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利平
(蔡利平紫砂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21)
農業文明,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長期以來,山水之樂、田園美景便是各大文人雅士反復創作的題材以及吟誦的精神方向。在江南水鄉宜興,與其它地方“晴耕雨讀”的傳統習俗不同,他們秉持著“晴天耕作,雨天制壺”的原則,從而以此來滿足一家人的吃穿用度,紫砂壺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可見,紫砂與田園之間的關系可謂是十分密切,所制作出來的紫砂壺自然便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十分貼合。通過了解歷史,大多的文人雅士在歸隱之后都會選擇田園生活,以此來慰籍心中的志趣與追求,同時這也是返璞歸真的一種自然選擇,著名詩人陶淵明曾寫下這樣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抒寫自我心中所向往的田園生活,后又有大文豪蘇軾來到宜興,與紫砂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下了經典作品“東坡提梁壺”,成就了一段紫砂佳話,也由此推動了紫砂壺的發展。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紫砂藝術便是其中典型的案例。在紫砂藝術千變萬化、精彩紛呈的造型藝術特征中,大致能夠將其分為3大類,而其中一類紫砂花器,其創作的靈感主要來源于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所常見到的一些植物果實,在紫砂藝人巧奪天工、妙手生花的手藝下,以紫砂壺的形式呈現出來,可謂是惟妙惟肖、生動形象,還有一類與紫砂花器較為相似的筋紋器,這種便主要是將花卉、瓜果、蔬菜等的筋紋突顯出來,將自然之中別樣的秩序感以及韻律美彰顯出來,在許多的紫砂壺作品中,都能夠看出紫砂花器與筋紋器間有著較為緊密的結合,就比如在紫砂壺中較為常見的以“南瓜”為題材進行創作的作品,早在明末清初,紫砂大家陳子畦、陳鳴遠父子便創作了“南瓜壺”,不僅制作工藝十分地精妙細致,造型設計也可謂是十分的獨到,精氣神韻方面更是恬淡又靜雅,吸引了無數文人雅士以及愛茶人士的喜愛與追捧,此后便有許多紫砂藝人爭相效仿,在經典“南瓜壺”的基礎上進行臨摹和創新,增添紫砂藝人自己獨特的思想感情以及藝術理念,從而打造出專屬于自己的“南瓜壺”,別具一番風味,引發了人們內心世界對田園生活、返璞歸真的向往和追求。
這款紫砂“七彩南瓜壺”(見圖1)便是在陳氏父子經典“南瓜壺”的基礎上進行改革所制而成的,既是一款筋紋器壺型,同時也是一款紫砂花器壺型,將兩者進行融合,其創作靈感的來源自然是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南瓜,在整個制作的過程中,紫砂藝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不留下一絲一毫的破綻,彰顯了紫砂藝人對過去經典器型的崇敬,此外,從這件作品中,我們也能夠看出紫砂藝人技藝的高超,以及心中對于紫砂藝術的理念與追求,讓我們看到了“南瓜壺”全新的面貌,無不令人賞心悅目、嘆為觀止。

圖1 紫砂“七彩南瓜圖”
“七彩南瓜壺”壺身十分圓潤飽滿,與我們日常所見的南瓜形態十分相似,壺身上一道道的筋紋將南瓜分為了瓣狀,一共六瓣,每一瓣都向外突起,且大小也都十分地均勻,因而壺身便顯得十分地豐滿、圓鼓,壺身上端逐漸收斂形成了六方形的壺口,而壺蓋嵌入其中,與之十分緊密地契合在一起,可謂是嚴絲合縫,確保了此壺良好的氣密性,再者蓋面又沿著筋紋的弧度隆起相應的弧面,使兩者好似融為了一體,南瓜的形態也更明顯地顯現了出來,壺鈕的形狀制作成了瓜蒂的樣子,呈扭曲的形態,上面的紋理細節也都處理得十分到位,使之雖小巧卻也十分地精致,壺嘴與壺把位于壺身的兩側,其兩者的形態都是基于南瓜的藤蔓制作而成的,三彎流的壺嘴從壺身的一側蜿蜒而出,在壺嘴的上端有一些稀疏的紋理,而在壺嘴的下端則被包裹了一片綠葉,與壺身貼敷在一起,形象又立體,與之相對應的壺把,為彎而不折的圈形,上面的紋理更為清晰分明,且彎轉的形態與自然中藤蔓蔓延的感覺也十分神似,在壺把的上端,貼合著壺身生長出來一片綠葉,在綠葉下方還蔓延著新生長的綠芽,在一旁甚至還掛著一顆尚未長大的小南瓜,十分自然地垂落著,在綠葉上也能夠看到一些缺口與紋理,可以說是與自然景象十分的貼合與還原,同時,也為此壺整體南瓜的形象增添了一份鮮活的生機與活力。
此壺在“南瓜壺”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七彩”二字,紫砂藝人在此壺上賦予了十分豐富的色彩,壺身以及壺蓋整體的顏色為黃色,在黃色中還能夠看到許多的雜質,并不是十分的透亮明艷,除此之外,紫砂藝人在每一瓣狀上面又賦以了一層更深的顏色,并沒有完全掩蓋底下的黃色,使得兩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而打造出一種更加符合南瓜本身的顏色,壺鈕、壺嘴以及壺把又是棕色。
上面所裝飾的綠葉以綠色為基調,每一部分的色彩裝飾都盡量遵守著南瓜自然本身的狀態,從而做到最大程度的還原,同時又給人以一種“七彩”的感覺,盡管此壺的色彩十分地豐富,但他們彼此之間都很好地相互融合在一起,因而并不會讓人感到違和,也不會讓人覺得其中某一種顏色突兀,可見紫砂藝人的匠心獨到以及技術手藝的精湛與高超。此壺整體造型的塑造可謂是入木三分、惟妙惟肖,讓人從紫砂壺中好似看到了田園中所生長的南瓜一般,無不令人為之驚嘆,當人們在把玩此壺時,也不得不會感嘆于紫砂技藝的巧妙與精致,贊嘆于紫砂藝術無限的魅力,讓人忍不住想要去一探究竟,真可謂是回味無窮。
