定的生態紡織品法規標準更多是傾向于燃燒阻燃方面的[7],比如:消費品安全法規中第1632 部分《床墊的燃燒性能標準》(16 CFR Part 1632)和第1633部分《美國聯邦阻燃標準》(16 CFR Part 1633),后者更為嚴格,要求所有在美國生產、進口和銷售床墊的制造商必須用文件和標簽證明他們的產品符合或超過標準要求;地毯毛毯表面阻燃標準(16 CFR Part 1630,1631);兒童睡衣褲燃燒性能標準(16 CFR Part 1615,1616);紡織服裝可燃性標準(16 CFR Part 1610)。
在消費品安全法規第1610 這部分標準中,詳細規定了適用于本標準的定義,如法規、規章、標準、服裝外露部分、涂層織物、平紋織物和絨面織物等。該標準根據測試結果,將服裝用紡織品的可燃性分為三個等級,各等級的性能要求見表1。該標準明確規定,1級適用于服裝;2級只適用于絨面紡織品和服裝;3級則禁止用于服裝行業,并且不允許出口到美國。

表1 紡織服裝易燃性標準燃燒性能要求
我國制定紡織服裝技術標準時,在內容和范圍等方面會借鑒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國家標準[8],特別是歐洲和美國的通用標準,因此,基礎控制內容基本符合國際標準。在強制性標準方面,主要對人身安全健康、消費者保護、國家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進行技術控制,其指標和方法與國際上相差不大。目前,我國關于生態紡織品的標準主要包括HJ 2546—2016《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 紡織產品》、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和GB/T 18885—2020《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等。
然而,我國關于危險物質控制的技術法規還不夠全面,目前沒有關于有毒化學品源頭控制的法規,對于包裝廢物的回收利用和環境標準的認定,也沒有明確統一的技術法規。
在歐盟相關標準和技術法規中,“Oeko-Tex Standard 100”是專門針對紡織品及相關附件提出的生態標簽,其重點是監測最終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與歐盟相比,美國對于紡織品和服裝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制沒有專門的法規和標準。
中國紡織品的安全要求按照強制性國家標準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執行,具有一定的法規性質,企業必須強制執行。但是該標準僅對紡織產品的基本安全性能提出要求,與歐盟REACH 法規附件XVII 相比,生態紡織品部分技術分析見表2。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我國強制性標準加強對紡織品pH 值、色牢度和異味的監管和判定,但是疏于對重金屬、有機錫化合物等“有毒”項目的監測。

表2 歐盟法規與國內生態紡織品技術對比分析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環保意識及觀念較為淡薄,未建立較為完善的生態紡織品檢測認證制度,缺乏較為完善的檢測標準。在生態紡織品的質量檢測方面還遠遠達不到國際標準,這可能和我國缺乏先進的儀器、技術和方法有很大關系。
要突破國外綠色貿易壁壘,建立完善的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注重研究紡織原料、生產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針對紡織生產的各個環節提出具體的控制指標和實施措施。對于一些使用高度關注的化學物質的產品,可以尋求通用化學物質來替代它們。對于使用一般化學物質的產品,可以開發非化學物質生產工藝,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產品中化學物質的使用。(2)推動生態紡織標準國際化,順應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制定國家重大強制性技術標準,由紡織行業協會和國內大型紡織企業參與制定生態紡織標準,根據中國國情制定國家標準,區域標準和與國際市場相適應的等效或同等的國際標準,實現中國標準的國際化。(3)加強我國的技術法規建設。我國實施的強制性標準雖然受法律法規約束,但不完全具有技術法規的效力,仍屬標準范疇,不能替代技術法規,我們可以通過立法形式將其轉化為技術法規。通過努力,我國生態紡織品的生產、消費和處理整個生命周期的環保健康性的目標有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