紫砂壺之所以能夠有著如此大的影響力以及受眾群體,除了其千變萬化、精彩紛呈的造型特征,宛如一個巨大的造型藝術寶庫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所蘊含的豐富且深厚的文化內涵與人文情懷。因宜興本身便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所以,紫砂壺誕生的時候身上便散發著一股濃郁的地域文化,為普通百姓帶來較高實用性的同時,也吸引了眾多文人雅士的注意,甚至有許多文人雅士參與到了紫砂壺的創作中,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加入,才促使紫砂藝術得以在短時間之內走向巔峰,文人雅士們將各種文化藝術形式帶入到了紫砂壺中,比如詩文繪畫、纂刻雕塑等,紫砂藝人便開始將其與紫砂進行各種各樣的融合,打造出了一系列別有一番風味的紫砂壺作品,細細品味這些作品,便能夠發現其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人文內涵與思想情感,能夠與自我內心世界產生強烈的共鳴,可謂是為紫砂藝術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此后這便成為了紫砂藝人在創作紫砂壺時必遵循的一項原則,唯有兼具外觀造型以及內在深意的一把紫砂壺,才算得上是一件優秀的紫砂壺作品,才得以流傳下去,紫砂藝術也正是因為此,才能夠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依舊長盛不衰、歷久彌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農耕文化占據了大壁江山,中華五千年文脈也基本都是出自于泥土,在古代科技不發達時,泥土便是人們最寶貴的財富,它為提供著賴以生存的糧食,讓人們有了生活下去的物質基礎,更是孕育出了舉世聞名的東方文明,為我國雄厚的歷史文明打下了堅實的根基,同時這也是人們世代相傳的精神寄托,現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崛起和發展壯大,農業文化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漸漸銷聲匿跡,不再受到重視,取而代之的則是鋪天蓋地的信息技術,雖然強大的信息技術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使我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長時間以來,人們便會發現,快節奏的生活有時候也會壓得人們喘不過氣,這個時候原本那種青山綠水的田園牧歌生活,那種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便再次成為了人們心中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始終扎根于民間生活的紫砂藝術,便牢牢地把握住了人們心中的思想與情感,從泥土之中汲取出返璞歸真的生活氣息與情感,以紫砂藝術的形式來彰顯出對自然生活的一種向往和熱愛,從而與人們的內心世界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既滿足了廣大人民的內心需求,也讓紫砂藝術受到了更多人們的喜愛與追捧。
這款紫砂“七彩南瓜壺”以南瓜為整體創作的靈感,在以往的田園生活中,南瓜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植物,對于田園生活也能起到一個象征作用,同時,南瓜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也包含了許多吉祥美好的寓意與內涵,因而,紫砂藝人以南瓜來進行呈現,一方面為紫砂壺賦予了十分豐富且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底蘊,達到了外在與內在的完美融合與統一;另一方面,紫砂藝人希望通過南瓜這一形象來帶領人們回到以往的田園生活,走向人們所期盼的生活,也是紫砂藝人對于中國古老傳統文化中的田園風骨的一種深情緬懷,使得人們在用此壺進行喝茶品茗或是把玩欣賞的時候,能夠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獲得片刻的寧靜與愜意,在自我的內心世界中舒適地享受著,而“七彩”所象征著的便是在人們平淡的生活中增添一抹絢麗的色彩,寓意著盡管我們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但偶爾也要適當地停下來,去享受當下的生活,促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有聲有色。由此可見,這款紫砂“七彩南瓜壺”之中所蘊含文化內涵之豐富與深厚,引得人們流連忘返、回味無窮,既符合人們的內心需求,又與時代特征相貼合,再加之其外觀造型的精美絕倫,與內在氣質的完美搭配,此壺可以稱得上是一件優秀的紫砂壺作品,值得世人去品鑒與學習。
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領域中,紫砂藝術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瑰寶,同時,紫砂藝術也可以說是其中別具特色的一項,與其它普通藝術相比較,有天壤之別,世世代代的紫砂藝人,揮灑著自己辛勤的汗水,凝聚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巧奪天工的技術手藝,一步步地將紫砂藝術推向了當今的地位,讓紫砂藝術不僅家喻戶曉,更是走向了世界的舞臺,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見識到了紫砂藝術的風采與魅力,但是紫砂藝人并沒有滿足現狀,仍舊砥礪前行,不斷地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特征,打造出一件又一件得以流芳百世的優秀作品。
就像這款紫砂“七彩南瓜壺”一樣,它以自身精美絕倫的外觀造型吸引著眾人的目光,又以自身內在深厚的文化內涵,打開了人們的內心世界,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同時又與當下的時代特征有著密切的聯系,讓人們再次看到了紫砂藝術耀眼的光芒以及無限的藝術魅力,足以稱之為是一件優秀的紫砂壺作品。在宜興,后世的紫砂藝人們仍然用自己的雙手不斷去摸索紫砂的神奇,不斷地學習和發展,賦予紫砂泥全新的生命與活力,也將自我內心的思想與情感不斷地釋放出來,源源不斷、生生不息,這便是紫砂藝術獨步天下的原因。